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審美活動隨時隨地的發生在我們周圍。自然界的山水花鳥,社會生活的人物事件,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人作為審美主體與客觀美的對象發生著一種審美關系。凡是能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事物,總稱為審美對象。審美對象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還有崇高、優美、悲劇、喜劇等等形態。美的本質,就是指這些廣義美的共同的根源和一般的本質。
【關鍵詞】美;真善美;本質
1 美是什么
“美”這個詞。是我們最常用、最熟悉的概念,熱愛美、欣賞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就生活在五彩繽紛的美的世界里,朝霞彩虹,高山海水,明月清風,鳥語花香;人們也在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絢麗多彩的物質產品和輝煌燦爛的藝術珍品;同時人們也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創造生活,希望把生活打扮的繁花似錦;用美的標準陶冶自己的情操,匡正自己的言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具有心靈美的人。可是愛美是一回事,是否善于正確的認識美、?理解美、創造美又是一回事。有的人,奇裝怪發,言語粗俗,格調低下,卻自認為美得很。其實,他們并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理論上,對“美是什么”的問題,已經爭論了兩千多年。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哲學家、美學家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至今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描述的那樣:“多少博學的思想家寫了堆積如山的討論美的書,‘美是什么這一問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學著作中都有一種新的說法。”現在,可幸的是馬克思主義對美的探索,指出了正確的途徑,科學地揭示了美的本質。
為什么對美一一看來是個簡單的問題,會形成五花八門的解釋呢?黑格爾說過:“乍看起來,美好像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但不久我們就會發現,美可以有許多方面。這個人抓住的是這一方面,那個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縱然都是從一個觀點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也還是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2]如果我們按照研究者們所側重的方面作一分類,那么就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美學家盡管對美的本質下了難以計數的定義,但其研究方向不外乎以下三類:一類把美作為人的主觀感受,人稱“主觀的美論”;一類把美作為不依賴人的客觀對象,人稱“客觀的美論”;第三類企圖從主體、客體的關系上來解釋美,人稱“主客觀關系的美論。”總而言之,就是美究竟在心,在物,還是在心與物之間?這三派意見的觀點孰是孰非,哪一派意見更有道理些?在這里只能作簡單的介紹和提出一些疑問供大家思索、研究。
“主觀的美論”認為,美不在物,卻在心,在精神。對象本身并無所謂美與不美的問題。中國明代王明陽就說:“美在吾心中”,朋友問他:“這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的心有什么關系呢?”他答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就是說,花的存在和花的美,是在我的心中,而不是在我心外的客觀存在。
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討論美的時候,也有人主張:“美是人的觀念”,意思是說,自然事物本身無所謂美丑,美丑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評價、見解,不然,為什么同一個東西,有人說美,有人說不美;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下,對它所產生的美感又會截然不同呢?比如同一朵花,高興時看它賞心悅目,真有“含美”之姿;憂傷時,又可使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的感情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我們常說:“眼里出西施”就有這個意思。但是人難道能不根據對象的性質做出自己的評價嗎?顯然,否定審美對象中客觀存在著美,是違背人們審美活動的常識的。
“客觀的美論”認為,美在物本身,它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是從心轉到物,只在物的本身當中去找美。如,說美的本質就在于自然物質的形狀、色彩、線條的一定比例、調和、統一等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美在事物各部分安排上的“統一與完整”。如體積大小適當,安排秩序勻稱等事物的這些感性形式就是美。
客觀論堅持美在自然和社會本身,這是符合人們審美活動的實際的。但是,再說明對象的美在“比例”、“對稱”、“和諧”上卻遇到了難題,因為丑的動物的肢體也是對稱和諧的。“黃金分割率”——長與寬之比(8:5)被看成是美的比例,假若一個藝術博物館里到處充塞著這種比例,那倒是僵硬死板,反而取消了美。生物圖片和花鳥畫都反映同樣的自然屬性,美學品質卻大不相同。同是梅花,為什么既有“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若風和雨”那樣的愁苦,而又有“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那樣的歡樂呢?顯然,把美等同于事物的某種屬性,把美和美的規律變成一種一成不變的自然尺度,否定了美的社會內容和人的審美作用,這種簡單化的作法是無法解釋大量美的現象的。
在我國有人認為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即典型”,即顯著地表現著種類的一般性的事物、形象就是美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典型,典型的地主,典型的瞎子美不美呢?這是把復雜的美學現象簡單化的客觀美論,不能全面的說明美。
