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喜”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實施雙重標準,主要是由劣幣驅逐良幣、我國食品安全法規不健全、政府監管不力、企業違法成本低等原因造成的。提出強化食品安全全程監管,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加大對“洋快餐”的監管力度,建立全民防控監管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福喜”事件;跨國公司;雙重標準
[中圖分類號]F27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8-0012-02
[作者簡介]孫訓爽(1979-),女,漢族,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基金項目]2013年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院級項目“培養學生外貿崗位職業能力的研究——基于外貿模擬實訓系統(如POCIB軟件)”(項目編號:2013XM07)。
一、“福喜”食品事件回顧
2014年7月21日東方衛視披露,通過記者兩個多月的臥底調查,發現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供應給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據介紹,上海市食藥監局通過對福喜公司原料倉庫、成品倉庫中被封存的160噸原料和1107噸成品進行全面清點,篩查涉案的問題食品。同時,經對福喜公司關鍵崗位人員的傳訊,以及對福喜公司原始記錄進行分析,已經基本鎖定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違法事實。初步查明,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將問題食品供給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漢堡王、棒約翰、德克士、7-11等知名連鎖企業,而且還處心積慮做了對內、對外兩本賬來掩蓋違法行為。
二、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實施雙重品牌標準的原因
(一)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這一經濟學理論于16世紀由英國伊麗莎白造鑄局長提出,他觀察到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Undebase Money),使用成色低的貨幣(Debased Money)進行市場交易和流通,亦稱“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不僅存在于鑄幣流通時代,在紙幣流通中也較為流行。人們大多會留下整齊、干凈的貨幣,而把骯臟、破損的紙幣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鎳幣盡快花出去。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如“擠公交”,老老實實排隊上公交,怎么也上不去,不守規矩反倒容易上車;如“大鍋飯”,水平較高的人都被擠走另謀高就了,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
至于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實施雙重標準現象,更有諸多例證:早年從美國進入中國市場的“星巴克”,同樣的用料和做工,在美國售價約合人民幣12元,而在中國卻賣21元;1987年深秋,肯德基首家店在北京開業,“物以稀為貴”,相當一段時間內顧客如云,高額的定價、畸形的利潤,使該店開業不到10個月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欲壑難填——高額利潤依然催生出現“速成雞”事件,2012年上半年,某品牌在華銷售嬰幼兒奶粉被曝出含有有毒物質,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該公司居然聲明在華產品“符合中國標準”。據悉,此次出事的福喜公司的母公司為美國百年名企,在其他80多個國家從未有過此類紀錄,換言之,變質肉是“專供中國”的。為什么會這樣?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他的標準被擠走了,很多人習慣于把國內的小飯館稱為“蒼蠅館子”,就是緣于衛生條件臟亂。那么洋企業到中國,很快就入鄉隨俗,也就是國內企業的低標準將國外企業的高標準給驅逐了,由于當事人信息的不對稱形成了洋品牌的“南橘北枳”。
(二)法規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夠
縱觀國內餐飲業,可知問題并不僅存在于洋快餐上,更嚴重的是監管盲區。其他國家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每個國家的處理方式不同,如德國對食品絕對嚴進嚴出,全民監督;法國近年來受二惡英污染、瘋牛病、口蹄疫以及禽流感等問題影響,這使得法國人在食品安全上絲毫不敢馬虎,超市工作人員每天晚上打烊前都會把第二天將要過期的食品扔掉,一旦被檢查出店內有過期食品,商店將被勒令關閉;在英國,過期的肉全部用于發電,消費者清楚了解過期肉都用于何處了。而在我國,消費者無從了解原料來源、加工過程以及衛生標準。據《法制日報》視點新聞聯合搜狐網站的在線調查顯示,9622%的民眾對食品安全存有信任危機;8385%的民眾認為我國食品安全法規不健全、監管不力、執法力度不足;1135%的民眾認為,執法和司法實踐中遇到法律適用難題,難以定罪量刑。大量數據反映出我國食品監管杠桿的軟弱無力,從而導致各種食品安全案件屢禁不止,更有甚者是問題發生后在一些所謂的“潛規則”運作下,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監管威懾力甚小。有一種說法是,利潤的高低決定企業的標準,食品企業違法卻戴了合理性的帽子,于是中低檔餐廳利潤薄,無法嚴格起來,高檔餐廳利潤厚,標準相對嚴格,操作相對規范。