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回放】
在一個百萬人的城市,每天都轟響著各種打樁機的隆隆響聲,每天車流裹挾著刺鼻的氣味,每天彌漫著難以驅散的霧霾……但春天如約而至。春天,畢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綠了,穿城而過的河水亮了,人們的心中都貯滿了憧憬……
請以“春天,畢竟是春天”為題,寫一篇文章。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③文章中不得出現校名、人名,如必須出現,一律用“×××”代替;④不少于600字。
【命題透視】
這道作文題,沒有過多地設置審題障礙,給考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廣泛取材,不會感到無從下手。
總體而言,這道作文題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關注生活與環境。
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作文的因,作文是生活的證,就像語言是花朵,行動是果實一樣。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這道題延續了無錫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的一貫風格——“關注生活與環境”。“在一個百萬人的城市,每天都轟響著各種打樁機的隆隆響聲,每天車流裹挾著刺鼻的氣味,每天彌漫著難以驅散的霧霾……”“城外的山綠了,穿城而過的河水亮了”,這樣的作文題引導考生將目光投向環境、投向自然、投向生活。
二是關注理想與希望。
“但春天如約而至。春天,畢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綠了,穿城而過的河水亮了,人們的心中都貯滿了憧憬……”憧憬,就是希望、就是理想。魯迅說:“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希望是生命里的一盞明燈,給人以無盡的力量和勇氣。它是寒冬里的一個芽苞,是長夜里的一顆星星,會帶給人向前走的勇氣。所以,這樣的命題導向非常有“正能量”,引導考生走向理想、走向希望、走向“春天”。
寫好這篇文章,必須注意兩個關鍵詞。
一是“春天”。
“春天”是個美妙而含義豐厚的詞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此,弄清“春天”一詞的含義,是審題的第一步。什么是“春天”呢?“城外的山綠了,穿城而過的河水亮了”,自然界的桃紅柳綠、鳥語花香自然是春天;親情友情的溫暖也是春天;自己取得的成功、精神靈魂的覺悟也是春天……所以,面對這道作文題,考生的筆觸既可以投向美好的自然界的春天,也可以投向家庭、投向學校、投向心靈、投向生活……
二是“畢竟”。
“畢竟”是“到底”“終究”的意思,表示最后得出的結論。不管是寫自然界的春天,還是寫親情友情,或者是寫自己取得的成功、精神靈魂的覺悟,都要注意寫出“春天”來臨之前的等待、痛苦、奮斗、糾結、誤會……否則,僅僅寫“春天”的美景、美情,立意就淺了。
【評卷掃描】
本次考場作文,得分高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語言有韻味。
語言是文章的外衣,任何新穎的素材、精巧的構思、深刻的立意,最后都要以語言作為載體,其新穎別致與否,會直接影響讀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別是考場作文,要想贏得閱卷教師的青睞,就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
高分作文的語言大多富有文采。富有文采的語言,就像一面旗幟,輕輕招搖,便能吸引閱卷教師的目光。也有不少高分作文的語言幽默風趣。幽默風趣的語句,既能夠給文章增添幾分活潑,也會給處在沉重單調乏味的閱卷工作中的教師帶來片刻的輕松愉悅。還有的高分作文語言樸實真摯,但情真意切,頗能打動閱卷教師的心。
總之,不管是富有文采,還是幽默風趣,還是樸實真摯,都是有特點、有韻味的語言。
二是選材有新意。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沒有好的材料去體現,也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
