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討論從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屬性、挖掘知識(間)的內在思維規律、在思維整體中理解具體事物、培養理性思維習慣等方面,提升教學思維的深刻性。
關鍵詞 教學思維 智慧教師 生物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 G633.91
現代教學理論將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思維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視作教學的重要任務。“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育,必然越來越讓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育”,對于思維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國內外中小學思維教學研究中早已達成共識。
思維的深刻性也叫抽象邏輯性,主要是指思維的抽象程度、邏輯水平和思維活動的深度,集中表現在透過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質,確定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最基本、最重要的聯系和規律性。高中生物學具有知識點面廣量大的特點,有些教師輕視了知識本質的研究,忽視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內在思維聯系和知識之間的思維聯系,片面強調了知識的識記,僵化了教學思維,嚴重阻礙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影響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的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思維的品質,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已經成為當前高中生物教師成長的迫切需要。
1 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屬性
知識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是思維的結晶,也是進一步思維的基礎。學生只有吃透知識的內涵、本質,才能正確理解、運用知識。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知識本質的理解不到位,加重了學生記憶的負擔;由于學生對知識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助長了“看看會的、做做錯的”等教學現象的蔓延!
案例:多數教師運用諸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作為說明生物膜流動性的實例,利用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等作為流動的證據,引導學生得出構成生物膜的蛋白質和磷脂分子都是可以運動的,進而得出“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的結論。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表明:分子處于永不停息的、無規則的熱運動之中。細胞膜中膜脂的側向擴散、旋轉運動、伸縮運動、翻轉擴散、左右擺動、旋轉異構運動和膜蛋白的隨機移動、定向移動、局部擴散正是分子運動的具體形式。人鼠細胞融合實驗中,熒光標記物混勻所需時間隨溫度而變,其實是分子運動受溫度影響所致!教師點明細胞膜流動性的本質屬性,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上述實驗,提高對知識的接受度也將使學生對科學的探究引向了更深層次,對事物的認識更趨于本質化。
2 挖掘知識(間)的內在思維規律
知識與知識之間(尤其是相關知識)、知識內部諸要素之間是存在著必然聯系的。也正是這種內在的、必然的邏輯聯系為紐帶,才構建了知識本身或知識體系。然而,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知識缺少深層次的研究,忽視了知識發生、發展的內在思維聯系,割裂了知識內在聯系的紐帶,制造出大量的“孤立”知識點,成為了造成死記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教學現象的幫兇。
案例: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特征對于許多學生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學習有困難。其根源在于學生不理解各時期特征出現的價值,理不清這些特征的內在思維聯系!其實,細胞分裂過程中的任何變化;都是圍繞著如何使染色體均勻分開,形成兩個完全相同的子代細胞這一中心任務而展開的。前期則為染色體的均勻分開創造條件:短而粗的染色體比的絲狀染色質更易分離;核膜、核仁的解體;為染色體的分開清除物理阻礙;紡錘體的出現為染色體的分開提供了動力裝置。由于動力裝置紡錘絲的牽引;促使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但兩極發出的紡錘絲力量均等,必然就出現了勢均力敵的中期特點——所有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隨著紡錘絲的持續牽引,必然導致著力點——著絲點的分裂,就有了后期的特點——著絲點一分為二,染色單體分開形成染色體,平均分配到細胞兩極。此時,細胞分裂的主要目的初步達成,需要的只是恢復到正常細胞的形態,因此末期就有了與前期相反的變化——核膜核仁重新出現,染色體、紡錘體逐漸消失,最終完全達成細胞分裂之目的,細胞分裂順利結束!由此可見,有絲分裂各時期的變化特點是有著其內在的思維聯系的,學生只有深入分析,才會去偽存真,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使諸多孤立事件成為相關事件,使偶然事件成為必然事件,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地解讀知識,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并借助概念圖等工具使學生加強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構建思維的整體觀。
3 在思維整體中理解具體事物
生物是一個有機整體,依靠各組成部分的相互協調、相互作用,使得各種生命活動得以高效、有序地進行。無論某部分結構功能是有何等重要,當其離開整體時都將無法生存!這啟示著人們在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不僅要認識事物本身,還要將其放在整體中分析,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運用。運用整體聯系的觀點進行嚴密的推理和預測,揭示事物的本質、發展趨勢,也是思維深刻性的重要表現之一。
案例:實驗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載體。在對實驗試題進行分析時,許多教師缺乏對實驗整體的認識,孤立地分析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變量的設置、實驗研究方向和實驗結論等具體問題,忽視了從整體角度認識實驗,進而人為地拔高了實驗的難度,容易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反而使得實驗類試題成了考試的難點。其實,實驗就是圍繞某問題的解決(實驗目的)而進行的一系列的操作,無論實驗材料的選擇、變量的控制,還是實驗結論的得出,都離不開實驗目的。也正是通過實驗目的,把實驗的各環節統領成為了一個整體。深刻理解實驗目的是解決實驗問題的關鍵,當具體實驗問題放到實驗整體中考量、分析時,一切問題都將迎得到刃而解。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實驗,可以高屋建瓴地審視實驗的所有問題,對實驗問題的解決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培養理性思維的習慣
生物學是理科科學,理性思維是其重要特征,也是其發展的基石。但長期以來,行業內外普遍存在著抹殺或削弱生物學科理科特性的言論,由于高考指揮棒太多地聚焦了知識的識記,加上教師的惰性,導致許多教師缺乏平時訓練理性思維的意愿和習慣,這也是其思維深刻性降低的重要原因。思維的習慣需要養成,思維的方法需要訓練,思維需要實戰中得到演繹、深化。
案例: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涉及到類比推理、假說演繹、調查研究、實驗設計與分析等等許多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訓練,十分有利于培養了師生思維的深刻性(品質)。例如,在假說演繹法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首先對從本質上認識假說演繹法,認清其內涵,挖掘其適用對象,并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假說-演繹法絕不是在學習遺傳規律的時候才“誕生”,也不是遺傳規律學過就淡出了!問題的解決一般都需要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環節,其中,往往需要運用假說-演繹法作出假設,也需要運用演繹推理預期進程、后果。假說-演繹法在科學研究中普遍存在,需要廣大教師用敏銳的目光,自覺、主動地發現假說演繹的用武之地,并加以訓練、強化。
教學思維的深刻性是培養創造性人才、培養聰明學習者的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專業成長、成就智慧教師的需要。思維的深刻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每一位教師只要關注思維的深刻性,虛心學習、不滿足現狀,發揚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勤于嚴密的推理論證;只要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善于挖掘知識的內在思維規律,堅持不懈地用整體聯系觀點分析事物、運用生物學思想分析生物學現象,就一定能成就智慧教師。
參考文獻:
[1] 郅庭瑾,程宏.國外中小學思維教學研究:爭議與啟示[J].教育研究,2010(12):98.
[2] 秦亞平.“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教學中若干問題的分析與處理[J].生物學通報,2013(8):8-9. 文獻標識碼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