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安
所謂問題化教學就是教師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根據教材內容和特點,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讓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質疑,與他人交流與反思,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納總結、明理導行,以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筆者結合課題研究,對問題化教學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作用有了一些膚淺認識。
一、運用問題化教學,有利于新課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一節精彩的課堂往往是從精心設計新課導入開始的。因為簡單而有趣的問題提出,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為下一步新課教學奠定基礎。如在《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導入時,我播放“平潭新聞”有關區召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工作會議”的報道,提出這次會議的召開告訴了我們什么訊息?如在“黨的基本路線”導入中,我選擇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優雅又熟悉的旋律喚起了學生的音樂細胞,一些同學開始小聲哼起來了,這時我適時鼓勵全班同學一起高歌。在歌聲中,我及時引導并提出:我們聽了這首歌,心情如何?誰是那位偉人?春天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了黨和國家一個什么偉大的決定?問題一提出,學生的思維火花立即被點燃,大家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課導入。在教學《讓生命之花綻放》導入時,我以礦難事故為背景,以“三個礦工,21天生命的奇跡”為標題,多媒體課件展示,提出:三個礦工是如何創造生命的奇跡的?從三位礦工的身上,我們學到什么?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會自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順利進入新課學習。
二、運用問題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原動力。教師怎么做才能將枯燥的學習內容變成生動具體的形象,使思想品德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課呢?我認為運用問題化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例如,教學《讓生命之花綻放》時,介紹如何使用滅火器,通常介紹使用滅火器的步驟是“拔拿提按”,但真正讓學生操作滅火,許多學生還是不知如何操作使用。后來,講課前我提出“如何正確使用滅火器”的問題,讓學生查找相關材料,然后在教室里點燃一堆火,叫學生講解和使用滅火器。在問題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可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問題化教學法,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米爾斯·加涅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問題化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將各種教材教學資源和相互聯系的各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并做出整體安排,以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教學,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財產留給誰》時,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初識繼承”:提出①曉軍的父親病危,其財產是遺產嗎?②他的財產都可以作為遺產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遺產繼承的相關基本概念;“爭論繼承”:提出①你認為誰有權繼承曉軍父親的遺產?理由呢?②你認為曉軍父親的遺產應該如何分配;“律師解惑”:提出①曉軍家到底該采取哪種繼承方式繼承父親的遺產呢?為什么?②曉軍的父親通過立遺囑的方式確定遺產的分配,其最大優點是什么?③有效遺囑必備哪些條件?引導學生認識和比較“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繼承糾紛”:提出①曉軍的鄰居能得到遺產嗎?為什么?②請你設想一下這起遺產繼承事件的不同后果。引導學生懂得要依情依理依法正確處理遺產繼承糾紛。這樣,本框教學內容通過四個環節和一系列問題情景,使課堂教學進一步優化,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問題化教學法,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愉悅的情感氛圍中,恰當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如講授《延伸生命的價值》時,我展示課件《一位動車司機,2秒鐘的生死選擇》,并問這位司機的行為是輕生嗎?為什么?并說:剛才,我們不是進過珍愛生命,要做到永不放棄生的希望?讓學生明白,這位司機用自己的“死”換取更多人的“生”,這是最高境界的珍愛生命的表現,最后得出結論“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在講授《調控情緒的方法》時,我拋出一個情境“假設老師參加教學比賽,就是這節課,老師看到后面有很多評委,心不由得緊張了起來,同學們,我該怎么辦呢?大家能不能幫忙老師”,此問一出,班級就像炸開了鍋,激烈討論,許多同學提出“把評委當做學生;他們是來學習的;我一定能上得更好……”然后,我們一起從學生提出的方法,歸納調控情緒的具體方法,這樣,講解調控情緒的方法就水到渠成了。問題化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提出一些能吸引學生又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五、運用問題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課程標準強調:“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范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生動具體的情境為背景,有目的地設計問題,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領悟教材內容,掌握新知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情感,實現陶冶情感、明理導行。這有利于改變過去以教師滿堂灌,進行簡單說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創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如教學“孝敬父母”時,我首先列舉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愛。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父母關心自己的真實故事”,同學們紛紛從吃住行用、學習、生活、疾病等各方面回憶父母對自己點點滴滴的關愛,當一些學生說到激動時,個人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然后,我趁熱打鐵追問:“我們的父母這么關心愛護我們,那你們知道父母的出生日期嗎?”這時,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學生羞愧地耷拉著腦袋。面對此時此情,我嘆了口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接著我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呢?”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感恩教育。運用問題化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激發感情,引導學生在情中悟理,體驗學習活動的樂趣,快樂學習知識,還會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道德品德、行為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課程的德育功能。
六、問題化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生存的主題報告中曾發出這樣的警告:“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學習的人。”以教學情境為背景,然后通過設計問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互相交流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如講授《珍惜學習機會》時,我出示案例:李華家境困難,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掙錢。李華由于成績不理想,人又調皮,常受到老師的批評,父母也認為“現在大學生畢業工作難找,讀書沒用”,因此父母決定讓正在讀初三的李華輟學,跟隨自己到城里打工。請問:李華還能回到學校學習嗎?一石激起千層浪,由于事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因此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很高。同學們從義務教育含義和特征兩方面展開,指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在義務教育中各自應承擔的義務,以及李華自身應怎樣珍惜權利和履行義務等,提出許多建議。這樣,不僅讓學生在為李華同學出謀劃策的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班上一些厭學學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又如講授“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時,我將家長會上一位家長提出的“子女要求買電腦,我不知該買還是不該買?”問題在課堂上提出,問:“你們認為呢?”這時,學生自然分成兩種觀點,于是我決定開展一場辯論會,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智慧火花不斷閃爍,我又適時地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合理利用網絡,發揮網絡的優勢,做網絡的主人,不做網絡的俘虜”的道理。問題化教學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還可以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問題化教學,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活動,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以問題引導學生交流,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