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 / 因為各種機緣,小編認識了好幾位在地球上到處亂走、行遍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我發現,那些熱愛旅行的人,往往寬容平和,少有偏激、極端的想法。見越多,識越廣,心胸越開闊。也許我們未必有那么多機會,但明智的做法一定是——不要給自己通往遼闊世界的路上,早早地就擺上一道道障礙。
得知被安排去印度尼西亞的時候,我有點崩潰。
那時我高二,參加了一個志愿者項目,要到別的國家呆上一個半月,參與一些跟當地合作的活動。結果輪到我“選擇”時只有印尼了。
到了雅加達,一跨進寄宿家庭的門,迎接我的是一只上躥下跳的老鼠,嚇得我差點坐地上。負責接待我的男主人和他父母、姐姐、姐夫、侄子一共6口人住在一幢破敗的房子里。沒有粉刷過的墻,沒有馬桶,沒有熱水,甚至沒有自來水,洗澡靠用瓢舀水淋在身上,洗衣服就蹲著用水盆洗。“家徒四壁”也就算了,他們還把垃圾隨意丟在地上,屋里彌漫著潮濕發霉的氣味,幾乎讓我窒息。

第一頓晚飯,就是米飯加一些雜七雜八的蔬菜混合物。沒有桌子,沒有椅子,大家端著盤子坐在地上。看著眼前的“大雜燴”,我實在難以下咽。旁邊的男主人不小心將飯掉在了地上,他竟然直接撿起來又放回了碗里。地上可是有泥的啊!地上可是跑過老鼠的啊!我都快要吐了,欲哭無淚:天啊,我為什么要自討苦吃來這么個“原始社會”啊!
看我遲遲不吃飯,男主人起身,去廚房搗騰了一會兒,回來時在我的盤子里加了個雞蛋,而其他人都沒有。我有點不好意思,打算讓給他侄子納尼克,推讓了半天,我們一人分了一半。家沒有客房,我被安排和納尼克同住,但是房間里只有一張床,納尼克看到我驚訝的眼神,說:“這是你的床,我睡地上。”那一晚,復雜的情緒在心里糾結翻滾,讓我難以入睡,天快亮了才扛不住瞇了一會兒。醒來時,發現旁邊放了一杯牛奶。
怒氣怨氣好像一下子都消散了,我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句話:愿意把最好的東西給你的人,是真心想對你好的人。
后來我去萬隆,納尼克一家專門打了出租車送我去車站,平時他們出行都是乘當地簡陋的客運小車。
對萬隆的印象就是“一直在迷路”,但我每次都得到當地人極為熱情的幫助,盡管語言不通,他們都努力地比畫著,還不斷地用眼神詢問我,確認我明白了他們的意思。回雅加達的那天,我找不到車站,問路時幸運地遇到了一對能聽懂英語的夫婦,他們正好要開車回雅加達,就主動提出直接送我回寄宿家庭。路上他們用蹩腳的英語與我聊天,說他們喜歡中國,也非常歡迎中國人來印尼。以前會有一些印尼人排華,因為那些人覺得中國人搶了工作機會,搶了生意,但現在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他們自己就常去廣州和中國人合作做貿易,他們覺得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后來,我在雅加達唐人街跟一家中餐館的華人老板聊天,說到搭順風車的事,他大驚失色,說我真是膽大,他都不敢這樣坐印尼人的車。我問他有過什么不愉快的經歷嗎,他搖搖頭說并沒有,“我從不跟他們打交道,不接觸,就不會有麻煩”。我想起納尼克有一天曾經問我,為什么華人不太愿意和他們來往,而喜歡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不知該怎么回答。
回國后的某天,在書店里翻一本叫《土摩托看世界》的書,突然讀到一句話:“當我知道的人類故事越多,我對這個世界的偏見就越小。”一瞬間,我想起了我的印尼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