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英
【摘 要】適用于各類職業、伴隨人終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將開發和培養職業核心能力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新基礎是當今職業教育的一個新課題,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核心能力;持續;發展
伴隨著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人們的職業生存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職業崗位變動日益頻繁,知識技術周期不斷縮短,終生學習要求日益凸顯,人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要求更高,職業核心能力成為人們自由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20世紀中期,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提出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和“學會共處”的教育理念,成了高等職業教育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養成的基本理念。
1 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關于“職業核心”能力的研究,首先提出“關鍵能力”的是德國,德國“專業能力+關鍵能力”的培養內涵,使德國的職業教育領先世界職教,是德國“二戰”后騰飛的“秘密武器”。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政府都高度重視,都有自己較為完善的體系,并且已經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職業核心能力理論和實踐介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和機制,趨于成熟。目前有關職業核心能力的研究頗多,但其基本內涵是一致的:它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也即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它適用于各類職業,適應崗位的不同變化,是伴隨人終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職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的改變,這就對勞動者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新的標準。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實現在校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首要任務。
2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2.1 自主學習能力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如果我們還停留于學校所學的知識,終將會被社會所淘汰,只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終生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掌握自學方法,培養學會學習的能力是學會生存的必由之路。所以,學校要重視對學生愛思考、愛研究、愛提問的良好習慣培養,全面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2.2 信息處理能力
當今世界已經步入信息時代,信息與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緊密相連。據預測,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與信息有關的職業占了職業種類的2/3,而另外1/3的職業也是高度依賴信息資源。大學生必須掌握計算機和信息處理等基礎知識,增強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還包括對信息的敏感度,能夠對所獲取的知識的有效性作出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科學正確決策。
2.3 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皠撔隆?什么是呢?創新是對前人的一種超越和突破。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刻苦努力,但缺乏求知、創新和探索的能力。高職教育應注意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改革教學方法、手段與考核辦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鼓勵他們創新。學生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創新意識,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積極投身于各類創新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鍛煉和發現自己的聰明才智。
2.4 組織協調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是依據工作任務,合理配置資源,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有效控制、激勵和協調群體活動,使之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目標的能力,它包括組織能力、授權能力、沖突處理能力和激勵能力。如若一個集體中的個體成員善于組織協調,則人心齊,凝聚力強;反之,則人心渙散,離心離德。高職院校應多渠道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多的讓學生獨立組織一些活動,增加交往的面與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2.5 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是為實現既定目標,團隊成員所表現出來的自愿協作,共同努力的精神。好的團隊合作要求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具備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在面臨困難時相互幫助,遇到不同意見能過共同協調出來。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注意加強對自己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多參加學生社團,多參加各類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和提升。
2.6 溝通表達能力
要想有好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成功的溝通首先是信息交流成功,你能夠聽懂別人的意思,別人也能聽懂你說什么,其次是通過溝通能實現的目的,讓聽者能夠按照你的想法和期望行動,說服、談判、調解等都是溝通目標實現。高職院校應多渠道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各類體育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合作。
2.7 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可以界定為確定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付諸實施的能力。在高職院校中,可以根據大學生自身能力現狀設定不同程度的難題,并引導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加以解決,通過情景訓練培養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應該積極面對,想盡辦法去解決,不能逃避;遇到棘手問題,要虛心向別人請教,在實際解決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
2.8 社會適應能力
個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勞動能力、選擇并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能力都屬于社會適應能力。大學生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斷轉換角色,保持輕松自如的心態,積極投身社會生活中。
2.9 社會責任心
社會責任心是指對事情勇于承擔責任,愿意為責任而放棄個人利益的行為。一個人是否責任心,體現在他對工作中的態度,決定了工作的好壞和成敗。一個不愿擔當缺乏責任心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本領,也未必能作出好的成績來。
2.10 敬業精神
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古往今來,有成就者大都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為實現目標都有鍥而不舍的勤奮努力,這就是敬業精神。大學生也應在學習和實踐中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對所從事工作的關注,培養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
大學生作為這個社會的殊群體,代表著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方向,代表著年輕而富有活力的一族,在職業生存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的今天,要順應這種改變從而實現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加強對自己職業而核心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濤. 高職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構建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5).
[2]范燁. 論高職院系職業核心能力培養[J].改革與開放,2010(24).
[3]謝志平.我國職業核心能力開發研究綜述[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05).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