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錄
(海原縣文物管理所,寧夏 海原 755299)
海原縣歷史文化悠久,境內有較多遺跡、文物,加之又是1920年“環球大地震”震中心,地震遺跡也相當豐富。目前,已發現古遺址文化遺址316處,館藏文物594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在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中,我縣的文物保護事業曾受到嚴重的挫折,部分古跡因缺乏保護被毀壞現象也時常發生。但與深刻的教訓相伴隨的是,我縣人民對保護文物意識的不斷提升,海原縣強化文物保護管理力度,使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規化。
我國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單純地追求城市的國際化與現代性,常因所謂的城市規劃和改善城鄉面貌的需求,大量拆除古代建筑遺址。除追求城市化外,我國還在不斷加強農村建設,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單純地追求整齊劃一的新式建筑,破壞了原有的建筑模樣,大量的古建筑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消失了。功利主義驅使大規模經濟建設,嚴重破壞了現存文化遺跡,且經濟發展規模越大、速度越快,對文物的破壞程度則越深,影響范圍則越大。功利主義對于文物的保護來說,猶如一根魔杖。在這根魔杖的指揮下,大家都本著加強基礎建設、促進經濟建設的名目,大規模地破土動工,大量破壞了地下的古代遺址以及地上文物。如海原縣西安鎮范臺自然村西山頂,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古烽火臺,海原文管部門定名為“墩墩梁烽火臺”。墩墩梁烽火臺南北和東西均88米,有四道壕溝和三道圍墻,中間的烽燧高達十余米。整體修筑布局合理堅固,極為壯觀,這種布局的烽火臺,在整個西北乃至全國都很罕見,其完整性和宏偉氣勢令人折服。不久前,筆者在此路過,發現墩墩梁烽火臺已經不復存在,整個建筑被夷為平地,和旁邊修建的梯田融為一體了。一座幾百年的古烽火臺竟然徹底的被毀滅了,唯有那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兀立在風中。
文物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對古人留下的東西,我們要學會敬畏,懂得保護。適當的開發,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分享。賺錢和發展經濟,不是文物遺跡的主要職能,所以不能因此隨意纂改甚至摧毀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功利主義下的“文物保護”早已變為獲取經濟利益和政績的工具,背離了公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海原縣賈塘鄉馬營村附近的一座古城臨羌寨和蒙古堡廟遺址。臨羌寨坐落在馬營河兩道河谷交匯處的臺地上,呈東北西南方向的長方形城墻,南邊城墻已為水毀,城墻坍塌,城堡里面已經被耕種。我們只有真正地從觀念上轉變對文物不切實際的幻想,著眼于長遠利益,著眼于文化傳承,才可能讓古人留下來的遺產得到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10條對文物保護的經費來源作如下規定: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必須把保護文物事業歸入到其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經濟的總體規劃,其所產生的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國家用在文物保護事業的財政撥款伴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國家對由捐贈等形式設置的關于文物保護的社會基金持鼓勵態度,其專用于保護文物,任何個人以及單位不得挪用或者侵占。由此可見,我國文物保護的主體是國家,對于文物保護所產生的經費主要是由政府財政作為支出,輔之以文物古跡的其他收入,社會捐贈以及贊助等作為補充。有數據表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經費在不斷地加大,“十五”時期中央財政總計投入了22.37億元用于保護文化遺產,比“九五”時期增加了20.5%。自2005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開啟了大型遺址的保護項目,每一年都對擁有重要影響的大型遺址投入2.5億元重點進行保護”。我國盡管每年都在增加對文物保護事業的經費投入,但在各級地方財政預算中還沒得到固定的經費投入,在實際的籌集資金過程中也主要是地方各級政府自身進行籌集,所以很難做到經費保障。由于《文物保護法》對文物的保障資金僅做出了原則性規定,對于資金的來源以及金額所需要占據的比例等都沒作具體說明,所以說我國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資金保障體系。
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公眾參與程度較低,當前,公眾參與已經成為政府和公眾的共同需求。我國的大多數民眾都缺乏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同時,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民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仍停留在較淺的水平,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因而無法形成強烈的保護意識。自治區政協委員、北方民族大學社會學所副所長武宇林說起流失的回族民俗文物,痛心與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回族民俗文物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流失。搶救和保護回族民俗文物,是回族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作為中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寧夏,有責任、有義務加大對回族民俗文物的保護與收集力度!”
首先,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養,提高城市管理者對古建筑和古城保護重要性的認識,是保護工作的基礎。一些地方對古建筑和古城保護意識的淡薄歸根到底是缺乏對這些遺產文化意義上的深層理解。因此,提高地方管理人員的文化素養,讓他們把呵護遺產作為一種責任,一份事業,有對城市、對子孫、對人類歷史文化傳承的擔當,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存的海原縣城古城墻,位于老城區北坪梁(海原三中院內)。目前墻體破壞嚴重,內外側多處塌方,頂面坍塌,已失去昔日的宏偉。李進興委員說,如果不對海原古城墻加以保護,這一歷史遺跡將會消失,對中外專家研究這座歷史名城造成極大的遺憾,對海原縣也將是巨大的損失。
其次,實行依法保護,依法治理,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的古建筑和古城保護制度和程序規范,是保護的首要途徑和最高境界。我們要提高法律的精細化程度,在頂層設計上劃出不可逾越的保護“紅線”,建立起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使建設者和管理者對法律、對程序有敬畏之心。譬如,我們可以從保護的對象、方式、手段和操作規程入手,嚴格決策審批程序,使城市建筑拆遷有“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清晰的邊界;樹立專家介入的意識,明確專家“事前”介入的程序;明確城市規劃建設必須通過的市民 “紅線”,使廣大市民不但對建設項目的規劃內容知情,還可以充分地參與和表達意見。
再次,動用民間等社會力量對古建筑和古城進行保護和治理,使保護成為一種社會行動,成為有志于此的民間人士的一份事業。對古建筑和古城的保護,政府不能包下來,可以制定一些具體的政策辦法,動員民間力量,讓社會參與保護治理,讓有志于此的民間人士參與保護。比如“民保公助”、“民辦公助”等辦法,在國外已經有許多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積極地嘗試和借鑒。
總之,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對古建筑和古城的保護,做到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不能以城市的建設沖擊保護,也不能因保護而影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