本次高分作文在選材上大多有新意、有深意。例如,有的考生寫外來務工人員在無錫的奮斗,他們通過努力迎來了人生的春天;有的考生將十六七歲的青少年的生活與六七十歲的老年人的生活對比描寫,突出了“只要有追求,無論怎樣的年紀,都是人生的春天”這一主題,立意深刻,給閱卷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考生在寫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語言低幼化。
語言低幼化是作文的大敵,許多考生的作文都是因為這一緣故而無緣高分。
讀一篇文章就如同觀一處景物,只有具有特色,才能吸引閱卷者的目光。然而,很多考生的語言空洞乏味、缺少亮點,讀來味同嚼蠟,像“考卷發下來了,我的語文得了100分,我非常高興。可有幾個同學卻說我是抄的,在我面前說了很多諷刺的話,對我刺激很大”這種空泛的敘述在本次作文中并不鮮見。
二是選材缺新意。
應該說,這道作文題讓每一位考生都有內容可寫。每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應當千姿百態。可是,我們在閱卷時總有這樣的感覺:看來看去,似乎只看了幾篇作文。原因是考生的文章在選材上出現了大量“撞車”的情況,寫“春游”“雨中送傘”“深夜父母背我上醫院”“考試失利,父母、老師找我談心”“備戰體育中考”“深夜刻苦鉆研”的特別多。其實,有的材料本身確實很不錯,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光彩。這樣的選材陳舊而缺少新意,自然很難吸引閱卷教師的目光。
三是審題不仔細。
本次考場作文,不少考生對關鍵詞“畢竟”研究不透。寫自然界的春天是切題的,但問題就出在“畢竟”上。許多考生只寫了春天的美景,而沒有考慮到對春天的等待、盼望,這樣的文章就并不完全符合“春天,畢竟是春天”這一題目的要求了。
四是行文多套作。
由于部分考生生活積累貧乏,加之有些教師也熱衷于為考生總結一些所謂的作文“秘訣”,所以,宿構套作之風并沒有完全杜絕。有的考生除了開頭、結尾稍微點了下“春天”外,文章的主體部分與“春天”毫無關聯,所寫的內容顯然都是考前準備好的,臨到考試,換個開頭、結尾就算了事。這樣的作文,自然是得不了高分的。
【迷津指點】
面對這樣一道既感性又理性的考題,要想寫好文章,同學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1. 語言亮一點。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真正精美的語言必定是生動活潑、富于表現力的,也必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能對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道作文題關涉“春天”,但面對美好的“春天”,有些考生缺乏生動的描摹,只發出了“啊”“呀”“多美”之類的感嘆,怎能和讀者產生共鳴?因而,同學們不僅要做到用詞生動、詞語豐富、句式靈活,還要根據文章內容靈活、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或對偶,或排比,或反問,或長短相間,或整散交錯,盡量用優美的文字去打造作文迷人的“春天”。
2. 審題細一點。
這道作文題在寫作內容和表達形式上給了考生較大的自由,但決不意味著“淡化”審題甚至不要審題。有的考生只寫了春游中看到的春天的美景,這就屬于偏題,因為“春天,畢竟是春天”的題眼在“畢竟”二字上,省去“畢竟”二字,就偷換了概念,自然也就偏離了話題。
如果要寫自然界的春天,同學們不妨從早春的春寒料峭、乍暖還寒入手,細致描寫春草的破土而出、春花的凌寒開放,贊頌它們旺盛的生命力,贊頌生命的可貴。即便是春寒料峭,也阻擋不了春天的到來,“春天,畢竟是春天”。
3. 表達多一點。
這道作文題對文體的要求是“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如果寫成記敘文,在記敘的基礎上,一定要有細致入微的描寫,要通過形象的描寫使文章增色,并且要恰當地運用抒情和議論的表達方式表達對“春天”的熱愛與贊美。但抒情一定要自然,既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含蓄委婉地間接抒情。
如果寫成議論文,在運用典型事例作為論據后,一定要做恰當而精要的分析,只有做到敘議結合,才能體現議論文的文體特征。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選例一定要精當,分析議論一定要有氣勢。
4. 情感濃一點。
“文章不是無情物”,只有“情動”,才能“辭發”。考場作文中,情感是連接考生與閱卷教師的橋梁,考生若能撥動閱卷教師喜怒哀樂的琴弦,使他們溢出感動的淚水,何愁得不到高分?
