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文言文,一直是學生感到害怕的一部分考試內容,關于課內文言文,只要學生肯下功夫,多讀多記,一般都能解決問題,關鍵是課外文言文,有些學生是“談虎色變”,還沒仔細看已是怕上心頭,其實課外文言文只是課內文言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筆者就做課外文言文談以下幾點:
一、閱讀文本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對于課外文言文更是離不了“讀”,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由易到難,由整體到局部,由現象到本質地把握文本,領悟主旨,并從中獲得啟示。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
許多同學在閱讀中急急忙忙,囫圇吞棗,抓到題目,再回頭看文本,找答案。事實上這樣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費時間,又抓不到要點。所以,拿到一篇課外文言文,可以先進行整體的速讀,感知全文內容。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讀或散讀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幾個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故事的基本情節和結局等,從而達到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的目的。
2.精讀語句,正確停頓
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許多同學缺乏耐心來疏通文本內容。尤其是一些語句內的停頓往往被忽略了,從而造成閱讀的障礙或歧義。如何正確處理停頓?當然首推朗讀。采用一定的朗讀方法反復朗讀,感受恰當而必要的句讀,理清句子內部的層次和關系,從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讀細節,把握人物
課外文言文以故事取勝,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后,要想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自然離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則要關注人物描寫,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本質和用心。同學們要注意品讀這些細節,如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關注神態的變化、注意動作的指向等,從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圖。
二、圈畫文本
前面提到閱讀中要整體把握,這是針對短文的大致意思。要準確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局部和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甚至一些看似平淡的敘述性語句也不能馬虎,否則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基于此,同學們在短文中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圈畫工作,可使閱讀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關注注釋,圈畫適當
課外文言文一般會給同學們以下幾類注釋:人名注釋,地名介紹,時間提示,疑難字、詞、句解釋,等等,通過這些來幫助同學們疏通文意,理解主旨。但同學們往往在閱讀中迅速瀏覽,一晃而過,等到語意理解不清,再返回重新參照注釋。這樣一來,時間也浪費了。與其這樣,不如及早圈畫,為疏通文意、理清人物關系早作準備。
2.關注人物,圈畫言行
課外文言文中人物不多,關系也較簡單,但由于是文言,所以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而且文雖短,意卻深,主旨的揭示往往比較含蓄。因此,在默讀、朗讀等的基礎上,要注意理清人物關系,分清主次人物。然后,針對主要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適當的圈畫;并且針對圈畫內容思考人物發出言行的理由、目的以及所產生的影響或后果,從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為人。
3.關注議論,圈畫中心
有些短文在故事情節結束后會出現一些議論性的語句,有反問語氣的,有感嘆語氣的,有評論語氣的,等等。圈畫這樣的語句,可以更好地幫助同學們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疏通文本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內容,對于短文中出現(注釋中未出現)的關鍵字詞句的理解,也要學會用適當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疏通文意,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務。
1.掌握關鍵字、詞的含義
文言文中需要初中同學們掌握的字、詞并不特別疑難,只是有些同學會由于缺乏正確的方法而缺少自信,還未嘗試,首先就畏難而退了。實際上掌握一定的方法,理解并非難事。
首先,平時要注意進行課內到課外的遷移,也就是將課內所學的關鍵實詞的含義充分掌握,然后熟練地運用到課外文言文中。如常見的“使”、“為”、“去”、“易”等的幾種常用意義要熟記于心,碰到具體語句選擇適合的意義。還比如常見的一些通假字,也要了然于胸。
其次,要學會采用雙音節詞來解釋單音節詞。這種方法可能會出現一個單音節詞可用多個不同意義的雙音節詞來解釋,并結合具體語境或前后文關系,選擇一個合適的詞。
再次,注意文中詞性的轉換。雖然初中階段并不強調同學們掌握文言文的詞性,但同學們對此要有意識。如名詞轉換為動詞,形容詞轉換為動詞,名詞轉換為狀語等。了解詞性的轉換,對于更好地疏通文意還是很有必要的。
2.積累特殊的文言句式
字、詞的含義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學們就能順暢地疏通文意了,還要進行句子解釋的指導。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學們熟練掌握,句意的疏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首先,同學們要熟悉一些常見的固定句式,了解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標志。如
判斷句:用于表示判斷的詞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問句:疑問代詞(誰、何、安、焉)等,疑問語氣詞(乎、耶、邪)等。
被動句:被動詞(于、為、為……所)等。
否定句:否定詞(不、未、非、無、否)等。
其他還有“乃”、 “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其次,學會調整倒裝的成分。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數量詞后置等,讓同學們學會調整語序,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
再次,養成主動補充省略成分的習慣。如有些語句主語省略、賓語省略、量詞省略等,教師要指導同學們聯系上下文,作出恰當的補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試題演練】
顏回好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回年二十九,發盡白( ? ?)
(2)弟子孰為好學 ?( ? ?)
(3)今也則亡( ? ?)
(4)不貳過( ? ?)
