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翠紅
[摘 要] 教育的本質、學生的成長規律告訴我們,教育需要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需要一段很長的周期。我們在課堂上要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集中學習某一個重點或難點,讓學生有時間去感悟、發現,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有收獲、有進步。
[關鍵詞] 放慢課堂節奏;慢中求發展;課堂策略
某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第十冊“練習4”中“語文與生活”有關標點的正確使用時,在沒有教學生學習第二板塊中“幾個句子里的標點用得對不對”這部分內容,沒有讓學生厘清“雙引號、書名號、省略號、問號、逗號、冒號”的使用方法和注意點,就急急地讓學生操練第三板塊——“給小芳的日記加上標點符號”,結果學生在交流答案時,錯誤百出,說不清、道不明自己為什么在此處加上這種標點,最后老師直接把答案和打該標點的原因講述了一遍。
【案例分析】
這堂課教師的教學進度是趕完了,但是教學任務真正完成了嗎?教學的效率如何?從學生交流答案時的情況,從老師不得不自言自語講原因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有了觀察的結果——教學任務并未真正完成,教學效率為“低效”,甚至“無效”。
張文質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往往過于急切地盼望著快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和從容。”課堂如果像這樣一味追求“多、快”,則往往事與愿違,讓學生吃了一頓頓“夾生飯”,怎能消化吸收?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有意識地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既然如此,我們的教育就應該以對人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為直接目標。我們的課堂就應該如葉瀾老師所說是關注人的發展的課堂,是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感的課堂。
就學生而言,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情感的熏陶是感悟和發現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哪一個能急得來?只有在放慢教學節奏的基礎上才有實現的可能,才能有足夠的時間突破難點,生發智慧,內化吸收。慢不等于低效,俗話說,慢工出細活。
綜合教育本質與學生發展兩方面看,課堂應放慢腳步,“慢”適合學生發展的節奏。
【策略思考】
一、須堅守慢的課堂要義
如果教師能把課堂慢下來,力求在慢中求深入,在深入中求發展,在每節課上讓學生都能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長,這樣的課堂就有利于學生發展,是有效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集中學習某一個重點或難點,讓學生有時間感悟、發現,不要急于在學生們還沒有弄明白時就匆匆收場或做總結陳詞。
如《蘑菇該獎給誰》這篇課文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呈現,這是一年級小學生第一次在書本中遇到有三個人物參與的對話為主的篇幅較長的課文,是讓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的絕好篇目。教學時,教師一進入教室,就跟學生宣布帶領他們分角色朗讀。此時,孩子們可能會一臉狐疑——什么是分角色朗讀?接著,教師可跟他們說,就像給電影里不同的人物配音,你們就是配音演員,比一比誰的配音最像人物原型的聲音。孩子們一聽,興奮極了。
開始分角色了,找一個女同學讀兔媽媽的話,剩下的女同學讀小白兔說的話;選兩個男生讀旁白,剩下的男同學讀小黑兔說的話。分角色朗讀開始了,也許是第一次,狀況不斷,一會兒出現了搶角色朗讀,一會兒出現了角色的空白,剛才分得清清楚楚的人物對話一下子又不知該誰朗讀了,全班同學終于在結結巴巴、老師不斷地提醒中,完成了第一次分角色朗讀。
為了讓同學們對分角色朗讀更感興趣和對角色的感覺更分明一些,這次挑選一部分孩子參加分角色朗讀,剩下的在一旁聽著、學著,發現不對的地方就及時提醒他們。第二輪分角色朗讀開始了,這一回只要搶角色的一出現,就有許多旁聽的孩子立即提醒;只要讓角色的一出現,就有許多同學提醒該角色的同學要讀了。分角色朗讀結束,到了“大家來說說”的環節,從這個環節當中,同學們發現每個人讀的話都在雙引號里面,雙引號外面的話是旁白,只要看清雙引號,就不會搶著讀別人的話了。接著,教師提醒同學們剛才在分角色讀的時候有沒有發現有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同學們一臉疑惑。這時,一位平時喜歡讀書的男孩,激動地喊了起來:“我知道,我知道!”于是,筆者就把這個講故事的機會讓給了這位男生。他講得很清楚,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聽完故事,筆者就問同學們剛才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誰是南郭先生,同學們對號入座,一下子就找出了“南郭先生”。然后,教師又試探地問同學們他們幾個人這次分角色朗讀有沒有做到一氣呵成,這時孩子們很遺憾地搖搖頭。老師乘勝追擊地說:“那你們還想不想挑戰自己,爭取一氣呵成讀好這一課?”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想!”
有了先前兩次失敗的教訓,這次同學們細心、謹慎多了,再也沒有人搶角色,沒有人讓角色,沒有人當南郭先生了,從頭到尾,有聲有色、順順利利地讀了下來。讀完了,孩子們一臉的欣慰。最后教師宣布此次分角色朗讀非常成功,全班一片歡騰,好不激動人心!“蘑菇該獎給誰呀?”教師趁熱打鐵問道?!靶“淄茫 焙⒆觽儺惪谕暤鼗卮?。“為什么?”“因為它敢和高手比呀!”這時,下課鈴聲響起來了,孩子們都感覺意猶未盡,一臉的激動,仍然坐在座位上久久不愿離開。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獨有的韻律和節奏,感知語言的美感,培養語感,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感知文章傳遞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因此,盡管有時會一波三折,朗朗的讀書聲還是應該始終充滿語文課堂。
二、須把握慢的教學策略
要把課堂慢下來,并非說課堂越慢越好。我們應在精心挑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在照顧接受較慢學生的同時,讓大家有收獲,有進步,力求達到速度與效率的統一。
試想,如果在一開始學生們分不清哪些話是誰說的時候,教師為了節省時間,不愿花費太大的精力給學生完成第一步,就讓孩子們停下思考,讓幾個成績好的同學一股腦兒把答案說出來,那么沒有想清楚的同學雖然也被大家帶著往前趕進度,但在頭腦中仍然一團糨糊。第一、二次分角色朗讀時,小朋友們狀態百出,要么搶角色,要么讓角色……如果教師等不及了,停止這種形式的朗讀練習,那么同學們還會因為有前兩次不成熟的分角色朗讀嘗試,而品嘗到第三次成功朗讀的欣喜滋味嗎?他們還能意外地學到“濫竽充數”這個成語,還能在無意間理解了“一氣呵成”嗎?欲速則不達也。
回顧第二次分角色朗讀練習后,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與大家分享著自己的發現,這些“發現“恰恰說明了學生最開始時的不會找角色,只是因為缺乏經驗,當他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摸索、總結,由量變到了質變的程度,就有了后來的驚喜“發現”,這個頓悟的過程足以證明課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放慢教學節奏的重要與必要。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的確,幾千年的教育史證明:教育就像農業一樣,它的變化是緩慢而細微的,需要生命的沉淀,需要一段很長的發展周期,而不能像工業那樣快速地批量生產。因此,我們的課堂需要從容、舒緩。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就讓我們用耐心去攙扶孩子們生命的成長,用細心去編織孩子們成長的夢想,用愛心去成全孩子們成長的一片天空。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