王冬生
摘 要: 本文從習練太極拳架的重要性和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方面,對強化太極拳教學效果進行探討后,認為太極拳傳授者除了提高自身的理論和技能修養外,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多練、多看、多思,使學生能夠將太極拳理融入到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使太極拳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意識中,進而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 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教學 心理特點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道家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開設太極拳課程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太極拳以獨有的健身、健心和攻防特點,以及對場地、器材要求較低,在高校內開展廣泛。通過對太極拳教學現狀調查和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太極拳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重外形輕內涵,教師對太極拳教學的認識不一,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為此,本文僅從習練太極拳架的重要性和高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方面,對強化太極拳教學效果進行探討,以期為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播作出貢獻。
1.拳架是練太極拳的基礎
拳架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太極拳能否發揮其養生、技擊和藝術這三大功能,集中地體現于拳架基礎的深度和廣度。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先生,要求弟子一年左右時間打滿一萬遍標準拳架,達到熟練。著名太極拳理論家陳品三強調:“拳打萬遍,神理自現”,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每天打拳30遍,要求其子陳照奎每日練習陳式家傳低架太極拳20遍。著名太極拳大師陳照奎說:“拳架鍛煉,是太極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因為套路中的各個拳式,都是在搏斗中有效動作的總結。”“陳式太極拳是一種高級拳術,她有博大精深的內涵。這不是短時間能掌握的,即使你有一定的聰明,也得有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弄懂學會。學架子必須是一招一式,一手一腳,打下正確的基礎,一招一式有規格,一手一腳有地方。初學不嚴格要求不行,如果隨便囫圇過去,會給以后改拳造成極大困難。”“拳架是推手的基礎,推手是檢驗拳架的試金石。”
唯有標準的拳架能夠全面體現太極拳的養生健身、技擊應敵、藝術欣賞三大價值。從其養生功能來講,它能使人們身心全面得到鍛煉,特別是它的健腦、嫩膚作用,就在于它是通過如滔滔大河的連貫復雜套路動作,順逆纏絲、丹田內轉、快慢相間、節節貫穿、松活彈抖而發揮其功能的。人體精氣神的運化、鍛煉,都要以拳架為依托。從其技擊功能來看,太極拳拳架中的一些重要的有效實戰擊打動作,如膝擊、肘擊、腿法等,在推手中是不準使用的,而在拳架練習中卻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另外,太極拳的藝術欣賞價值,陶冶人的情操等功能,更不是拳架之外其他項目可以代替的。可以說,沒有拳架就沒有太極拳的一切。
2.高校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我國大學生多數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已具備成年人的體格及生理功能。在心理發展方面,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但還不成熟;抽象思維發展但較主觀、片面;情感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意志水平提高但不穩定。
太極拳化剛為柔,力主柔化,主要表現為動作柔和,在習練運動時,動作柔和緩慢。太極拳特別強調身體和精神的放松,用意不用力;動作剛柔相濟,呼吸均勻柔和。學生希望探究太極拳的神秘感,感悟太極拳的內涵,但是在習練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太極拳動作外形、路線規格的習練,忽視對太極拳理內涵的理解。久而久之,習練太極拳如同催眠體操,使人昏昏欲睡。
大學生具有情感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意志不堅的心理特征,在習練太極拳時會出現缺乏習練的耐心和恒心。太極拳套路動作緩慢、速度均勻,要求習練者心靜體松、動作連貫圓活、意氣形合一。習練動作多,學生認為枯燥、乏味,習練動作少,沒有挑戰性。學生抱著好好學習的心態習練太極拳,習練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慢慢失去習練的興趣,其中有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影響因素。
3.太極拳教學方法探討
常用的太極拳教學手段和方法有:講解示范,提示領做法、完整與分解法、重復練習與多樣安排法、正誤對比法、因材區別對待法、攻防體驗法、錄像分析法、教具運用法、教學比賽法。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有將推手和太極拳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將表象訓練引入太極拳教學中,有將太極拳和舞蹈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將太極拳動作聯想其他動作教學,有將太極拳“慢拳快練”等教學方法和模式。
太極拳的習練是一個長期的活動,追求速成是不可取的。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能一味按照學生求快的思維安排和設計太極拳教學,要引導學生進入太極拳“以形化韻”的習練模式中,不刻意追求練習的速度和動作的運行路線。一節課中,教師將一個動作“掰開揉碎”,強調習練的意識引導和內在感覺的發現。教師要在教學生之前,對動作的拳理意念引導做好充足的準備,使學生在習練過程中“沉浸”在其中。
4.結論和建議
教師要不斷提高體育文化素養,豐富體育教學理論,了解體育教學最新最前沿的動態。教師要勤練拳,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仔細揣摩每一個動作的內涵和教學要求,不斷尋求更合理的太極拳教學方法。
課堂上要多帶領學生練習,學生練習的遍數多了,對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可能會有更深的體會。經過這樣一個階段,學生才能逐漸品出太極拳的韻味,才會體驗到練習太極拳的諸多好處。
教師要在日常教學和理論教學中,將中國傳統的經絡、易理和導引吐納等養生知識貫穿太極拳教學,使學生知道太極拳的淵源和拳理,并在習練過程中做到內外兼修,以內發外。
太極拳基礎打得是否牢固,拳架得是否規范,將影響太極拳習練者將來發展的好壞。教師每次課可以不用刻意進行套路教學,可以多進行基本功的習練和分解動作的習練,每一個分解動作和基本功練習得純熟了,套路的熟練自然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羅加冰.影響中國大學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調查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343-1344+1347.
[2]馬虹.陳式太極拳的科學修煉法[J].武當,2010(4):19-20.
[3]屈睿.大學太極教學的現狀以及對策的探討[J].武魂,2013(7):13.
[4]陳正雷.陳式太極拳術[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馬虹.陳式太極拳理闡微[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6]閆英.對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探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