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如旺 翁敏珍

摘 要 敘述了2014年全國高考福建省理綜生物卷第28題,實測難度遠高于預設難度,主要圍繞試題情境和設問的新穎度、繁簡度、干擾和障礙度分析試題難度,并結合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分析試題難度預估偏差的原因。
關鍵詞 生物試題 實測難度 難度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2014年全國高考福建省生物試題在平穩過渡的基礎上適度創新,突出對考生生物科學素養的考查。其中理綜生物卷第28題(以下簡稱“第28題”),以遺傳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為背景設計了層次鮮明的試題集合,試題巧妙創新。但創新之余難度預期產生了偏差,根據高考生物學科特點和考核,要求該題預設難度約為0.600,但試題實測難度僅為0.288,即后測時試題“變難”。筆者試圖從影響試題難度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分析試題“變難”的可能原因,為高考命題難度控制提供有益借鑒。
1 試題考查的基本情況
第28題(T28)以人類對遺傳的認知逐步推進,設計了4個小題(T28.1,T28.2,T28.3,T28.4,其中 T28.1又分為兩個小題T28.1.1和T28.1.2),依次考查了遺傳規律、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遺傳實驗的科學研究方法及DNA分子結構基礎等知識。本題總分16分,實測難度值為0.288,平均分僅為4.614。試題難度均勻分布,4個小題對于考生而言都有作答上的困難(表1)。試題區分度為0.784,表明該題能夠很好地區分不同能力層次的考生。第28題難度曲線呈平斜型(圖1),對30分以下的考生區分性能一般,而對于中間分數段以及高分區的考生區分性能佳,表明這道試題雖然難度大,但是在高分區具有較好的區分效果。
2 影響試題難度的主要因素
非選擇題的命制實質是將能力要求、知識要求寓于合適的試題背景材料中,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實現考查目標。高考生物科以能力立意為主導,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試題情境是實現能力命題立意的載體,設問則是實現命題立意的直接操作要求。試題情境和設問集中體現了試題的鑒別意圖和難度設定。現以試題情境和設問兩個維度出發,圍繞試題情境和設問的“新穎度”、“繁簡度”和“干擾與障礙度”對第28題進行難度分析。
2.1 情境和設問的新穎度
考生對試題情境和設問的反應與其對情境和設問的熟悉程度呈負相關:情境和設問越新穎,考生就越無法快速調動和提取有關知識,對試題反應的敏感度降低,造成作答困難。第28題在情境呈現和問題設問角度都較為新穎。
第28題是在課本經典遺傳實驗的基礎上,綜合一些課外資料衍生出的一道試題,屬于課內科學史拓展型的試題。該試題情境新穎,不拘泥于教材,不是簡單地將教材知識羅列再現,而是以遺傳規律的科學發現過程為線索,巧妙設置情境,將遺傳規律、遺傳信息的表達、遺傳實驗的科學研究方法及DNA分子結構基礎等知識融合考查。試題采用開闊的命題視角,大膽展現了教材外的孟德爾、摩爾根、格里菲斯、沃森和克里克等在實驗過程中的其他發現,來源教材,又高于教材,新穎的情境呈現形式和巧妙的知識綜合,加大了試題作答的難度。
此外,試題所考查的知識內容,對于考生也較陌生,考生缺乏作答經驗。第(1)小題第三個設問要求考生解釋“F1中顯性性狀得以體現,隱性性狀不體現的原因”。知識看似簡單,但考生的練習經驗多是圍繞著顯隱性的判斷和性狀的相關計算,對于基因表達的實質的解釋則表現為無從下手。此外,第(2)小題第二個設問“自由組合定律的具體內涵”、第(3)小題“S型菌和R型菌相互轉化的實質”等,考生平時也都較少進行相關訓練,更增添了試題的陌生度,加大了試題的難度。
2.2 情境和設問的繁簡度
情境和設問的繁簡度主要指試題包含的文字量、信息量以及信息之間關聯的繁簡程度。本題展現了遺傳規律和原理的探索過程,涉及多位科學家的科學實驗,不僅文字量多,信息容量大,而且各信息之間關聯復雜、跳躍性強,對考生的信息的獲取、分析和整合能力要求較高。如第(3)小題呈現了大量新信息,“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種類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變產生”、“加熱殺死的SⅢ與R型菌混合培養,出現了S型菌”,信息中出現了“轉化”、“突變”、“單獨培養”、“混合培養”等多個生物概念或現象,題目信息容量大,增大了試題難度。
再如,第(1)小題第一個設問要求計算“若將F2中黃色皺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現型為綠色皺粒的個體”的比例,該空涉及到豌豆子三代的比例計算。考生需要先獲取F1、F2兩代的相關信息,此外還需要對F2黃色皺粒豌豆的基因型進行篩選,明確豌豆中雜合子(Yyrr)占2/3,才能得到正確答案,思維的分析鏈較長。第(1)小題第二、三個設問考查考生對中心法則規律和原理的理解和運用,需要考生理清基因、mRNA、蛋白質和性狀表達間的關系。
2.3 情境和設問的干擾與障礙度
