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對中亞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投資對象集中,投資企業不斷增多,投資領域呈多元化趨勢。同時,中資企業對中亞投資存在投資總量較小,投資地域不廣,缺乏支持政策等問題。提出利用上合組織合作機制,擴大對“絲路帶”國家的投資規模,發揮“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的作用,實施中亞中資發展新戰略,多元共建中資企業與各國創新互動機制等促進中資企業對中亞投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中亞;中資企業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8-0054-03
[作者簡介]陳鴻鵬(1965-),男,漢族,碩士,副所長,研究方向:國際經貿、國際投資與合作。
蘇聯解體后,中資企業就開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開展業務往來,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際上是產業發展帶的建設,是帶動相關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未來中資企業在中亞如何發展,也是關乎絲路帶的建設,需要認真思考。
一、中國對中亞投資情況分析
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始于20世紀,投資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石油勘探與開采、交通及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鉆井機械設備維修、化工、輕工、食品加工和農業等諸多領域;投資形式有合資或獨資建廠、工程承包等;投資主體類型多樣,以地方企業和小企業居多。
(一)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主要投向哈薩克斯坦
隨著我國對外投資能力的提高,我國對中亞五國的投資流量整體呈快速上升趨勢,但個別國家波動較大。從投資目的國來看,中方資金主要流向哈薩克斯坦(約占89%)。我國對吉爾吉斯斯坦(以下簡稱吉)的投資穩步遞增,2010年中國對吉直接投資流量超過1億美元,2012年達1614億美元,到2013年中國成為吉的第一大外資來源國,中方投資的主要行業為地質勘探(占767%)和煉油廠等加工業企業(占169%)。我國對塔吉克斯坦(以下簡稱塔)的投資大于烏茲別克斯坦(以下簡稱烏),2011年對烏出現巨額撤資。隨著中國和土庫曼斯坦(以下簡稱土)能源合作的不斷深入,我國對土投資大幅提高,但波動較大,2007年之前投資水平很低,每年流量不足150萬美元,2010年中國對土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峰值451億美元,成為當年中亞五國之首。但總體來說,我國對中亞國家的投資總額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很小,約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005%(見表1)。
(二)投資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投資領域呈多元化趨勢
中國對中亞投資領域主要涉及石油勘探開發、加油站、網絡、農副產品加工、電信、皮革加工、餐飲服務和貿易等領域。
從中哈來看,2012年,中哈之間投資合作項目最多,在哈實際運營的中資企業有1500多家。目前中國在哈薩克斯坦的較大型企業有:中國控股阿克糾賓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哈薩克斯坦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阿拉木圖分行、中國一汽集團與哈“納伊扎”公司合辦汽車組裝廠和新疆輕工集團的“新康番茄制品廠”等。中國對哈國直接投資主要投向油氣開采領域,據哈薩克斯坦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對哈直接投資存量6251億美元,占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存量的80%(見表2)。
從中吉來看,目前中國是吉第一大直接外資來源國,占其吸引直接外資總額的458%,在吉注冊的中資企業約為600家,中國企業(獨資和合資)約占吉外國企業的10%。在吉投資的中國企業以非國有企業為主,投資規模較小,多在100萬美元以下,新疆企業占到中國在吉企業的一半以上。其投資領域涉及輕工、農產品與食品加工、農業種植與養殖、礦產資源開采與冶煉、工程承包、通訊服務、運輸、旅游等多個領域和行業。目前在吉較大的中國企業有:中吉合資的造紙廠、薩爾肯—烏蘇啤酒廠、楚河禽業生產股份公司、新疆德斯果汁廠、新疆大成亞歐投資公司等。
從中烏來看,中國在烏投資領域涉及農業灌溉、水電站建設、機電產品供應、化工廠建設、煤氣表生產、油田作業開發、繅絲、小型拖拉機組裝、電信等。在烏較有影響的中國企業有:中信國際合作公司(化工、電力、農業水利、交通領域等);華為、中興、上海貝爾公司(電信領域);中國電工設備總公司(機械、化工、農田灌溉水利修復等)等。同時,借助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中國的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實施(2009年竣工),烏利用中方貸款實施了昆格勒純堿廠、德赫坎納巴德鉀肥廠以及在油氣、土壤改良、電力、電信領域的大項目。
從中塔來看,在塔吉克斯坦有50多家中國公司承擔“杜尚別—恰納克”公路修復改造工程工作,包括建設“沙赫里斯坦”隧道、“沙爾—沙爾”隧道等項目。中國在塔的投資以項目合作為主,中塔在通訊、農業、公路改造、輸變電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成果顯著。中興通訊公司、華為技術公司已成為塔吉克斯坦通訊設備、通訊網絡和通訊服務市場的領先者。中鐵五局、中國路橋、中國水電、新疆特變電工、新疆北新路橋等,已在塔吉克斯坦承包了諸多較為重要的基建工程。中國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采選業,如中國環球新技術進出口公司主要采選鉛鋅礦、紫金礦業西北公司主要采選金礦等。
從中土來看,土庫曼斯坦是中亞五國中唯一非上合組織成員國。我國對土庫曼斯坦的投資起步晚,但發展較快,雙方近年來在能源領域(天然氣)的合作尤為突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在土庫曼斯坦注冊的中資企業有37家,涉及項目總額超過44億美元和23億元人民幣。合作范圍包括油氣、交通通訊、農業、紡織、化工、食品工業和建筑業。但由于土庫曼斯坦政府資本管制嚴格,中國對其直接投資較少,絕大多數中資企業都是通過承包工程或者貿易往來進行投資。
二、中資企業在中亞投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投資總量較小,投資過度集中
長期以來,我國對中亞地區投資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總體投資規模有限。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中亞的投資存量不到90億美元。主要是當地的投資環境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特別是法律法規方面的不完善,常常使中國企業陷入困境。另外,投資過于集中,超過90%都投向在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對其他國家的投資明顯不足。endprint
(二)缺少大型投資項目,投資主體實力較弱
盡管投資項目和領域眾多,但大型投資項目數量還比較匱乏;投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領域,涉及民生項工程的項目不多。投資主體不強,主要是中小私營企業,大型的國企、央企不多。
