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 要: 在工科類院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中,根據應用型人才在知識結構上具有“知識面較寬,基礎較扎實,應用性較強”的特點,構建目標明確、邏輯性強的平臺與模塊化相結合的理論教學體系,突出人才培養整體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強調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的素質教育教學體系,通過整合、優化,形成專業課程群。在課程群建設中,做好課程體系開發、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專業研究等工作。
關鍵詞: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課程群 理論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
課程群指同一學科內服務于同一專業或不同專業的系列課程,對于以工科為主的應用型院校,課程群建設是其重要的基礎建設之一。當前,很多應用型工科院校的課程群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課程群建設的概念、內容、方法及體系構建沒有統一標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程群建設的質量。宿遷淮海技師學院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相關課程和課程群建設為切入點進行了課程群建設的實踐。
一、課程群建設的指導思想
目前我國機械制造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機床的數控化率不到2%,僅為發達工業國家的十幾分之一。而且,現有設備未能充分利用,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極其匱乏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蘇北地區為例,目前在崗人員中,專科學歷的不足40%,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不足8%,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方面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員更缺乏。在人才培養及專業方向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建設更要充分考慮區域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及時了解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向,根據經濟發展需求設置專業,調整專業方向,合理調整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由于科學技術的高度綜合和分化,現代機械制造工業隨之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為滿足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要,各類專門機械不斷推出,另一方面機械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地依賴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支持。這就決定了機械類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二、課程群建設的基本內容
結合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優化課程結構,充分吸納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形成實踐性強、現代技術含量高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打造特色課程群。
(一)理論教學體系。根據上述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以崗位技術應用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線的模塊式理論教學體系。主要模塊包括:基本素質與能力模塊;專業基礎能力模塊;電氣工程基礎模塊;專業方向模塊;擴展知識、綜合能力模塊。
(二)實踐教學體系在開展調查的基礎上,明確職業崗位(群)需求,對所需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分解和優化重組,增強人才培養的整體性、針對性和適應性。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基礎實驗、工程訓練、綜合實訓三部分。
(三)素質教育教學體系基本知識、能力、素質教育課程。
三、課程群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課程體系開發。以專業帶頭人為組長,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現場專家和專業骨干教師組成專業課程體系開發團隊;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了解機械設計與制造工作流程,通過分析、整合和提煉,確定典型生產流程;分析工作流程各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核心能力和態度,并融入國家職業標準,確立課程模塊的細節;構建以生產流程為導向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體系。
融入職業素質,通過課堂教學、情景體驗、生活養成、第二課堂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團隊精神和心理素質。在課程體系開發的基礎上,按照“教、學、做”合一的原則,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構建設計制造技術模塊和現代制造技術模塊。每個模塊由知識、技能、素質子模塊,技能實習實訓子模塊,以及職業技能考證子模塊構成。各模塊都能使教育對象形成相對獨立的工作能力。
(二)課程建設。成立專業課程群建設團隊: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現場專家組成課程建設團隊。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每年調整一次教學內容,及時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標準,使人才培養緊扣市場需求。開展市場調研:專業課教師到校企合作企業頂崗實踐,充分了解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建設基于案例和項目的專業核心課程。形成激勵機制:制定院、系兩級獎勵措施,對課程開發和精品課、優質課建設取得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營造良好的課程建設氛圍。
(三)教材建設。與企業專家合作,建成集紙質教材、電子教材、網絡教材于一體的特色教材,為師生提供自主學習、拓寬知識領域、提高學習效率的學習平臺。教材包括理論教材、實驗實訓指導書、學習指導書。電子教材包括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試題庫。網絡教材包括網絡課程資料、在線指導資料等。
成立教材建設團隊: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專家組成專業課教材建設團隊,與課程建設團隊同時開展工作。教材內容體現時代特色:及時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標準,使教材內容體現時代特色,使人才培養緊扣市場需求。引入職業標準:按照課程體系構架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引入職業標準,按照工學交替、項目驅動、案例教學法實施要求重組教學內容,開發有特色的、實用的教材。開發特色教材: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現場專家合作開發融入企業核心技術和文化的特色教材。借鑒國內外優秀教材:積極引進和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優秀教材,優化教材體系,豐富教材內容。
(四)專業研究。充分發揮專業教學團隊的教研教改和科研作用,緊密結合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積極開展教育教學規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研究;開展專業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成立機構:成立系教學改革與應用技術研究課題組,課題組由專業骨干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經費保障:在研究經費上,除課題立項經費外,由學院和系給予相應配套經費,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加強過程監控: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監控,系每學年聘請院內外專家進行一次檢查、評估和指導,以確保課題研究沿著正確方向進行,并保證按時結題。
參考文獻:
[1]學周刊,2014(1、2、3).
[2]大學教育,2014(4、5、6).
[3]課程教育研究,2014(7、8、9).
[4]新課程研究,20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