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冬
(鄭州鄭少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鄭少高速公路于2003年建成通車,路線全長53.664km,雙向四車道,是鄭州市西南方向的重要出入口,是連接新密、登封等地市的重要路段。隨著鄭州市經濟高速不斷發展,行駛在鄭少高速的車輛也逐年增多,在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路面承受力受到嚴峻考驗。十年來,鄭少高速管理公司在日常養護與維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較好的保證了車輛的通行。但是,部分路段表層都已經接近疲勞期,部分路段出現了路面破損、路面平整度超標,車轍嚴重等狀況,導致路面使用性能指數越來越差。
管理公司根據路面實測調查和設計后,路面養護處理的病害有橫縫、縱縫病害,龜裂病害,車轍病害、松散、坑槽病害,沉陷病害。按施工處治部位分為橋頭跳車處治專項,上行下行共有17處;路面沉陷處治專項,上行下行共有9處;路面處治55公里,按車道分別設計了處治方案。
鄭少高速公司通過科學合理的組織,在車輛通行正常的情況下,安全保質保量,圓滿的完成了施工任務。總結施工過程,對大交通量路況下的養護施工重點控制要點進行了總結。
合理設置施工長度,有效調控車輛行駛路線。車輛高峰時段分為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時段和下午五點到七點時段。根據各條道路的車輛情況,在四個收費站對上道車輛進行管控,對施工期間車輛進行了有效的車流量控制,確保了施工順利完成。本項目的處治內容,技術難度不是很大,關鍵是在保證通車的情況下,實現安全生產,文明施工,保證施工質量,對外展示良好的施工形象。因此從安全和便于施工的角度合理劃分施工段落,以及對現場的安全指示標志的布設十分重要,計劃每1600m作為一個安全生產區,生產區設300m的緩沖區,1300m的作業區。上行或下行分快車道施工、慢車道和緊急停車帶施工,以不影響施工期間的通行。
在施工過程中的工程難點是,工程進度與車輛有序通行和施工工序之間的合理銜接產生的矛盾做好充分的準備,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由于路段交通量大,所以無論是挖補工程還是微表處工程,都要在白天安排施工作業,夜間要恢復車道雙向通行;二是K0-K20段由于車流量大,需要周密的交通管制措施;三是在試驗段的數據基礎上,完善應急保通措施,避免發生意外。為切實做好工程,我們進行了K42-K43試驗段的施工,正常通行時單車道能夠通過的,最大交通量,施工過程中組織好車輛的有序通行至關重要,一旦有車輛通行不暢進而造成堵車點就需要立即疏導,否則就會迅速形成長距離大面積擁堵;壓車超過一定數量時需要停止施工,放行車道疏導車輛有序通過施工區域。我們制定了切實可行較為完善的應急保通預案,為施工保通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當交通堵塞發生時,立即啟動第一套保通應急預案,現場暫停施工,封閉南幅外側超車道和內側行車道,對行車道與緊急停車帶間設置渠化安全設施及相應標志標牌,引導車輛通過緊急停車帶通行。當出現嚴重堵塞情況,第一套應急預案無法有效疏導交通時,立即請示交警、路政和發展公司等相關單位,緊急啟動第二套應急預案。南幅通行車輛通過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2公里處中央伸縮護欄進入北幅超車道實行南半幅封閉,北半幅雙向通行。
(1)橋頭跳車設計處治:分有裂縫和無裂縫兩種情況。無裂縫情況,在橋頭跳車處治工程數量表中注明的處治長度和處治寬度范圍內,按照處治深度,將原瀝青路面銑刨,銑刨范圍內兩端部的最小銑刨厚度為5cm,之后噴灑粘層油,之后重鋪SBS改性瀝青砼。有裂縫情況:在橋頭跳車處治工程數量表中注明的處治長度和處治寬度范圍內,按照處治深度,將原瀝青路面銑刨,銑刨范圍內兩端部的最小銑刨厚度為5cm,之后采用灌封膠對路面裂縫進行灌封處治,之后鋪設抗裂貼,然后噴灑粘層油,之后重鋪SBS改性瀝青砼。