作為餐飲企業,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因為利潤低就降低標準,就會引起惡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食品安全難以得到保障。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企業也在中國多次觸犯食品安全法規底線。出現這種局面,監管部門難辭其咎,目前我國涉及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多達13個,然而這些部門權責不清,一旦發生問題互相推諉,進而導致監管不力。再加之個別地方政府求政績心切,在招商引資方面對外資企業網開一面。管理者缺位與監管不力是造成 “福喜”食品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違法成本低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采取“十倍賠償機制”,如一斤牛肉28元,違法者僅需賠償280元。如肯德基曾經瞞報雞肉抗生素殘留超標,結果該企業僅被處罰了3萬元,如此低廉的違法成本給違法犯罪分子以僥幸心理和可乘之機。每次洋快餐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后,該企業的顧客仍絡繹不絕,主要原因在于有更為糟糕的國內餐飲企業墊底,消費者們也只能"兩劣取次劣"了。
三、對策建議
(一)強化食品安全全程監管
我國食品市場監管大多數采用抽樣檢查方式,往往比較被動,經常是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后“媒體先動”、“食品監管部門被動”,因此食品監管部門應轉變工作方式,把監管重心放到源頭上,從原料生產開始抓起,加強全程監管,將末端監控關口前移,以期達到更好的監管效果。在監管過程中要主動出擊,不等媒體曝光,不放松監管標準,嚴格遵守中共中央關于 “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轉變“媒體曝光、監管跟進”的傳統工作模式,做到從食品產業上游到下游的全程監管,真正讓消費者吃上放心食品,享受到“舌尖上的安全”。同時,監督食品生產企業建立安全可追溯制度,確保其真正做到原輔料采購使用、生產過程控制、產品檢驗、出廠銷售等“全過程”安全可靠,督促形成上下游食品質量安全可查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體系和責任機制。endprint
(二)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
重罰之下必有畏懼,企業在違規生產時會事先計算成本,如果所受懲罰比獲益少,受利益驅使他們還是會冒險涉法。但是如果在我國食品安全的違法成本足以對企業構成震懾,那么企業的違法行為就會收斂很多,尤其是一些百年老店和知名連鎖店。“10倍賠償”機制對一些大型企業而言無關痛癢,與其違規違法經營所獲得的收益相比,這點“成本”可忽略不計,所以我國應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規,適當提高食品安全違法成本,加大懲治力度,發揮震懾作用。
(三)加大對“洋快餐”的監管力度
不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都要一視同仁,提升消費者信心,不讓消費者一直處在“兩劣取次劣”的尷尬境地中。只有當本土食品企業給消費者足夠信心時,消費者才可“兩優取最優”,而不是無奈繼續選擇有問題的洋品牌。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餐飲業的相關規定,加大對“洋快餐”的監管力度,要求餐飲經營者在其經營場所或者菜單上明示所售食品、飲料使用的原料、產地、數量、制作工藝等,如非現場制作,必須加以說明,以便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等,也為加強市場監管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四)建立全民防控監管體系
我國人口眾多,消費群體規模龐大,應利用這一優勢積極建立群眾防控監管體系,發揮國民的群防群治作用,發動全民參與、全民監督,讓群眾真正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有效彌補監管部門的疏忽和漏洞。充分發揮基層街道、社區(鄉鎮)的監管作用,設定高額監督檢舉獎勵機制,建立全民食品安全監督舉報信息網絡。此外,應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
Abstract:“Fu Xi” food safety events fully exposed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standards by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Chinese market. The reasons are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 Chinas food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sound, the lack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the low costs of enterprise illegal behavi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mprove the illegal cost, increase the regulation of “western fast food”, establish nation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pervis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Fu Xi” event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double standard
(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