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月
一、課標性質
小學科學實驗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茖W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fā)展他們的個性,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
二、學科現(xiàn)狀
看似與時俱進的新課程標準是如此的美好。但是據不完全統(tǒng)計80%以上的小學科學實驗都只能從課本中間接獲得結論,或在學生的想象中進行,或老師直接告知結果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么重要的一門課程,這么好的課標為什么不能真正落實呢?
(一)沒有專職的小學科學教師。
大部分小學老師都是身兼數(shù)職,在只重視語數(shù)成績的大環(huán)境下,科學課程往往是空中樓閣,實質上大多拿來上其他科目。即使上科學,因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也大多應付了事。
(二)教學硬件設施不足。
個別學校難得擁有專業(yè)的科學教師,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科學實驗室及其器材,再怎么厲害的老師也無法落實全班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需要。
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造就高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是新課程的最終目標,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一項重大舉措。長期困擾教育界的高耗低效現(xiàn)象日益為人們重視。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三、改變措施
(一)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
1.呼吁國家培養(yǎng)輸送精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專職教師。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的“三中心”,還是現(xiàn)代教學論提出的眾多教學觀點,都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的教育觀、思德水平、智力、科學文化水平、教學能力及心理品質等,對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2.有效備課。每一節(jié)實驗課前,教師都應先認真研習教學大綱、鉆研教材,明確實驗的目的、內容、重點、難點,設計好教案和實驗流程,精心設計和安排好實驗課的具體步驟,帶領學生準備好實驗用的儀器、藥品、材料,保證實驗課順利進行。另外,準備好實驗課需要的掛圖、標本、幻燈片等輔助教具。
3.做好基礎實驗的演示活動。演示實驗是科學教學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概念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實驗的正確操作起著示范作用。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的實驗。演示實驗能緊扣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其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靈活多變的實驗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更重要的是演示實驗能發(fā)揮演示教學的“示范”作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實驗操作的精確性和規(guī)范化。
(二)配備良好的硬件設施。
1.呼吁政府加大教育設施的投入力度。每一所學校都應該配備專門的科學實驗教室,以及相關的實驗儀器資料,盡量滿足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需要,讓“巧婦”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2.在校園中盡量創(chuàng)造有關科學的環(huán)境。如“植物園”——種植各種類的植物,并組織學生查找植物的相關信息,給植物掛上名片,讓學生在校園散步時也能增強科學精神。如“成立“科技室”——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創(chuàng)作等活動。又如:師生共同制作“生命走廊”,體驗生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等。
3.在教室里可以設置“科學角落”“科普知識欄”“科學書屋”等。
(三)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茖W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新課的導入是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它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問題,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情境,是指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時而出現(xiàn)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參與心理,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真正融入學習活動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激趣性提問,可以促進學生質疑、引起深思。在實驗進程中,教師若能在疑難處及時提出問題,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則勢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富有趣味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從而觸動學生的情緒,引起心理共鳴,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帶著愉悅的心情積極思維。
(四)以突出問題為中心。
以問題為本的學習不僅能夠將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綜合起來,所習得的知識也可以和真實生活情境聯(lián)系起來。教師應帶著問題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有問題意識,問題對于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意義的建構、知識的創(chuàng)生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特殊作用,要把以“定論”形式陳述的材料轉化為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認知的沖突和思維的活躍性,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并在嘗試解決問題的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五)以有效的活動探究為基礎。
新課程理念倡導多元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倡導科學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在活動中落實三維課程目標,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強調創(chuàng)設生動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學生用類似科學家探究科學問題的方式,以獲取科學知識與技能、領悟科學思想與觀念、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為目的而進行的各種學習活動,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要真正實施探究式學習,就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科學過程和方法訓練。
(六)信息化教學。
多媒體課件進入生物課堂,把師生帶入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一個繪聲繪色的多彩世界,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宏觀和微觀雙方面更全面地說明問題,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若多媒體課件與教學設計完美整合,則能夠較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處理好多媒體課件的地位,以有效多媒體教學為輔助,不能代替教師,不能將教學內容都放在課件上,限制課堂發(fā)揮、教師的思維和學生的思維。
(七)實驗過程評價。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是依據自己的個性特征或以往的成績,把“故我”作為一個重要參照,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的同時,又將外在的評價(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形成自我判斷、獲得自我評價的結果。
互評是通過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的活動形式,互相評價對方某一階段的學習成果,其特點是:在互評活動中每個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既是參與者又是合作者。
而教師在活動中只起主導的作用,指導學生以“平等的眼光”客觀、公正地相互評價;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批評意見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誠懇友善地對待學習伙伴的道德品質,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強調學生自我比較,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以體現(xiàn)評價主體的交互性和多元性。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并為他們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呼吁教育單位和教育者們共同努力,不要把小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羽翼”輕易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