要想以情動人,同學們需要做到對生活、對客觀對象充滿熱情,用傳神的肖像描繪出人物的神韻,用生動的語言展示真情,用形象的景物襯托人物的感受,力求做到精巧合理、真實動人。
5. 選材新一點。
如何在選材上出奇制勝,選他人所未選、言他人所未言呢?同學們要經歷一個“選擇→放棄→再選擇→再放棄→再選擇”的過程,堅決舍棄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
其實,避免材料“撞車”的方法很簡單:當你拿到作文題時,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寫;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寫。你應該定下心來掂量一下,自己要寫的材料別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屬于自己的?總之,一定要突出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發現,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是刻骨銘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橫生的故事,才有震撼心靈的情感。
6. 文面美一些。
字跡清秀、卷面整潔能為文章扮就一張漂亮的臉面,這也是一個學生語文素質的外在顯現。文面悅目,閱卷教師看了就爽心。假若字跡潦草不清、東圈西畫,肯定不會給閱卷教師留下好的印象。同學們在考試時,即使字寫得不漂亮,也要有信心、有耐心,盡可能地寫工整些。
【例文點評】
一類文:
春天,畢竟是春天
冬日刺骨的寒冷如同被拉長的絲線,將斷未斷。明明已經過了立春,可為什么……為什么冬日的陰霾依舊徘徊于天際,經久不散?(開頭營造冬日陰郁的氛圍,為下文的內容做了鋪墊)
我徘徊于家門口的那棵銀杏樹旁。一個冬天過去,它那滿樹的金色皆做了塵土,即使曾承載過多少榮耀、多少贊美,最終仍逃不過被環衛工人掃進垃圾箱的命運。我緊握著手中刺目的成績單,望著那曲折盤旋的枝干——它經歷過多少風雨啊!初夏,那滿樹醉人的綠盈了雙眼,汪汪的;深秋,那一樹的金黃似要灼進你的心里,那是怎樣動人的場景呀!然而如今的它,卻光禿禿了無生氣地佇立在那里。觸景生情,悲傷如潮水般涌上心頭,將我淹沒,使我窒息。(這段描寫情景交融,巧妙地將銀杏樹的了無生氣與自己考試失利的悲傷心情交融在一起)
明明已經過了立春,可為什么還不能使我溫暖起來?(一個“還”字,盼春的心情躍然紙上)
過了幾日,我又下樓散步。我驚訝地發現,銀杏樹的枝干上竟冒出了新芽!嫩嫩的,涂了雞蛋清似的。銀杏……銀杏樹長葉子了!我驚訝于它的“復活”,自然也為它未在這一場冬日的浩劫中喪生而高興。一陣風吹過,身上暖洋洋的。忽然之間,我發現眼前的景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變化,連野草也從地里探出了頭,溫柔地對著我笑。我跑回家,翻了翻日歷,原來距離立春已經有一段日子了,看來,春天真的來了。(“一切景語皆情語”,小作者內心的喜悅也因為春天的到來而復蘇)
我的心情一下子明媚起來。春天一直都在,銀杏樹積蓄了一整年,終于爆發,那滿樹的嫩芽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春天驅散了所有人心中的寒冷與痛苦,我亦不再為成績的事而苦惱,只覺一陣輕松,如獲新生。(這一段著力抒寫內心的輕松和愉悅,不僅因為春天的到來,更因為壓抑已久的苦惱的消散)
畢竟是春天啊,它即使來得再遲,也終有一日能向所有人展現它的精彩。這就像我們的學習,只要努力了,即便經歷坎坷,也終會有迎來勝利的那一天!
