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瑩 楊永賞
金屬是重要的化學物質,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下面結合典型例題剖析金屬的性質。
考點1 金屬的物流性質
例1 (2015·海南)鋁是生活中常見的金屬。金屬鋁常用作導線是利用它的____性。
研析與解答:觀察生活中的金屬材料,大多數金屬是銀白色(銅為紫紅色)、有光澤的固體,硬度較大(相互刻劃可比較硬度大小),具有延展性、導熱性和導電性。合金相比于組成它的純金屬有硬度大、抗腐蝕性好、熔點低等優點。
答案:導電
考點2 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例2 (2015·河南)鋁比較活潑,為什么鋁制品卻有很好的抗腐蝕性能?
研析與解答:本題主要考查Mg、Al、Fe、Cu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防銹原理。
(1)灼燒金屬的現象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見表1。
(2)探究鐵生銹的條件。
設計實驗:將三根光亮的鐵釘分別放入三支試管中,在第一支試管中放入干燥劑,塞緊橡皮塞;在第二支試管中倒入少量蒸餾水并使鐵釘浸沒1/2:在第三支試管中注滿冷卻的沸水并使鐵釘完全浸沒,塞緊橡皮塞。現象:約一周后可觀察到第一、三支試管里的鐵釘仍光亮完好,第二支試管里的鐵釘生銹。結論:鐵生銹是鐵和氧氣、水發生了反應。注意:生成的鐵銹(FeO·xHO)結構疏松,更易吸收水和氧氣,因此鐵制品生銹要立即除銹,以防鐵全部銹蝕。
(3)防止鐵的銹蝕。
防銹原理:隔絕水和氧氣。防銹方法:涂油、刷漆、電鍍等。
(4)鐵制品表面涂鋁粉能防生銹,這是因為鋁和氧氣反應生成了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阻止了反應進一步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A1+3O=2AlO。
(5)銅生銹的過程是銅、水、氧氣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化學方程式為2Cu+O+CO+HO=Cu(OH)CO。
答案:鋁與氧氣反應,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能阻止鋁的進一步氧化。
考點3 金屬活動性的應用
金屬與酸、金屬與鹽(金屬化合物)溶液的置換反應,其實是考查金屬的活動性順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越強。注意:有鐵參加的置換反應生成物為亞鐵鹽(水溶液顯淺綠色)。
應用1 判斷置換反應能否發生
例3 (2015·廣州)在鹽酸中加入過量的鐵粉充分反應。
(1)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2)圖1表示該反應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離子,請寫出每種圖形所代表的離子(填離子符號):
____、____、____。
(3)下列金屬中能與鹽酸發生類似反應的是____(填選項)。
A.Cu
B.Mg
C.Al
D.Ag
研析與解答: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鹽酸、稀硫酸中的氫(K、Ca、Na除外);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換出來。常見金屬與酸反應的現象和化學方程式見表2。
例題的(1)考查了鐵和稀鹽酸反應的實驗現象,描述現象時必須要有關于固體溶解、溶液顏色、氣體生成的描述;(2)根據反應的實質,可知道溶液里粒子的變化情況;(3)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氫前金屬都可以和稀鹽酸發生置換反應,所以鎂和鋁可以。
答案:(1)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綠色,同時有氣泡產生 (2)H C1 Fe (3)BC
應用2 確定多個置換反應的先后順序
例4 (2015·河南)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重要應用。
探究實驗:分別將不同量的鋅加入到一定量的Mg(NO):、Cu(NO)、AgNO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以下是不同情況下對固體或濾液成分的探究。
(1)若向所得固體上滴鹽酸有氣泡產生,則該固體中含有的金屬為____。
(2)猜想:濾液中溶質為Mg(NO)、Zn(NO)、AgNO。請分析該猜想不合理的原因。
