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瑩
根據2011年版生物學課程標準修訂的人教版義務教育生物學教科書,在每一節的起始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和問題,有文有圖,引導學生進入積極學習的狀態。這就是“想一想,議一議”欄目。
1 設置“想一想,議一議”這一欄目的原因
1.1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20世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有效的學習始于有動機的學習者。后來,很多研究者都對學習動機提出了看法,認為學習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自從布魯納于1960年強調內部動機的作用以來,人們開始重視內部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激發和維持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措施主要有創設問題情境、競賽與合作、動機遷移等。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發生的,只有問題性的情境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有效的教學應該創設一種“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惑、矛盾、驚訝等心理狀態,產生特殊的好奇心、強烈的學習欲望。這是激發內部動機的有效途徑,即要將新課的學習與學習者的經驗建立聯系。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引起認知沖突的常用方法,教師通過設疑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使其出現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同樣,建構主義理論倡導者也提出了許多改革教學的構想,但一條基本的、核心的思想是: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建構主義批判傳統教學使學習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學習,認為教學應該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1.2 “問題探討”欄目為初中生物學教材修訂提供了實驗基礎
2004年秋季,根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人教版高中教科書在幾個省開始率先試用,此后逐漸擴大到全國大部分地區。這套書借鑒有意義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材內容的表述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盡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較好的問題情境或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頭腦中發生新知識與原有經驗之間的聯系,完成知識的建構,同時也使其理解所學知識的價值。必修模塊的每節都從“問題探討”入手,該欄目問題除出自科學史外,主要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煉。“問題探討”是由“圖片+情境描述+討論題”組成。這些問題有的來自生活,有的來自科學實驗,有的來自科學史。其中以切合學生生活為主的問題有一定深度,若要透徹回答,就需認真學習本節內容。
教材一經使用,就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認可。他們認為,“問題探討”欄目雖小,但作用大,可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例如,“問題探討”可以激發學生收集信息的興趣;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能力以及分析、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對驅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有一定作用。既然這一欄目廣受教師們的歡迎,那么在進行義務教材修訂的時候,編者就吸納了這種好的做法。但是考慮到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的認知程度不同,欄目名稱不再使用“問題探討”,而是用了相對更活潑一些的“想一想,議一議”。
2 八年級下冊“想一想,議一議”分析及使用建議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包括兩個單元,共計6章,分為17節。每節的“想一想,議一議”除了作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外,還具有多方面的教學價值。例如,有些提供現實生活背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有些開拓學生的視野,有些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有些提供探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有些追求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結合,還有些滲透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等。下面將簡析這冊教材的這一欄目,期望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它的多重教育功能。
“植物的生殖”一節,以竹子開花引入。為什么大片竹子開花會危及大熊貓的生存?很少開花的竹如何長成郁郁蔥蔥的竹林呢?這此問題直指本節的重要概念——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同時也是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關系的實證,蘊含著“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觀點,對于學生形成環保意識有一定意義。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節,由蝴蝶和“毛毛蟲”的關系引入,通過問題“‘毛毛蟲’是從哪兒來的?它是如何變成蝴蝶的呢?”來引發學生對昆蟲生殖和發育的思考。通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摸清學生的知識基礎。向學生展示由“毛毛蟲”變為美麗的蝴蝶的過程,學生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的神奇與美麗。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一節,以宋朝趙師秀的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引入。這首詩描繪了江南梅雨季節,水草豐茂、蛙鳴聲聲的情景。此時此地,青蛙群聚,如此活躍,這是為什么呢?古往今來,歌頌自然、贊美生靈、熱愛生活的詩詞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科學知識,給學生帶來情緒上的愉悅,還能體現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帶給學生頭腦中科學與人文的融通。這句詩不僅點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繁殖,還展示了一個生物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畫面,對于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的形成有一定意義。
“鳥的生殖和發育”一節,通過展示一個有兩枚綠色知更鳥鳥卵的鳥巢,啟迪學生的思維:你見過什么樣的鳥巢和鳥卵?你能試著說說鳥類生殖發育的主要特點嗎?鳥巢、鳥卵和孵卵與鳥類的繁衍分不開,這節課以鳥卵為突破口,側重講述鳥類對于陸生環境的適應。科學概念的形成要有豐富的事實作為支撐。相關的生物學事例要能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或由他們搜集來,就更有生氣了。讓學生來敘述他們見過的鳥巢和鳥卵,對于學生理解“正是鳥卵的復雜結構和鳥的復雜的繁殖行為,才使得鳥類對陸地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學生也會認識到,多種多樣的鳥卵、鳥巢也是鳥類與環境相適應的具體表現。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節,給出了我國首例用成年牛體細胞克隆出來的五頭牛的照片,讓學生思考它們長得如此相像的原因。這一方面點出了本節要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這是我國科學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一節,要討論親代的基因如何傳給子代的問題,展示一幅大量精子正在奔向卵細胞的圖片。類似的圖片學生在七年級下冊學習人的生殖時已經接觸到,這時可以喚起學生的記憶,使他們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來建構新的知識,使學生認識逐漸深入:有了精卵結合為受精卵的知識基礎,學生就能很容易理解“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代間傳遞的橋梁”了。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節,選擇的問題是學生前面觀察過的“能卷舌”與“不能卷舌”這對相對性狀,要求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填寫出精子和卵細胞中的基因以及子代受精卵的基因組成,并讓學生推測:子代能否卷舌?為什么?學生對子代能否卷舌會有各種推測,這樣就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尋求答案的興趣。教材還強調,對于推測要有推測的理由,也傳遞了這樣的思想:對這類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推測,應通過科學實驗得到正確答案,這無形中又滲透了科學精神。