(三)中亞各國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中資企業準備不充分
中亞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尤其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于吸引外資的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還不完善。雖然及時出臺了一些政策,對外資企業的宣傳和講解也不夠。導致中資企業對當地法律缺乏足夠的了解。投資項目失敗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資“走出去”遇到的普遍性問題,在中亞尤為明顯。一方面是所在國的原因,中亞國家政府政務體系公開、透明程度不夠,部分政府官員官僚主義盛行,辦事效率低下,服務意識不強,腐敗現象嚴重,索賄行為時有發生,使外商投資企業備受困擾,法律法規變化頻繁,另一個原因就是中資企業準備不足,在投資之前很少進行前期研究,不了解當地法律和風俗,只是盲目地開展投資活動,事后采取中國式的方法尋求解決途徑,最后導致投資項目失敗。
三、促進中資企業對中亞投資的對策建議
(一)利用上合組織合作機制,擴大對中亞各國的投資規模
中亞國家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均為內陸國家。蘇聯解體后,中亞國家所經受的經濟陣痛甚至比俄羅斯還要嚴重,國家實力嚴重下降,作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沒有形成完整的國家經濟體系,有的國家還以原始的畜牧業為主。因此,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就成為當前中亞國家的緊迫任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中亞四國迫切需要同外部加強經濟聯系進而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軌道。上合組織成立后,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逐漸上升為上合內重要的合作內容,并成為與政治安全同等重要的推動該組織發展壯大的兩個輪子之一。特別是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構想,為上合組織加強經濟領域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烏法上合組織峰會剛剛結束,上合組織對各國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成員國支持中國關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中國作為上合組織重要的成員國,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且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起國,擴大對中亞各國的投資,加強經濟聯系是保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基礎。
(二)發揮“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的作用,實施中亞中資新戰略
發揮“亞投行”、金磚銀行和未來上合組織銀行等多邊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絲路基金在“一帶一路”、亞洲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各類合作項目開發中的作用,采用市場運作的方式,全面實施對中亞各國的投資戰略,讓“絲路帶”沿線各國切實感到“絲路帶”建設為各國經濟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隨著我國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原有的中亞地區投資格局將被打破,未來“亞投行”及其他新興的金融機構將在中亞國家占據主導地位,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為中亞中資企業提供服務是未來多邊合作一項重要內容。
(三)多元共建中資企業與各國創新互動機制
“絲路帶”規劃東連歐亞兩大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是“世界上最長、同時也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絲路帶”構建雖然是中國政府倡議,但無疑是一個合作共建、開放雙贏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多元互動是其題中應有之意。一是建立政府間互動互鑒機制。只有“絲路帶”框架內各國,尤其是中國及中亞各國政府協調互動、相互借鑒,才能確保不斷提高中資在中亞的投資水平,提升貿易規模。二是建立行業間互動互聯機制。“絲路帶”是一個多領域、多行業平臺運作,覆蓋基礎設施、能源資源、科技文化、商貿旅游等諸多領域和行業,只有實現設施聯通、資金融通、人文溝通,形成有效互動連接的合力,才能不斷推進中國與中亞各國經貿合作向縱深發展。三是建立企業間互動互信機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就政府工作而言,兩國政府要明確應該干什么和怎樣管市場,同時界定企業不該干什么,從而為企業創造自主創新、互動互信、合作共贏的發展環境。
(四)投資方向應更多傾向非能源及民生領域
擴大民生領域的投資也是中資“走出去”應關注的重點之一。中亞各國民生工程需求程度更高,而這些領域見效慢,但能贏得民心。因此在繼續做好能源、交通等大項目之外,增加對民生工程的投資是今后中資企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動在農業種植、灌溉、農機生產和建立農業示范園區等方面開展合作;挖掘高科技等新的合作增長點;利用現有信貸資金,啟動各方關注的水電、交通、信息通訊、化工等領域關系各國經濟發展的經濟技術合作項目,逐步將非資源領域合作作為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中國投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驗值得借鑒,特別是黑龍江在俄的烏蘇里斯克經貿園區建設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實際的利益。
(五)加強對當地法律和人文環境的了解,把握好宣傳尺度
在投資之前應對當地的法律進行詳細了解,特別是應該借助在該領域專家學者等智庫意見,先進行前期調研。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和風俗,避免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宣傳上要有尺度,中國媒體的語言在國際合作中少用或者不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引起新的中國威脅論。
[參考文獻]
[1]李悅,楊殿中中國對中亞五國直接投資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4(21)
[2]段秀芳中國對中亞國家直接投資現狀及問題剖析[J]新疆財經,2009(12)
[3]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新疆對中亞國家投資現狀及評價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7)
[4]李欽,許云霞中國對中亞地區投資現狀及其比較分析[J]商業經濟,2012(7)
(責任編輯:張彤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