干擾和障礙度是影響非選擇題難度的又一重要因素?!案蓴_與障礙度”一般指解答過程中,遇到的難以跨越、容易忽視或導致失誤的環節的多少。干擾和障礙一般體現在:設置易混淆的概念、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設問指向不明、干澀難懂的問題情境等,且影響可能很大。第28題存在的主要障礙為設置了易混淆的概念和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
“易混淆的概念”體現在很多考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密碼子”、“反密碼子”、“終止密碼”三者的含義區分不清,因此對于第(1)小題第二個設問錯答率高。此外,不少考生對“堿基”、“堿基對”和“堿基互補配對”也容易混淆,將DNA分子的多樣性的原因解釋為“堿基的多樣性”或者“堿基配對”。
在題干、選項或者測試的內容及答案的語言表達上,出現和考生認知習慣、常規思維習慣或表達習慣不貼合的情況,也易增加試題難度。“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體現在回答第(2)小題第一個設問“F1中雌配子產生了 種配子”這道題中。考生只要理清測交子代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對應關系,即可構建測交子代出現的表現型種類與F1產生的配子種類之間的關系。題干中的“比例不為1:1:1:1”,則是一個明顯的干擾項,配子比例的“提早”出現,增加了問題的難度,考生會將答題重心放在比例問題上,產生不必要的思考過程和慌亂情緒。此外,第(2)小題和第(3)小題都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維,進一步增加了試題難度。“實驗結果不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原因是這兩對等位基因不滿足該定律‘ ’這一基本條件”、“有人認為S型菌出現是由于R型菌突變產生,但該實驗中出現的S型菌全為 否定了這種說法”,考生較常接觸的模式是正向提問,逆向思維角度與考生常見類型相反,易造成其理解歧義,審題、入題困難加大。
3 其他難度影響因素
3.1 對考生答題反應預估的充分性
考生對不同試題的情境和設問的反應存在差異,對考生答題反應能否充分預估,也會影響到試題的難度。考生作出相應的應答反應存在不可測得的部分,如寫錯別字的概率、概念混淆的概率和答案表達不清的概率等。如第28題第(1)小題考生會對“密碼子、反密碼子、終止密碼子”三個概念混淆外,還出現眾多因為寫錯別字丟分的現象,如“秘”、“瑪”、“中止”等;第(2)小題作答時,對于自由組合定律中的必要條件“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考生能完整作答的概率也是難以計量和估算的;第(4)小題考查DNA雙螺旋結構的基礎知識,屬于簡單題,而在實測中,考生失分嚴重,“堿基多樣性”、“基因(對)多樣性”、“堿基種類和數目”等錯誤答案五花八門。實際數據也證明將“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和“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放在一起考,會加大試題的綜合難度。相對而言,第26、27等題則較少出現錯字、知識混淆、表達失誤等失分問題。
3.2 學科難度間的相互影響
高考福建理科綜合卷考試要求考生在150 min完成三門學科(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答,各學科間分值存在差異(物理120分,化學100分,生物80分)。學科間分值的差異和理綜考試時間限制決定了三門學科間的作答是相互影響的。其中任意一門學科的難度變化都會影響到另外兩門學科試題的難度。2014年高考福建省理綜卷物理學科和化學科均相對往年較難,在理綜卷整體難度加大的情況下,考生應試情緒容易發生波動,甚至慌亂。當考生面對位置靠后、文字量相對較大,情境陌生的第28題時,不少考生選擇了放棄。實測數據表明,低分卷(0~5分)占60.8%,其中零分卷占17%,試題自然“變難”。
4 命題反思
第28題是一道創新題,也是一道難題。試題中加大了應用型和能力型的試題量,突出考查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好的選拔創新型人才的題型功能。但創新的同時產生了過大的試題難度,因此需要使用一定的命題技術進行試題的難度調控。通過上文分析,基于能力命題立意下設置情境和設問時采取以下3個措施可以適當減低試題的難度:① 適當減少新穎的情境或者設問的數目。試題的新穎性不僅體現在內容上,更應體現在呈現形式上。情境越貼近考生的生活經驗或作答經驗,設問越圍繞核心主干知識進行命制,試題越簡單。② 適當減少情境和設問的文字量和信息量,降低考生對“大題”產生的閱讀疲勞和畏難心理。用清晰、簡明的語言表述情境和設問,還可以采取多樣的形式進行描述,如表格、流程圖、圖片等。③ 情境和設問貼近考生的思維習慣,盡量使用正向提問的方式,減少使用逆向思維和否定的提法,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干擾。
參考文獻:
[1] 臧鐵軍.考試評價分析及診斷基礎與實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30.
[2] 郭光明.簡論高考試卷難度控制[J].教學與管理,2011,(10):84.
[3] 吳舉宏.試題難度調控的命題技術[J].生物學教學,2005,30(1):54. 文獻標識碼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