研析與解答:當一種金屬與溶液中多種鹽發生置換反應時,該金屬首先置換出不活潑的金屬,再置換較活潑的金屬(即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距離越遠,反應越靠前,可簡記為“距離產生美”;先進行的置換反應結束后,另一個置換反應才會發生)。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Zn能和Cu(NO):、AgNO反應,先發生的反應為①Zn+2AgNO=2Ag+Zn(NO),該反應完畢后,才發生②Zn+Cu(NO)=Cu+Zn(NO),該題可細化為5種情況。
一是鋅的量很少,只和溶液中的部分AgNO反應。發生的反應是①Zn+2AgNO=2Ag+Zn(NO),溶液中的溶質有AgNO、Cu(NO)、Zn(NO)、Mg(NO),過濾后得到的固體濾渣只有Ag。
二是鋅恰好和溶液中的AgNO完全反應,發生的反應也只有①,溶液中的溶質有Cu(NO)、zn(NO)、Mg(NO),濾渣只有Ag。
三是鋅和溶液中的AgNO全部反應后,再和溶液中的部分Cu(NO)反應。發生的反應是①zn+2AgNO=2Ag+Zn(NO)、(2)Zn+Cu(NO)=Cu+Zn(NO),溶液中的溶質有Cu(NO)、Zn(NO)、Mg(NO),濾渣有Ag、Cu。
四是鋅和溶液中的AgNO全部反應后,又恰好和Cu(NO)完全反應,發生的反應是①、②,溶液中的溶質有Zn(NO)、Mg(NO),濾渣有Ag、Cu。
五是所加的鋅過量,全部置換溶液中的AgNO和Cu(NO),發生的反應是①、②,溶液中的溶質有Zn(NO)、Mg(NO),濾渣有Ag、Cu、Zn。
依題意,“若向所得固體上滴鹽酸有氣泡產生”,屬于加鋅過量的情況。
答案:(1)Zn、Cu、Ag(或鋅、銅、銀)
(2)濾液中有AgNO時,一定也有Cu(NO),因為Zn要與AgNO反應后才會和Cu(NO)反應。
應用3 比較金屬的活動性
例5 (2015·荊州)將X、Y、Z三種金屬單質分別放入鹽酸中,僅Y的表面有氣泡產生。再將它們分別放入XCl溶液中,又僅Y的表面有X單質析出。則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是( )。
A.X>Y>Z
B.Y>X>Z
C.Y>Z>X
D.Z>Y>X
研析與解答:若金屬能與酸發生反應,則該金屬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若金屬和鹽溶液發生了反應,則說明該金屬比鹽中金屬的活動性強。否則相反。
答案:B
應用4 設計比較金屬活動性的實驗
例6(2015·天津)為了驗證鋁、銅、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計了下列4種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A.將鋁、銀分別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
B.將銀分別浸入到硫酸鋁、硫酸銅溶液中
C.將銅、銀分別浸入到硫酸鋁溶液中
D.將銅分別浸入到硫酸鋁、硝酸銀溶液中
研析與解答:判斷3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首先將金屬按活動性順序排列:Al、Cu、Ag,再設計實驗驗證。
方案一:中間金屬為鹽溶液,兩邊金屬為單質,根據能否反應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即選項A的設計方案;方案二:中間金屬為單質,兩邊金屬為鹽溶液,根據能否反應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即選項D的設計方案。另外,鄰近的金屬可分別比較其活動性:將Al放入CuSO溶液中,再將Cu放人AgNO溶液中,即可得出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或將Al、Cu、Ag分別放入稀鹽酸中,再將Cu放入AgNO溶液中等方案。
答案:AD
你學會了嗎
1.下列關于金屬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波爾多液的配制可以在鐵制容器中進行
B.鋁制品的抗腐蝕能力較鐵制品強
C.用FeS0溶液、Cu和Ag三種物質可以驗證Fe、Cu、Ag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順序
D.鐵制品生銹產生的鐵銹是一種疏松多孔的物質,它的主要成分是FeO
2.某黑色固體粉末可能是Fe、FeO、CuO、C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探究其成分,小明同學按照圖2所示流程進行了實驗。
關于該實驗有以下說法:
①若溶液甲呈淺綠色,則原黑色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Fe:
②若步驟Ⅱ中無明顯現象,則固體乙中最多只能有四種物質:
③若步驟Ⅱ中有氣泡產生,則固體乙一定是C;
④若步驟Ⅱ中有紅色固體析出,則固體乙中一定無CuO:
⑤若固體乙呈紅色,則原固體中一定含有Fe和CuO。
以上說法中正確的個數是()。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參考答案
1.B 2.A
責任編輯/彭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