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進康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困惑隨之凸現。為及時解決課程改革出現的新問題,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總結提高教學實效的新方法,我校堅持以學科教研組為研究陣地,以全體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為研究目標,積極開展校本教學研究活動,認真制定校本教研考評制度、獎勵制度和工作計劃,加強校本教研管理,規定每周二下午為語文科校本教研活動時間,周三下午為數學科技本教研活動時間,周四上午為技能科校本教研活動時間,周五下午為各課題組專項研究活動時間。并要求教師全員參與,努力為教師營造民主、開放和高效的教研氛圍,為全體教師提供展示才華的活動平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特別是在品德科教研方面成效更顯著,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注重教研校本化
小學品德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人求真、導人向善、促人自信的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學校為了突出本學科的重要地位,申報市級《品德與社會》學生學業評價標準與方法研究課題。各年級均設立專職教師,添置許多本學科教學與課題研究的參考資料,成立本學科的教學與課題研究小組。并定期組織全體品德科教師進行業務學習,深入課題研究,積極開展個人自我反思、集體同伴互助和專家專業引領的校本教研活動,著重在“研”字上下工夫,研課標與教材、研教法與學法,研案例與作業,研設計與評價。
品德科教材,雖然是國家規定的課程,但它強調的是基礎性和統一性,無法兼顧不同地域、學校、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發展。另外,現行教材因受到篇幅、字數的限制和時空、地域的制約,一節課只有幾幅圖和簡單的幾個文字,某些教材內容已經顯得不足與滯后,并不能及時而全面地反映社會的發展。這就更需要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進行校本教學研究。基于這樣的現實,我校特別強化本學科的校本教研,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深入挖掘教師潛能,積極開展聽課、評課、說課和片段教學及教學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的校本教學研究活動。并組織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全國各地的先進經驗,聯系本校學生的實際,深入挖掘本地資源,重組教材內容。如今我們已經設計出一整套既有利于學生發展,又適合本校教師教學使用的活動內容、作業布置、課件制作和綜合試卷及評價量表,力爭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事可做、有話可說,敢于表達、主動參與。經過兩年多的反復實踐、深入探索和不斷修改,如今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高了教學實效,促進了教師發展。
二、堅持教學電教化
電教媒體進入課堂,給品德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品德科教師要提高教學實效,必須與時俱進,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注重信息技術與本學科教學的整合,力爭把靜止的圖文變成活動的過程,把抽象的內容變成形象的感官,把有限的課堂擴展到無限的課外。通過兩年來堅持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實驗,我們認識到電化教學的功效,更重視鼓勵教師課堂教學電教化,并形成制度,專人負責,做好記錄,檢查評比。在每周的校本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學習課件的制作,交流各自的經驗,分享各自的資源,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有計劃、有目的地分工合作,分頭搜集整理本學科的各種教學資源,特別是教學課件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管等方面工作做得很到位,至今已經先后收集和制作一百多節本學科的課件投入使用,為全校品德科教師提供很多的方便和有效的支持。
信息技術與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不但可以增加教學的信息量,激發學生的興趣,優化課堂小環境,而且可以實現:教學方法多形式,教學設計多層面,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思路更開闊,教學效果更明顯,學習方式更多樣。通過實踐,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多媒體的引入,使本學科的教學活動更直觀、更形象、更具體、更生動。科學地采用多媒體教學,不但能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有效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實現目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夠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落實評價全面化
小學品德科教學的目標,側重的不是知識與技能,而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應該多元、多樣、全程、全面地評價,做到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品德科學生評價不但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要著眼學生的未來。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達到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更要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對此,我校自申報課題研究實驗以來,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時間,深入探索學生評價量表的設計,積極開展學生評價改革實驗,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評定量表,不斷地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與成果。如今已經設計出一整套品德科學生評價流程圖和課時學習評價量表、單元學習評價量表及學期綜合評價量表。通過這一流程圖和評價表的實施,可以為教師實施學生評價提供明確的思路、途徑、方法和要求,也可以清楚而全面地看出學生各方面的表現,更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其特點:一是全面,二是有效,三是可信,四是可見,五是可操作,六是能實現。學生在這種發展性的日常評價環境中學習,心情輕松、自由;參與最主動、投入;感覺最良好、感興趣;效果最明顯、快樂。這樣不但能實現知行統一和有機結合,而且能突出“發展重于考試、進步大于分數”的發展性評價觀,更能體現出“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新課程理念。這樣的評價過程不但能夠真正實現,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而且能夠實現:評價目標多維化、評價標準差異化、呈現形式多彩化的改革目標,更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個性技能、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課程改革、教師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研是為了教,教則需要研;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通過近兩年實施校本教研的實踐,我校品德科教師:理念更新、方法更活、信心更足、能力更強;大多數學生參與度更高、能動性更大、愉悅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