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中國發起并創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為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并有望改變全球現有的金融格局。在介紹亞投行成立背景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亞投行的成立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企業要牢牢把握歷史新機遇,充分利用亞投行平臺進行對外投資,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亞投行;機遇;挑戰;中國企業
[中圖分類號]F83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8-0057-02
[作者簡介]朱小玲(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一、亞投行成立的背景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是一家政府間的多邊開發機構,致力于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它與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相互補充,共同致力于世界經濟的發展。
從國際金融格局來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揭示了由美元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的種種弊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長期以來一直主導著世界銀行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國際金融格局嚴重失衡,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發展中國家在這些多邊金融機構中缺少話語權,嚴重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從西方發達經濟體的角度來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都存在大量的資本剩余,需要尋找對外投資機會,而亞洲正是一個需要大量投資的地區,正好為其剩余資本找到了出路,同時也為其開拓亞洲市場提供了便利。
從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角度來看,第一,亞洲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如有些國家的公路年久失修、供電供水條件差等,并且在融資方面還存在融資渠道、融資方式、融資主體和融資機制等問題。根據亞開行的報道,在未來十年中至少要有822億美元投入到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然而大部分亞洲國家仍屬于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水平較低,缺少充足的資金,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無法為他們提供所需貸款,導致這些國家存在巨大的基建資金缺口。第二,雖然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量巨大,但投資渠道狹窄單一,大部分外匯用于購買美國國債。亞洲的許多國家,如東亞貿易順差國和西亞的產油國都賺取了大量外匯,但是巨大的外匯儲備不能在國內使用,只能購買外國商品。但是,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對其他國家購買本國產品或在本國投資有諸多限制,這些亞洲國家只能用外匯購買美國或歐洲的國債,這樣發達經濟體又可以實現資金回籠,用于基建,增加公民福利等,而亞洲國家賺取的外匯卻無法用來建設和發展自身的基礎設施。這使亞洲在貨幣金融領域依附于美國,亞洲的資源通過金融市場“補貼”發達經濟體。亞投行作為政府間的多邊投資合作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為亞洲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融資難題,同時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二、亞投行給中國帶來的機遇
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并且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亞投行的成立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突出表現在將進一步加快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減少中國的外匯儲備,為國內剩余產能找到了出路。
中國的外匯儲備額逐年增長且數量巨大。截至2014年底,中國的外匯儲蓄額已接近40000億美元(見圖1),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但投資領域和渠道依然比較狹窄,投資回報率較低。而以中國為主要出資國的亞投行可以使中國有效利用超額外匯儲備,將資本轉換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因此,成立亞投行成為中國解決外匯儲備過剩和回報率低問題的有效途徑。
圖12010—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額(單位:億美元)
目前,在國際貿易中無論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還是計價儲蓄貨幣,都具有明顯的區域限制。用人民幣進行國際交易結算時,大多要經過一個結售匯的過程,這樣不但降低了貿易效率,而且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獨立性。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先實現人民幣亞洲化。按照亞投行的運行模式,中國將持有的大量外匯用于亞投行的基礎建設融資,而融出海外的大多為人民幣。如果形成貨幣兌換,從短期來看,或許只會影響交易效率和匯率風險。但從長期來看,一旦亞投行的資金拆借規模擴大,將會在長期影響經濟體的外匯儲備風險,進而進一步制約這個國家的政策儲備,然而這種趨勢并非一國政府通過合理手段可以管控的。因此,亞投行的建立和運行就必然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將提升中國的國際金融地位以及國際話語權,為中國的崛起提供一個很好的國際金融平臺。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依靠投資和對外貿易拉動經濟增長,國內消費不足,導致外貿依存度過高和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國內的能源、鋼鐵、建材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見圖2),而亞投行成立之后,“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孟印緬經濟走廊”等都將投入建設,有助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領域項目,未來亞投行的投資還將涉及節能減排項目、農業、創建型的綠地投資等領域,促進中國優勢產能和過剩產能的輸出。另一方面,亞洲地區基礎建設的聯通有利于區域國際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速產業升級,帶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圖22013年中國過剩產能行業分布(按過剩產值計)
三、亞投行給中國帶來的挑戰
亞投行的成立,不僅碰觸了日本主導的亞行,也對美國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霸權地位形成了挑戰。中國雖然擁有組建亞投行的經濟實力,但是缺乏組建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豐富經驗。第一,亞投行在選擇、評估、運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需要專業的指導和技術支持,而中國和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水平和經驗有限,短期內很難達到要求,需要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豐富經驗。第二,亞投行主要為亞洲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而這些國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考慮產業升級、經濟轉型等諸多可持續發展問題,并且這些國家大多經濟水平比較落后,而基礎設施投資周期較長,導致中途停建、發生壞賬等不確定因素增多,這就需要更多地規劃設計、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
中國雖然是亞投行最大的出資國,但是并不能掌控亞投行的決策制定。亞投行采取的是三層管理結構,即理事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中國即使在董事會中比其他國家擁有更多席位,也無法使亞投行成為自己的政策銀行。中國要有開放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秉持開放、公正、規范的原則,不能僅考慮自身利益,要兼顧其他國家的利益,這就要求中國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亞投行走得更遠。
四、中國企業的對策
目前,中國一些基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大企業由于受限于國內激烈的競爭和部分行業市場趨于飽和的投資環境,有很大的對外投資需求,而亞投行的成立給中國企業創造了很多的海外投資機會。由于許多亞洲國家急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其國內的技術、資金和經驗都不足,這使中國企業獲得了很多對外投資的機會。亞投行的成立有利于全面改善亞洲國家的經濟環境,從而有助于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擴大對外出口。
中國企業要充分利用亞投行這個大平臺進行對外投資。當中國企業投資亞投行成員國時,將會獲得更好的保護和支持,從而大大降低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成本和風險。亞投行能夠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并購提供資金和信息幫助,中國企業應積極把握亞投行帶來的投資機會。
中國企業要加強產業整合,發揮協同效應,提升國際競爭力。亞投行的成立給中國企業創造了很多對外投資機會,直接影響著國家“走出去”戰略的布局。中國企業要針對特定的投資環境積極發揮協同效應,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整體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鐘玲亞投行,新的基建投資機遇?[J]進出口經理人,2014(12):47-49
[2]孫興杰亞投行的前景與挑戰[J]經濟專家,2014(102):16-18
[3]江瑋亞投行的共建路線圖[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11-10
[4]王達亞投行的中國考量與世界意義[J]東北亞論壇,2015(3):49-64
[5]文顯堂亞投行姓“商”不姓“政”[J]中國經濟周刊,2015(13):87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