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哲珺++潘柯良

[摘要]市場監管在確保歐洲產品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基于闡述歐洲市場監管模式,結合英國實例分析了歐洲市場監管機構及項目的現狀,綜述了標準化在歐洲市場監管中的作用,并結合歐洲食品監管情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歐洲;市場監管;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8-0115-03
[作者簡介]霍哲珺(1988-),女,漢族,助理工程師,本科生,研究方向:質量和標準化;潘柯良(1983-),男,漢族,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質量和標準化。
在歐洲,市場監管在確保產品安全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法律無法很好貫徹實施的時候。在歐盟看來,有效的市場監管不僅能夠保護消費者遠離危險產品,而且還能夠確保信譽良好的企業進行公共競爭。歐盟規定,各成員國應承擔產品市場監管的責任,各國市場監管機構應采取措施確保產品符合相關安全要求,必要時也可實施相應的制裁措施。
一、歐洲市場監管模式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簡稱歐委會),是歐洲聯盟的常設執行機構,也是歐盟唯一有權起草法令的機構。根據歐委會的相關規定,歐洲的市場監管體系包含四層內容,即法律體系、產品安全和市場監管方案、成員國市場監管以及信息交換與合作。
(一)市場監管法律體系
歐盟條例(EC)NO765/2008、第768/2008/EC號決議以及通用產品指令(General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GPSD)2001/95/EC)構成了歐盟市場監管法律體系。歐盟條例(EC)NO765/2008對認證和產品市場監管作了明確規定。條例明確提出歐盟成員國具有實施市場監管、禁止或限制危險或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進入市場的責任。同時,條例還賦予歐洲市場監管局一項重要的權利,即為了評估產品是否符合要求,市場監管局不僅可以從制造商那邊獲取需要的所有文件,而且還可以進入制造商生產經營場所獲取樣本,或在必要時銷毀危險產品。歐盟第768/2008/EC號決議對產品銷售進行了統一規定,包括市場監管、企業責任、可追溯和保障機制等。這些規定均已被行業法律所采納。
何為“安全產品”,歐盟通用產品指令(General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GPSD)2001/95/EC)給出了明確定義,即任何產品必須符合歐盟及各成員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任何正常或可見使用情況下,產品沒有任何風險或者風險已降到最低。若歐盟法律或標準沒有對某些產品作出規定,那么該類產品也必須符合其他文件的規定,如國家標準、歐盟委員會推薦標準和守則等。此外,指令還對“制造商”、“政府”和“經銷商”應承擔的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首先,制造商有義務撤回不安全的產品并予以銷毀;其次,各成員國政府必須確保產品安全,迫使制造商和銷售商遵守指令規定,并成立負責市場監管和執法的機構對市場進行監管、介入以及實施懲罰措施;第三,經銷商也有義務監督產品的安全性,不僅需要告知消費者產品所存在的風險,還必須保留產品追蹤的相關記錄。
(二)產品安全和市場監管方案
2013年,歐委會采納一項新提案——產品安全和市場監管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用以推進產品安全、加強市場監管。方案規定了歐盟市場監管整體模式和產品(包括進口產品)安全控制要求,主要由《消費品安全條例(提案)》《產品單一市場監管條例》《歐盟市場監管多年度計劃》等文件構成。歐委會確信新方案能夠更好地促使市場監管機構履職,實現在整個歐洲層面貫徹執行產品安全相關規定。
通過方案的貫徹實施,歐委會希望實現:1統一、簡化、協調將危險產品從市場上撤離的流程;2對所有與市場監管和產品安全相關的規定進行整合;3完善消費品供應鏈追溯系統,使產品安全問題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處理;4若市場上某類產品出現了潛在危險,會在整個歐洲層面及時加強控制,即一旦有不安全產品出現,在市場上限制產品銷售也會變得更為簡化與便捷;5依托快速預警系統(RAPEX)以及市場監管信息和通信系統(ICSMS)間的相互協作,精簡危險產品通報程序等。
(三)成員國市場監管
歐委會規定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對國內市場實施監管,以確保所設計和生產出的產品符合歐洲統一的規定和要求。歐委會指出各國應賦予國內市場監管局執行工作所必需的權力和資源,以便其能夠有效地開展市場監管工作。此外,各國需成立市場監管項目,并輔以貫徹實施和持續改進,同時至少每四年對市場監管活動進行一次審查和評估。
(四)信息交換與合作
歐委會指出,應落實整個歐盟層面的信息交換與合作,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快速信息系統(Rapid Information System,RAPEX)。該系統是用以促進歐盟各國和歐盟委員會實現快速信息交換的預警系統。2通用信息支撐系統——市場監管信息和通信系統(ICSMS)。ICSMS 系統主要是用來對以下信息進行交換:市場監管最佳實踐方法、聯合行動的結果、不合規產品的情況、各國市場監管項目的情況。3保護措施(Safeguard Procedures)。保護措施迫使歐盟成員國互相交流各自在限制危險或不合規產品自由流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4行政合作小組(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Groups,AdCos)。AdCos由市場監管專家組成,起到推進專家交流、實現信息分享的作用。此外,各國在貫徹歐盟法律過程中,若碰到了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AdCos為彼此開展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臺。5聯合行動融資。歐盟委員會金融市場監管活動由國家機構聯合執行。
二、歐洲市場監管機構
歐委會在“產品安全和市場監管方案”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每個成員國都應設立或指派市場監管局(Market Surveillance Authorities),并確定其職責、權力和組織架構。同時,各國政府還應賦予監管局一定的權力和資源,以確保監管局在執行任務時能夠順利完成。成員國應將本國市場監管局及其職責范圍的具體情況向歐委會匯報,以便歐委會將信息及時傳遞給其他各國并公布歐盟市場監管局名單。根據歐委會的有關規定,成員國應將市場監管局的狀態(即存在與否)、職責及其聯系方式及時告知公眾。endprint