“人的性別遺傳”一節提供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實例,一位母親生出“龍鳳胎”。學生對“龍鳳胎”已經有所了解,但又未必深知其遺傳原理,這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材以此為問題背景,讓學生討論:為什么雙胞胎的性別不同?男女性別是由什么決定的?這個問題就是本節要學習的重要概念。通過討論,能夠使學生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從而達到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避免性別歧視)的目的。
“生物的變異”一節提到的金魚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現代各品種金魚是由其野生類型金鯽魚人工培育而來,提出的問題“金魚身體顏色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能引導學生注意,即使同種生物之間也存在各種差異,引出本節要解決的生物變異問題。同時,現代各品種的金魚是人工不斷選育而培育出來的,也指向了人類對于技術的應用。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節提出了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條件問題,但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呈現學生熟知的月球環境,引導學生反向思考。生命生存離不開環境,這里可以讓學生回憶七年級上冊學到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內容,然后有理有據地對月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作出推測,這就是科學方法的滲透。
“生物進化的歷程”一節,以鄭氏始孔子鳥復原圖為情境,描述了科學家推測出的長相,并提出問題:沒有人親眼見過這種動物,科學家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研究它的?它可能是由什么動物進化來的?這指向本節的兩個重點問題: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和生物進化的歷程。鄭氏始孔子鳥是發現于我國的、孔子鳥類中已知最原始的代表。鄭氏始孔子鳥的屬名“始孔子鳥”意為“原始的孔子鳥”,種名“鄭氏”來自我國著名鳥類學家鄭光美。
“生物進化的原因”一節讓學生分析,在某個經常刮大風的海島上,為什么無翅或殘翅的昆蟲特別多?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讓學生直接面對“生物進化的原因”和“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這也是本節學習的目標。同時,這也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傳染病及其預防”一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填寫表格。表格中涉及的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結核、近視、病毒性結膜炎、貧血、齲齒和蛔蟲病。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有的病能夠傳染?學生通過經驗得來的知識可能是不科學的。通過這個活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基礎,這樣在后續教學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是為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免疫與計劃免疫”一節,以一個小女孩與狗很親密的圖片為場景,連續提出三個問題:你知道家養的狗等寵物都要定期打預防針嗎?預防的是什么病?這和人的健康有關嗎?這些問題一方面指向了本節的重要內容——免疫、計劃免疫的意義等;另一方面,針對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給寵物狗打狂犬疫苗的情況,暗示了正確而健康的做法,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
“用藥與急救”一節,用一幅卡通圖配合文字:一位生病的小孩躺著床上,媽媽拿著藥說:“該吃藥了,醫生說一次吃2粒。”小孩說:“我想快點好,吃4粒行嗎?”這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一個場景。病人常常為了快點好起來,擅自加大藥量。學生都有生病、吃藥的經歷,對日常用藥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這些認識和經驗是否正確呢?通過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不合理用藥的弊端,使學生對安全用藥的意義有初步認識;而在課堂上學到的這些知識將指導學生健康生活。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一節,給出了不同人對健康的兩種不同理解。學生對健康的理解也會不盡相同,經過討論、思想的碰撞,可能會在認知上產生沖突,這就為本節學習提供了切入點。當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必須得有支持觀點的理由,這也是對他們思維能力的培養。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節,展示了幾位學生制訂的假期計劃,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讓學生判斷哪些是不符合健康要求的。這既可以讓學生先分析其中涉及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還能使學生對怎樣度過即將到來的假期進行主動思考,為自己的生活制訂合理的計劃。
以上列舉了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的17個“想一想,議一議”。教材里創設的這些情境不會完全都適合于每一個教師的課堂,如果教師們遇到比教材中更適合的問題情境,完全可以使用更好的情景導入,而不必把教材中的“想一想,議一議”當作必須在課堂完成的教學任務。教材中這一欄目只是提供了一種導入新課的策略,希望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注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事實上,這一思路可以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僅僅局限于每節的開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教學中“想一想,議一議”應該起的是思維熱身的作用,一般應在幾分鐘內結束,而不宜花太多的時間,否則會弄巧成拙,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5.
[2] 趙占良.高中生物新課標教材的設計思路[J].課程·教材·教法,2004(12):59-63.
[3] 陳進.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問題探討”欄目分析及啟示——以“分子和細胞”為例[J].中學生物教學,2012(7):14-16.
[4] 任津連.“問題探討”欄目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遺傳和進化”模塊為例[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11):53-54.
[5] 賴筱冬.“問題探討”在教學中的運用[J].生物學教學,2007(1):42-43.
[6] 趙占良.中學生物學教材編制的基本理論問題芻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1(1):55-63.
[7] 朱正威.科學概念的教學是有規律的[J].生物學通報,2011,(3):19-20.
[8] 譚永平.例析人教版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蘊含的心理邏輯[J].生物學教學,201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