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鵬 蔡海濤 姜春玲
(正陽縣環境保護局,河南 正陽 463600)
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僅僅表現為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高質高效的經濟增長,還應該是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藍水、惠澤民生。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主義建設之中,提出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正陽縣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高壓期、公眾環境要求的高漲期、環境問題的高發期,我們面臨許多生態環境問題。
1.1 水環境污染問題
2014年,該縣慎水河王崗斷面河流水質遠遠低于國家考核要求,19個鄉鎮19條河流斷面水質只有熊寨鎮田白河達標,其他全部超標,一些非法養殖場不按標準排放、處理污水,導致附近村民乃至整個村莊遭受污染,該縣地表水污染防治形勢異常嚴峻。
1.2 畜禽養殖問題
正陽縣作為全國生豬大縣,生豬產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養殖污染。有的養殖場糞便沒有進行處理,臭氣熏天,每到夏天蚊蟲飛舞,極易傳播疫病,有的養殖場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農村整個地下水污染。
1.3 生態破壞問題
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任意地砍伐林木,導致大面積森林被破壞,造成夏日炎炎,水土流失嚴重,嚴重影響植被多樣化,農村農藥污染危害嚴重,導致生態大范圍惡化,使農業、農村環境承載著雙重壓力,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對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能引起的嚴重后果認識不足,環境保護觀念差,導致污水亂排、亂砍伐森林的現象隨處可在。
1.4 城市垃圾問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迅速推進,該縣污染物排放量剛性增加,而減排項目——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設滯后,縣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低,至少有50%以上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廢水溝臭氣熏天,而人們的環境意識淡薄,刮扔垃圾現象隨處可見。
1.5 其它問題
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城區燃煤鍋爐拆改、道路及施工揚塵污染、和餐飲業油煙污染等問題都還未得到有效解決,農村畜禽養殖對地表水污染和農村生活垃圾亂放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2.1 加強環境整治要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產業分工加快重組,該縣正面臨巨大的環保挑戰,該縣于2015年4月2日召開全縣環保工作大會,該縣縣長要求:(1)認清形勢。當前正陽縣環境壓力巨大、總量減排任務艱巨、群眾對環境質量意見很大,各鄉鎮、各部門要找準重點,變壓力為動力,努力破解資源環境約束。(2)突出重點。著力推進三大工程(藍天工程、碧水工程、鄉村清潔工程)的實施,確保環境整治與生態文明相融合。(3)加強領導.各級部門要明確責任、形成合力、加強宣傳、嚴格執法,確保環境保護工作順利展開。
2.2 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該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緊抓好。
2.3 要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的關系,促進生態文明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化理念形態,要實現生態文明就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沒有綠化的可持續發展,就會多走彎路。建設生態文明,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3.1 加強教育宣傳,提高人們環境保護的意識。該縣通過環保法律、法規進企業、學校、社區、農村的宣傳,不斷提高人們的環境與生態文明意識。開展中小學校(幼兒園)環境教育師資培訓,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開展與環境教育有關的環保征文、環保演講比賽、環保專題講座等活動。利用各級黨校、行政學校等教育培訓平臺,廣泛開展面向黨政領導干部的環保政策法規知識培訓,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環保綜合決策能力。
3.2 通過立法約束人們的行為,保障生態文明的建設。新環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已經實施,新的環保法不是棉花棒,而是殺手锏,它首次將環境違法可以行事拘留寫入篇章。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在各種經濟立法中突出生態環保的內涵,使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協調發展,不斷完善環境政策法規、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硬性條件。該縣嚴格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堅決打擊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問題。
3.3 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要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現象,充分認識與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該縣通過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生產技術,積極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4 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才能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該縣遵循的開發原則是“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使自然資源的質量逐漸改善。
3.5 樹立人們的生態觀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的重大進步,是人類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