2.請你選出與下面例句相同句式的一項( ? )
例句: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A.孔子哭之慟。
B.不幸短命死矣。
C.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D.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請你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顏回勤奮好學具體表現在哪方面呢?請用原文回答。
5.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勤奮好學的人物典故。請你寫出四個典故名稱。
【參考答案】1.(1)全部;全都(2)喜好,愛好(3)通“無”,沒有(4)錯誤 2.C 3.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他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頭上,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4.不遷怒,不貳過。5.示例: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程門立雪。
譯文: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全都白了,死得很早。孔子哭得很悲傷,說道:“自從我有了顏回這樣好學的弟子,學生更加親近我了。”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學的是誰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他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頭上,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命短而死,現在就再也沒有聽說有好學的人了。”
不識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戶外縣履為志。一日出戶,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歸,不見履,訝曰:“吾家徙乎?”徘徊不進。妻見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無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識吾?”愚者審視之,乃悟。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曩有愚者( ? )
(2)常于戶外縣履為志( ? )
(3)至薄暮,愚者歸( ? )
(4)吾家徙乎( ? )
2.請你選出下面加點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 ? )
A.常于戶外縣履為志。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B.是汝家,何不入?
誨汝知之乎。
C.至薄暮,愚者歸。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D.一日出戶,及午。
吾日三省吾身。
3.請你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妻曰:“汝何以不識吾?”
4.本文的題目“不識自家”這個成語,請你解釋其含義。
5.這篇文章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回答。
【參考答案】1.(1)從前(2)懸掛(3)臨近(4)搬遷 2.B 3.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4.形容極度愚昧,不會靈活轉化的人。5.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要相信教條,墨守成規。要靈活多變,善于變通,諷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條而不求實際,死板教條的人。
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經常在門外懸掛鞋子作為標志。一天他出門,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進來。到了接近傍晚的時候,他回到家,他沒有看見鞋子,驚訝地問:“我家搬走了嗎?”他來回走動卻不進去。他的妻子看見了他,說:“這是你的家,為什么不進屋呢?”愚蠢的人說:“門口沒有掛鞋子,這就不是我家。”妻子說:“你難道不認識我了?”愚蠢的人仔細察看了他的妻子,這才恍然大悟。
牧童逮狼
兩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謀分捉之,各登一樹,相去數十步。少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倉皇。童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且號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狼聞聲四顧,始望見之;乃舍此趨彼,號抓如前狀。前樹又鳴,又轉奔之。口無停聲,足無停趾,數十往復,奔漸遲,聲漸弱;既而奄奄僵臥,久之不動。童下視之,氣已絕矣。
(選自蒲松齡《 聊齋志異》)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謀分捉之( ? ?)
(2)相去數十步( ? ?)
(3)乃舍此趨彼( ? ?)
(4)號抓如前狀( ? ?)
2.請你選出下面加點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 ? )
A.狼聞聲四顧。
顧野有麥場。
B.相去數十步。
西蜀之去南海。
C.童下視之,氣已絕矣。
絕多生怪柏。
D.乃舍此趨彼。
便舍船,從口入。
3.請你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其一童又在彼樹致小狼鳴急。
4.牧童采用什么方法逮住了小狼?用自己的話回答。
5.這篇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呢?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回答。
【參考答案】1.(1)謀劃,商量(2)相距(3)快速跑(4)樣子 ?2.B ?3. 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讓小狼大聲嚎叫。4.在樹上交替讓小狼嚎叫,以至于使母狼在兩樹間來回奔波,心急氣竭而死。5.做任何事都要專心致志,而且不要輕易被別人欺騙;要敢于用智慧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也體現了牧童的殘忍和狼的母愛。
譯文:有兩個牧童進山到狼窩,窩里有兩只小狼。(兩個牧童)打算分別捉它們,兩人分別爬上一棵樹,相距數十步。不一會兒,大狼來了,進窩發現小狼不見了,心里非常慌張。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讓它大聲嚎叫。大狼聽見聲音抬頭看,憤怒地跑到樹下又叫又抓。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讓小狼大聲嚎叫。大狼聽見聲音,四處張望,才看見小狼,于是離開這棵樹,快速跑到另一棵樹下,像剛才那樣狂叫撕抓。前一棵樹上的牧童又讓小狼嚎叫,大狼又轉身撲過去。大狼嘴里沒有停止過嚎叫,腳下沒有停止過奔跑,這樣來回數十次,跑得漸漸慢了,聲音漸漸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動彈。牧童于是從樹上下來看,它已經斷氣了。
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瑯琊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選自《后漢書·承宮傳》)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 ? )
(2)授諸生數百人
( ? ?)
(3)見而欲笞之( ? ?)
(4)為人牧豬( ? ?)
2.請你選出與下面例句中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 ? )
例:見而欲笞之。
A.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記》)
C.鞭數十,驅之別院。(《童趣》)
D.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3.請你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4.閱讀文章,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承宮的性格特點。
5.讀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參考答案】1.(1)懂得(2)所有的(3)用竹鞭打(4)放牧 ?2.C ?3.承宮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這本經書。4.好學、認真、勤奮。5.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想要收獲,必須付出;好好學習,珍惜學習機會,等等。
譯文:承宮,瑯琊姑幕人,幼時喪父,在他八歲的時候,幫別人放豬。鄉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書,有上百名學生。承宮從他房前經過,看見那些學生在朗誦,感到很喜歡,便忘記了他的豬,而(一心一意地)聽徐子盛講經書。豬的主人對他還未回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宮索要(他的豬)。看見他在聽講經書,就想用竹鞭打他。學社內的學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沒有打他。承宮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習。承宮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這本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