春天,畢竟是春天!(結尾點題)
總評:“春天”在文中有多樣的含義:銀杏枝葉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機是自然的春天;小作者經歷失敗的煎熬后,得到啟迪,迎來了人生的春天。兩種春天的描寫交織在一起,含義豐厚,很好地表達了這樣的主題:只有經得住寒冷的考驗,才能迎來春天。文章語言較為流暢,寫景抒情的表達方式運用得自然貼切。
二類文:
春天,畢竟是春天
當無力地看著空氣中彌漫著的塵土一點一點地蠶食著我們的生命,當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我卻看不見你,處在霧霾天里的你是否和我一樣,覺得自己像是被關在實驗室里的小白鼠,只能默默地呼吸這污濁的空氣?(用霧霾的彌漫作引子,為下文的植樹設下了伏筆)
一個早晨,我看見鄰家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在門前的草地上忙活著什么,便走過去詢問。原來,他們一家正準備種樹,地上擺放著幾株小樹苗。小女孩的媽媽對我說,春天來了,他們想在自家門前種幾棵樹,點綴一下環境,同時也為改善空氣質量盡一點綿薄之力。“大姐姐和我們一起種樹吧。”小女孩招呼我。我欣然答應。
我走上前去握起小鐵鏟,和他們一起挖坑。一鏟,兩鏟……略微板結的土壤漸漸出現了松動并被我們翻移到旁邊。雖不是什么大工程,但幾鏟子下來,我還是累得滿頭大汗,胳膊酸疼。停下手中的活,我轉身去看小女孩,只見她正認真地挖去坑里的碎土,汗水順著她的前額流下,偶爾有幾滴滑到眼睛里,她才伸手擦擦。我看到,她亮亮的瞳仁里,好像有什么想要跳出來。我想,那一定是戰勝霧霾的信心,是春天給予了她無限的活力與希望。(對小女孩動作、神態的描寫較為細致,形象地寫出了她的努力與認真)
我就這樣呆呆地看著。是啊,春天,不就是希望嗎?它給萬物帶來了希望,它給我們這些久居城市為霧霾所侵擾的人帶來了希望。因為有春天,人們才從灰暗的塵世中看到了鮮亮的色彩,才有了戰勝霧霾的信念。(由霧霾到植樹再到春天,自然而然地貼近了文題,也傳達了文章的主題。但表述顯得僵硬)
第一株小樹苗立起來了,在微風中搖曳。小女孩一家又忙著種第二株小樹苗。我看到,一切都失去了顏色,除了那抹新綠。(小樹苗在風中搖曳的美好姿態,讓人感受到了植樹成功后的喜悅。但是,“一切都失去了顏色,除了那抹新綠”的表述顯得有點怪異。并且,前文說自己和小女孩一家共同植樹,這里給人的感覺怎么是“我”一直在旁觀呢?)
我笑了。
春天,畢竟是春天。(篇末點題)
總評:本文選取了一個和春天、環保有關的題材,這個選材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文章對小女孩的描寫比較細致、傳神,但在“我”的描寫上明顯乏力。如果在“我”和更多的人的表現上再加筆墨,這樣由點到面,文章的主題就會表現得更深刻。
【新題預測】
題一:很多看似平常的生活情景,我們在擁有時總會忽略或視而不見,或者認為理所當然,而一旦成為往事,或失去,就會覺得格外清晰、分外美好而倍加珍惜!
請以“當時只道是尋常”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題二:給自己一個微笑,讓自己擁有一份自信;給自己一點寬容,讓自己擁有一份希望;給自己一個目標,讓自己擁有一份成功……你,愿意給自己一個什么呢?
請以“給自己一個__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④不少于600字。
田芳,中學高級教師,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無錫市語文中心組成員,崇安區首批“名教師”。2003年獲江蘇省語文優質課評比一等獎,2007年被江蘇省教育廳聘為“送優質資源下鄉工程語文學科主講教師”,2008年被江蘇省教育學會評為“江蘇省中考優秀指導老師”。先后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約6萬字。現為無錫市崇安區中學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