(2)路面沉陷設計處治方案,分中度裂縫病害處治和重度裂縫病害處治兩種情況。中度裂縫病害處治:在路面沉陷處治工程數量表中注明的處治長度和路面寬度范圍內,按照縱斷面處治方案圖表明的處治深度,將原瀝青路面銑刨,之后對銑刨后存在路面裂縫的地方用灌封膠進行灌封處治,之后鋪設抗裂貼,之后噴灑粘層油,之后鋪筑SBS改性瀝青混凝土。重度裂縫病害處治:在路面沉陷處治工程數量表中注明的處治長度和路面寬度范圍內,按照縱斷面處治方案圖表明的處治深度,將原瀝青路面銑刨,銑刨之后壓水泥漿,之后對銑刨后存在路面裂縫的地方用灌封膠進行灌封處治,之后鋪設抗裂貼,之后噴灑粘層油,之后鋪筑SBS改性瀝青混凝土。
(3)瀝青路面專項處治設計方案:根據病害嚴重程度,分為三種處治方案。輕度病害:采用還原劑封層進行處治。有裂縫的地方,在上面層上挖補裂縫,縫寬50cm,采用灌封膠灌封,之后鋪設抗裂貼,噴灑粘層油,之后鋪筑與上面層同樣的瀝青混凝土。中度病害:采用微表處,裂縫部位采用挖補處治。重度病害:采用銑刨上面層,重鋪SBS改性瀝青混凝土,對裂縫部位對中面層采用挖補處治。對有唧泥或沉陷現象的部位,先進行水泥壓漿處治。
(4)瀝青砼配合比設計
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是施工過程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配合比設計的結果直接影響瀝青路面施工質量和使用壽命。配合比設計不僅要滿足達到規范的技術要求,一個好的設計應該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施工操作性好及變異性小,容易壓實,尤其要經得起實踐考驗,確保瀝青路面不產生損壞。熱拌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應通過目標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比設計及生產配合比驗證三個階段,確定瀝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種及配合比、礦料級配、最佳瀝青用量。除此之外,在瀝青中、上面層配合比設計時,還應根據結構層次綜合考慮功能性要求。上面層應具有良好的表面功能(抗滑和平整度)、密水、耐久、抗車轍和抗裂性能;中面層應重點考慮密水性和抗車轍性能。
完善措施,確保施工安全。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實現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采取高效率、高技術的機械化養護設備,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同時減少作業人員數量,精心組織施工,合理壓縮養護施工時間,降低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嚴格規范現場施工標志等安全設施的設置,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標志的設置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施工現場標志、設施的設置應更加清楚醒目、科學合理,便于駕駛員識別和遵守。這將有助于減少因公路施工引發的交通事故。
狠抓質量管理,建設優質工程。要求施工單位每項工作都嚴格按規范進行,施工過程中,嚴格按規范自檢、抽檢,徹底杜絕違反施工規范的行為。充分發揮監理工程師的監督管理職能,堅持全過程旁站,確保各工序嚴格按照施工技術規范科學施工。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采用動態設計,隨時監測病害的發展。通車十年的路面,絕大部分路段的面層結構都以達到了疲勞極限,在炎熱的七八月進行不斷交施工,新的病害也會不斷產生。因此,在開工前及施工過程中,主要進行了四次病害調查。調查時間分別是三月份、四月份、六月份和七月份貫穿施工前中后期。實際調查、科學處治,最終確保工程質量,全面徹底處治路面病害。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要科學管理及時有效的處理各類突發事件,一切都要圍繞保暢通、保安全、保質量、保進度的原則開展工作。公司建立了以業主為核心由交警、路政、監理、設計共同參與的強有力的管理團隊,從安全、保暢、優質、高效及投資控制五個方面對施工進行全方位管理。
如何做到高速公路的養護維修保質保量順利完成,與高速運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相結合是每個高速運營管理公司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