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應朝
縱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六個“三”值得品味。
三次對話。三次對話分別發生在鄒忌與妻子、妾及客人之間。同一個問題,表達不盡相同。對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對妾“吾孰與徐公美”,對客人“吾與徐公孰美”,行文活潑,有變化。針對同一個問題,三個人的回答不盡相同,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系的親疏遠近不同。妻是熱情地贊揚鄒忌“美甚”,反映了妻對夫的偏愛。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說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贊美比妻差多了。客人的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陳述句,比妾的反問句語氣更輕了。三次對話,寫比美,為后文做了鋪墊。
三個結論。鄒忌頭腦清醒,尊重客觀事實,是不容易被蒙蔽的,三句意義相同的話都沒有說服他。終于,他有了調查研究的機會:“明日,徐公來”,他“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他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及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人偏偏說自己是齊國的大帥哥。于是,他“暮寢而思之”,回憶琢磨,從而得出結論:因為妻、妾、客人跟自己有各種關系,所以他們或偏愛,或害怕,或有所求,不說真話。三個結論是下文諷諫齊王時進行類比的基礎。
三個方面。個人美不美的問題,妻、妾、客人和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這種小事中卻隱含著大道理。在“受蔽”這一點上,生活小事和國家大事之間有著共同點,可以進行類比。而齊威王又愛好類比(隱語),從美不美的問題談起,威王喜歡聽;闡明道理,由抽象變具體,由深奧變淺顯,由逆耳變順耳,威王就容易接受。因此,諷諫齊王,鄒忌由近及遠,從小到大,由家庭私事推及國家大事,設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因為是拿前面自己的切身體驗推理的,自然也分“私”“畏”“求”三個方面,從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
三種方式、三等獎賞。齊王納諫的方式分為三種,懸賞也分為三等。這兩方面在原文中交錯出現,我們就放在一起討論。納諫的方式分“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諫寡人”“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三種。“面刺”“上書”“謗譏”實際上概括了一切可能的納諫方式,而不論哪種方式,齊王都能接受。懸賞也分為上中下三等,凡“諫”必“賞”,這就充分地調動了臣民進諫的積極性。
三個階段。按“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時間段劃分,臣民進諫也是分三階段來寫的。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庭若市”;幾個月以后,還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什么可說的了。經過擅長諷諫的臣子和善于納諫的國君的一番努力,結果自然是齊國政治修明,國富兵強,“戰勝于朝廷”。
(選自《語文教學之友》2008年第3期,題目為編者所加,本刊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