“主客觀關系的美論”認為美既不在物,又不在心,而在心與物之間,即主客觀的統一。他們認為現實事物必須先有產生美的客觀條件,然后,還必須與人的意識等主觀因素相結合,才能產生美。也就是說,自然形態的“物”,它只能是美的條件,它本身沒有美,只有和人的主觀意識、情趣相結合,變成“物的形象”才有美。所以,花美的形象是包括了人的主觀情感在內的。美不是“物”自身,而是“物的形象”,它是審美反映的結果。認為只有承認人的主觀因素美感的作用,可以影響美,才是即唯物地又辯證的解決了美的本質。但是,問題在于:是主觀統一到客觀?還是客觀統一到主觀?如果認為只有經過人的主觀作用才能變成物的形象,就是把客觀統一到主觀。結果還是用美感、觀念代替了美,用主觀意識代替了客觀存在。這樣,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仿佛也有了感覺、情感、意志、人和它發生同情和共鳴。
我們認為美產生于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是在實踐基礎上的主客觀統一的產物,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這就是說,美是人們創造生活、創造世界的能動活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或對象化。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質力量?為什么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形象就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那種自覺地有意識的創造性的活動的能力。因為動物的活動是沒有目的、沒有意識的,它們的捕食,完全是受本能支配的,僅僅為了滿足肉體生存的需要;而人類的生產則是“自由的意識活動”。他在勞動之前,已經意識到了他為什么要勞動,以及予料他的勞動所要產生的結果。它不僅引起自然物的一種形態變化,同時還在自然物中實現他的目的。例如,木匠做桌子,桌子一方面成為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也能從桌子上看出木匠的智慧,才能和手藝。這就是人在他的勞動產品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記。在勞動對象上表現和肯定了人的目的、智慧、才能的贊嘆和驕傲,并把它當做體力和智力的表演來欣賞,引起人的喜愛和愉悅。因而也產生了審美價值,成為審美對象。這種喜悅的情感就是美感,所以我們說,美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是人的本質在對象上的感性顯現。換句話說,美正是以直觀的形式反映著人的創造,成為揭示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表現。美的本質標志著人類實踐對世界的改造。因此,美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是一致的。
人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的、歷史的、具體的,因而美也是社會的、歷史的、具體的。在不同的社會和時代,美的創造呈現出種種不同的狀況。
2 真善美的統一
“勞動創造了美”,這就是說,沒事在勞動現實化的過程中發生的。人的勞動就是人的本質和對象的的結合的現實化,因而正是在這個勞動的過程中產生了美的規律。人按照沒得規律來建造,這句話,是我們理解美的規律的鑰匙。
由于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自由的、富有創意性的活動,因而,人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有本質的不同。動物只是按照它自己或它的后代生存的直接需求,靠本能去生產。所以動物的生產“只生產自己本身”,是一種片面的、單一的、本能的生產,它的作用僅限于維持和延續所屬的物種。而人則即可以按照自己所屬物種的尺度生產,又可以按照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生產。人與動物的生產的區別,除了上述“全面性”和“片面性”生產之外還有更大的區別,這就是人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人的一切創造性活動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主體作用與對象,主客體的辯證統一。
人們通常是用真善美的統一來表述美的規律的。真、善、美是人的實踐的不同表現,而只有在實踐基礎上三者的統一,才能產生完善瑰麗的形象。因此,美離不開真與善,必須建立在真善的基礎上,只有真、善、美得到了實現,美才能產生。美作為人化的自然,作為人改造世界的能動創造的表現。只有在認識和掌握規律的基礎上,才能達到社會需要的目的,才能在產品的感性形式上體現出人的智慧、才能、力量、和意義,從而喚起人的美感。所以,只有符合,體現了真和實現了善,對人才能是美的。美總是以真、善為內容的,藝術作品的美也是這樣。只有按照美的法則真實地再現生活,現實的社會功力目的,再加上“難的兒出色的情況”就成為完美的藝術品。相反,藝術如果拖離不了生活的真實,追求一些離奇古怪的情節,著力實現一些并不高尚的生活情趣,甚至是非不分,格調低下,起不到揚善抑惡,褒美砭丑的社會作用,必然是不美的。
真、善、美是互相聯系的,但它們又各屬于不同的領域,表示各不相同的價值。真、是人們的認識符合客觀事物和客觀規律,它是人們連認識領域內衡量是非的尺度。善,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使人們在道德領域內辨別好與壞的尺度。而美,卻是人們在審美領域內鑒賞對象并在情感上判斷愛與憎的尺度。它們分別與人的意識活動中知、意、情三個方面相聯系,決不能簡單地把它們混為一談。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來表述的。它是理論認識的對象,必須具有正確性,卻不一定具有審美意義。可見真的有可能是美的,但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它也可能表現為美的對立面——丑。同樣,善也不一定就是美,抽象的道德范疇,不是審美對象,無所謂美與不美的問題。只有在它表現為具體的行為時才會成為美的形象。
總之,真、善、美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區別在于真、善可以具有形象,但卻不像那樣美那樣富于可被直接感知并引起愉悅感的形象性特點。真中有惡,善中有恨,他們并不會屬于美,只有那些表現為真且善,善而真的感性形象。才可能成為美。所以,我們是真、善、美的統一論著。真理觀、道德觀、審美觀都是世界觀的組成都分,真、善、美的互相關系應該是也必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陳百君.修養學簡明教程[M].職工教育出版社,1990.
[2]黑格爾.美學[M].
[3]藝術論[M].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