除了應設立市場監管局外,成員國還應設立宏觀層面上的市場監管項目(Market Surveillance Programmes),并且至少每4年對項目進行審查和持續改進。通常情況下,市場監管項目應包含:1市場監管局的部門設置和地理位置;2市場監管局的財政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措施;3與其他市場監管局相比,自身的優勢所在;4與海關和他國市場監管局間的協作機制;5信息交流機制;6國際層面的行業合作或項目合作。
但是各國市場監管局及市場監管項目的表現形式因實際國情而有所不同。例如,英國市場監管局相當于一個市場監管體系的概念,由BIS(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負責組織協調,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組織,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英國市場監管體系
由圖1可知,英國市場監管體系中政府部門起絕對主導作用,而民間機構和社會團體相對較少。在整個市場監管體系中,各部門各司其職,有針對性地對某類產品進行管理。
三、標準化在歐洲市場監管中的作用
歐盟嚴格的市場監管準入體系主要以技術法規為基礎,輔之以歐洲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產品預警機制等。其中,技術法規是核心,起到強制性規范的作用;標準是技術法規的支撐,它提供了技術法規得以落實的技術手段和合格評定程序運行的技術依據;合格評定程序是體系中的程序保障措施,通過實施認證、檢驗等合格評定來從程序上確保技術法規與標準的要求得以實現。可見,標準化在歐洲市場監管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技術法規
歐盟的技術法規主要由法規(Regulation)、指令(Directive)和決議(Decision)構成。“法規”由理事會和議會聯合批準或者由委員會單獨批準,具有普遍適用性和直接適用性。“指令”同樣也由理事會和議會聯合批準或者由委員會單獨批準,但指令只對成員國具有約束力,并且僅要求接受國達到規定的結果即可,但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實現該目標,則由各成員國在本國法律框架下自行決定。“決議”則是由理事會與議會共同批準或者由理事會、委員會單獨批準的對特定對象具有直接全面約束力的法律文件。它的發出對象可以是成員國,也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對接受者具有直接拘束力。
具體到歐洲市場監管法律體系,對應的便是歐盟條例(EC)NO765/2008、通用產品指令(General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GPSD)2001/95/EC)和第768/2008/EC號決議。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歐洲消費者的保護屏障。
(二)歐洲標準
標準是一種除技術法規以外的支撐市場監管的規則。在歐洲,標準已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為法律法規提供技術支撐,成為市場準入、貿易仲裁、合格評定的基本依據。標準化已經成為歐洲委員會實施良好市場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歐洲標準是自愿性的,然而標準由于其所具有的技術性和公眾認可基礎,對于技術法規及政策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歐盟合格評定體系
為了確保技術法規與標準中的要求能夠切實發揮保護作用,歐盟已建立以強制性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自愿性合格評定程序及成員國合格評定程序為輔的一整套體系。CE(Communate Europpene)標志制度是歐盟最主要的強制性合格評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CE標志即是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準入證,也是歐盟進行市場監管的強有力保障。除了強制性合格評定程序外,歐洲委員會以及歐盟相關機構還建立了多項自愿性合格評定程序作為補充,最著名的包括生態標簽、KEYMARK標志等。
四、以歐盟食品監管為例對歐洲市場監管模式的分析
若以監管流程為主線,市場綜合監管可劃分為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后監管三大環節。無論是技術法規、標準、認證,還是信息交換技術,均在相應環節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以歐盟食品監管為例,事前監管有預警機制,事中監管有檢測和追溯,事后監管則有召回機制等。
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是事前監管預警機制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主要目標是保護消費者免受不安全產品的危害。RASFF的通報類型有預警通報、信息通報和拒絕入境三種。其中“預警通報”是指當構成危險的食品或飼料上市,必須立即采取行動時,由首先發現該情況并已采取相關措施(如召回或回收)的成員國發出預警信息;“信息通報”是指針對受到污染、具有高度威脅的食品或飼料在歐盟的口岸被檢出貨受到抵制的預警信息,一般來說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消費,因為受到通報的產品根本沒有進入市場;“拒絕入境”是指在歐盟邊防站檢出存在健康危險并被拒絕入境的食品及飼料的預警信息。
歐洲的食品檢測機制比較苛刻,無論是技術法規還是檢測標準都比較嚴格,各成員國必須遵守規定的限量要求。歐洲完善的食品檢測法律機制是制定檢測標準的前提和基礎,包括歐盟條例(EC)No 178/2002“食品安全基本法”、歐盟條例(EC)No 852/2004“食品衛生條例”等多部技術法規。
食品安全追溯機制是歐盟另一項重要的事中監管措施,目前已有多部技術法規對其進行規范,例如歐盟條例EC 2065/2001、EC 2200/96、EC 1830/2003等分別對水產品、果蔬和轉基因產品的可追溯性作了明確規定。
事后監管以召回機制為主。歐盟條例(EC)No 178/2002“食品安全基本法”、(EC)No 882/2004“食品和飼料法”等對食品安全召回作了明確規定。若食品經營者認為或有理由相信所經銷或生產加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則應立即啟動召回程序,并通過發布追溯缺陷產品所需的有關信息,從有關市場或消費者手上直接召回這些產品。
[參考文獻]
[1]程景民等發達國家食品召回機制給我們的啟示[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61-63(責任編輯: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