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本文從馬克主義人學維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分析,認為“現實的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人民主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指向;“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歸宿。
關 ?鍵 ?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人學;現實的人;人民主體;人的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D6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5)01-0028-04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簡介:顧鑫(1983—),男,山東聊城人,山東政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人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它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前進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重要論述并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2]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力部署,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指明了努力方向。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質和人的一般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的根本問題是人與客體(包括自然、社會、人和精神客體)的關系,它的宗旨在于通過實踐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文化的關系,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爭取全人類的自由、解放。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擬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維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解讀。
一、價值問題即人的問題
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價值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基本關系,主體和客體是人類實踐、認識活動的基本要素,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最基本關系也就是實踐關系和認識關系。價值是對于人而言的,人是價值主體,也就是說人是價值世界生成的主體性根據。馬克思通過對生產、勞動、交往、實踐等范疇的闡發,深刻揭示了人的社會本質和價值的客觀基礎:人雙重地存在著,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說,人是為自身而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是社會存在物。正是這種“人”的、“類”的、“社會”的特質,使人成為價值主體,在自己的活動中形成價值關系。人的類特征和社會特征是在人的對象化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正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
人并非由于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就成為價值主體,而是由于人超越其自然屬性并獲得自由自覺性才成為價值主體。價值總是與人的活動的類特性、社會性,同人的追求的理想性、超越性聯系在一起的。在人類社會性的生產、勞動、交往實踐中,產生了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主體性以及以人為主體的價值關系。生產、勞動、交往是人作為主體創造對象價值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基本方式,不僅內在地包含了人的自由自覺性、理想性、超越性及其統一,而且這些活動本身就是向著自由自覺性、理想性、超越性及其統一的運動。人在生產、勞動、交往中創造了對象價值和實現了自身價值,意味著人的價值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
價值是揭示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主體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的范疇,是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以及主體對之的評價。人和具體事物、主體和客體、事物與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統一是價值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從廣義上講,事物的價值包含著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對人的作用和意義;二是人對事物有用性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價值既是一個關系范疇又是一個屬性范疇,其所表達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需要與滿足的對應關系,即具有某種屬性和性質的客體能夠滿足主體的一定需要的關系,反映了客體的屬性與主體的需求、主體的尺度之間的統一。
價值觀是人們對于價值的根本觀點。在社會實踐和價值概念的基礎上,主體必然會形成一定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念,繼而價值觀念在人們的實踐中進一步集中、抽象、升華,就會形成對于價值、價值關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觀點,并外在地表現為處理各種價值問題時所持有的比較穩定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這就是價值觀。價值原則、價值規范、價值理想是價值觀的三個基本內容。價值原則是關于什么是價值、為什么有價值的基本觀點,是形成價值規范和價值理想的基本原則。一種價值觀的性質是由它所包含的價值原則來規定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以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一為基本原則,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價值原則總是滲透在一定的價值規范中,一切價值觀都要通過規范,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具體化為在一定境遇中如何行動的規則,才能指導人們的活動。一個社會有什么樣價值觀,就必然有什么樣的價值規范。價值理想是人們所追求的、具有現實可能性和合乎自己愿望的價值目標。價值理想以對未來應然狀態的把握和規定為內容,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每一社會形態以及每一歷史時期都不可能只存在一種價值觀體系,往往是多種價值觀并存。由于主體存在階級立場、社會地位、利益訴求、文化素養等差異,必然會存在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形成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在一個社會中,只有被統治階級宣傳、倡導,通過國家機器使之在全社會貫徹、實施,占主導地位、對社會起到重要的引導、制約作用的價值觀才可以稱為核心價值觀。因此,核心價值觀具有明顯的階級烙印,不同的社會制度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忠孝價值觀是一個農業封建國家所需要的價值觀,它適應并維護了傳統的封建制度;西方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近代以來在歐洲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適應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是以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概括提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三個倡導”十二個詞,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明確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導向以及價值準則;反映了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訴求和理想信念;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原則,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二、“現實的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
馬克思、恩格斯從人的現實性出發研究和分析了人的存在及社會發展。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類歷史是人類活動創造的歷史,社會歷史的前提是現實的從事實踐的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3]“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4]“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5]
由此可見,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是通過自身的實踐去改造客觀世界并在這一過程中追求自己和實現自己的目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生存的前提,只有在生活基本得到滿足的條件下,人才能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受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和自身所處的生產關系的制約。總之,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的人”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指所有生活在社會中的有生命的個人,他們是社會的主體,彼此結成一定社會關系并不斷地從事著實踐和生活,因而是客觀實在的、在歷史中行動著的人。這樣的人是被它所依存的社會所規定著,同時又能動地建設和改變著社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范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的重要范疇,也是社會意識的重要形式。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現實的人”的本質屬性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我們可以從唯物史觀原理中把握“現實的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的內在邏輯關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它的建構也要受到一定的生產方式的決定與制約。生產方式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現實的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
三、“人民主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指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歷史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的勞動群眾,創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精神財富,首先是通過生產實踐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設施。沒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設施,任何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或精神生產都無法進行。同時,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一切科學理論,一切有價值的文學藝術,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創造并改造著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最終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但它又不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發地實現和完成,因此必然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來實踐和完成。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出發,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的觀點。毛澤東思想蘊含了豐富的人民主體的思想。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的解放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中國的現實國情出發,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思想,同時,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及創造者的觀點,從革命實踐的需要出發,提出要充分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的價值,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的創造力,依靠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鄧小平同志的人民主體思想主要是圍繞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下物質生產力發展問題展開的。鄧小平同志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宗旨,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發展物質生產力,在現代化建設中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江澤民同志重申要堅持人民主體的價值觀,提出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提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將人民群眾視為社會發展的價值主體及目標,堅持發展的目標是人民,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群眾共同享有。胡錦濤同志提出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在執政理念層面提出要堅持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思想,進一步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提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中實現人民的幸福,在正確化解矛盾和科學協調利益關系中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強調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走黨的群眾路線,為新形勢下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指明了方向。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人民主體原則,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基礎。人民主體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體現,必然要堅持人民主體的基本原則。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多地是關注利益訴求的實現,因此,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有助于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歸宿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馬克思、恩格斯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看做人類必將進入的一個更高級的文明階段,而這個文明階段的本質就是一個更高級、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從個人方面看,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每個人的素質、能力和潛能都得到不斷發展和發揮,每個人的可持續發展需求不斷滿足,每個人個性的自由發展和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從整個人類方面看,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人類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的關系達到一種和諧境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馬克思所有關于人的思想都圍繞如何使人擺脫剝削、壓迫和異化,實現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的全面發展處在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地位,社會主義也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價值追求。這里所說的人的全面發展,是指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貧窮到富裕、由潛在到現實的發展,這在資本主義社會是根本無法做到的。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距離這一發展目標還有很大差距,但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們一定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奮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為目的,反對把人作為手段的錯誤價值觀念,充分體現出人是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和動力。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就失去了基礎和保證。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會失去目標和動力。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人的發展越全面,創造的社會物質文化財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歸宿,要求我們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習近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EB/OL].新華網,2014-03-26.
[3][4][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66-67,71-72,73,294.
(責任編輯:牟春野)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sm
Gu Xin
Abstract: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veal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ocialism,demonstrate the value principles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and have distinct Chinese featur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ism and holds that the “realistic people” is the standpoin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People's main body”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end-resul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Marxist humanism;the realistic people;the people's main body;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