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企業的發展戰略越來越引起廣泛關注。對知識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經營模式從以生產經營和營銷為主,到以市場和戰略創新為主模式的演變路徑和創新方法進行探討,并分析了知識經濟的發展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以及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以期為指導企業發展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知識經濟;企業經營模式;戰略創新
[中圖分類號]F40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8-0121-03
[作者簡介]馮才華(1979-),女,河南周口人,經濟學教研室副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
知識經濟是一種嶄新的經濟范式,要求企業在經營模式方面考慮更多要素,無論廣義知識還是經濟、產業等宏觀要素,都以全新戰略資源的形式呈現在現代企業面前。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企業經營模式從以生產經營為主轉向以營銷和市場為主,企業的發展戰略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企業只有持續地將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有機地融入到企業經營模式中,才能在新的市場經濟形勢下和不斷增大的競爭壓力面前持續保持競爭優勢。
一、企業經營模式的演變路徑
(一)以生產經營為主的模式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推行以工業革命為代表的技術進步。這場革命的最終結果是手工業逐步被工業化生產所取代,工具和設備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同時,這一變革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生產和經營分離開來,規?;a逐漸成為主流,并在某些領域被不斷強化和擴充,商品的生產方式也呈多元化發展。但即便如此,基于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化生產和大規模生產仍無法全面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因此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提高商品產量成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經濟發展特征。當然,在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受到重視,只有技術和規模兩者同時發揮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承載市場的競爭壓力,滿足消費者的消費訴求。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企業管理者在不斷提高產量的同時,更注重提高其經濟管理水平,通過積累企業管理內涵和經驗,使企業管理模式更具標準化、科學化和系統化,促使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企業經營管理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使之長期保持穩定狀態,這樣才能使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加科學、合理和高效。
(二)以營銷為主的模式
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中葉,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放在了生產管理方面,經營形態也以生產為主,企業管理中融入了更多的科學與技術因素。企業經營管理方式開始轉型,從之前單一的經營方式向與科學理論相結合的方向轉變,致使企業經營管理面臨新的問題。比如,一些企業的產品能夠借助特定的業務渠道銷售出去,獲得了一定的市場認可。但是一些企業卻因銷售模式無法得到改進而使其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不但產品無法銷售出去,已經開發的銷售渠道也大量閑置,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舉步維艱。在這一過程中,最為艱難的時期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了嚴重破壞。不但許多企業的產品無法銷售出去,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這一時期紛紛倒閉。經濟蕭條延續了多年才得以恢復,而這一次恢復又是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軍火等商品的強烈需求。因此,在這一背景下企業只有適應時代發展,改變其經營模式,努力拓展更為廣闊的產品銷售空間,才能提升產品賣點,獲得市場優勢。
(三)以市場為主的模式
在經歷了大規模生產和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營銷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性,同時也促使企業開始加強內部管理和組織改革。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企業對戰后資本主義作出了積極反應,在支持國家占據主流的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市場轉移,即長期存在的賣方市場開始向買方市場轉變,消費者成為市場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打破原有的推銷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從客觀上講,企業只有在時代轉折期完成經營管理的轉型,才能體現以市場為重心的經濟范式,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才能更加符合市場的條件和消費者的需求。
(四)以戰略創新為主的模式
長期以來,市場的發展趨勢和發展動向都是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根本條件的,企業產品只有滿足了市場的諸多需求,才能在消費者的支撐下獲得更多的經營收益。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起,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轉變。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各種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和新服務相繼涌現,不斷衍生出了大量新行業、新企業和新的消費訴求,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企業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的同時,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經營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很多企業在競爭中被淘汰。而一些企業在穩定成長之后發現,要想獲得長期發展,就需要從戰略高度時刻把握市場動向和消費者的訴求意向,這樣企業才能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在強化自身優勢的同時對企業內外部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使戰略化經營管理模式更加高效。
二、知識經濟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及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成為這一時期最值得關注的經濟范式,企業管理模式也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將知識更多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研發之中,能夠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全新的思維和動力,知識管理模式也將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轉向以人為本和以知識為載體,形成新的管理理念。知識經濟對企業經營模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因此作出了積極轉變。
(一)知識經濟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
1知識的應用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一種知識在創新之后都會被及時有效地傳遞到其他領域,并進一步對理論界與實踐界產生影響,市場主體和客體會借此進行大規模的討論,使知識擴散和知識溢出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當然,需要認識到的是,知識的擴散和溢出是無視邊界的,任何企業在獲取這些知識時通常不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因為,知識的重要性在于應用和推廣,當越來越多的知識被應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后,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如采購、生產、流通、銷售等都會在形式和內容上發生變化,對產品品質和產品功能產生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也會由此發生改變。endprint
2知識經濟對企業經營管理創新的影響。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專業化、網絡化趨勢更加明顯,進行經營管理創新的企業具有明顯的發展潛力,這些企業的管理體系可以對市場變化作出積極回應。此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識與產品的創新。當知識創新之后,會有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以及企業管理手段能夠對企業產生直接影響,企業領導者和員工(包括知識型員工)的管理理念也會因此而發生改變。當然,需要認識到的是,知識的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想使之發展成為較為完善的體系,需要企業主體在接受和消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完善,以便使知識創新對企業經營模式產生積極影響。
(二)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
1組織流程的優化。一般而言,現代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擁有明顯的市場優勢,就需要積極推動企業產品和服務創新,使企業能夠在管理信息化、知識化和智能化方面走到時代前沿。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戰略,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為此,需要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置和優化,按照知識經濟的特征,對企業的內部結構進行全方位調整,對那些難以適應知識經濟發展形勢的部門、機構、人員,要堅決進行重組,以改變人員冗余、決策效率低下的狀況。此外,還應對企業生產經營流程進行重構,構建起扁平化、高效率的決策系統。
2目標任務的確定。在網絡經濟中,企業的經營目標需要體現動態性特征,企業需要依照知識經濟的要求,對其生存的環境進行準確預估,才能重新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并使之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保持一致。當然,這類目標的確定和實現要求企業經常性地進行內部知識更新,并在知識應用的過程中始終維持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優勢與市場競爭力。此外,按照知識經濟的要求,企業要對其發展任務進行詳解和分解,在明確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的同時,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能夠更好地體現對知識經濟的積極反應。
3戰略理念的選擇。從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來講,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應該從知識傳播規律出發,通過提倡科學、高效的經營理念,使科學的經營思想能夠融入到企業發展之中,并依據知識經濟的特征進行戰略決策和經營手段選擇。尤其在面對重大問題時,更應該借助知識經濟的規律和特征,通過應用新知識使決策更加合理和高效。在這一過程中,高效的理念應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決策績效,保證企業能夠更好地把握機遇,制定更為長遠的發展戰略。
三、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經營模式的創新路徑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和革新,除了需要添加時代活躍因素——知識、經濟、產業技術外,還應將其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全新的戰略資源,以使企業的人力、財力、物力發揮出最大功效。為此,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企業經營模式創新要在充分發揮知識型員工的能量,構建員工參與決策機制,提高企業經營參與者對戰略創新的認識,不斷改善市場環境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一)構建員工參與決策機制
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要在所有員工中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宣傳,建立起基于知識經濟的文化氛圍,使員工能夠主動參與到決策過程中。這樣不但能夠有效提升員工的自覺性,而且有利于企業相關決定的貫徹執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員工具備較高學歷,因此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與民主精神,更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領導和同事的尊重。因此,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現代企業要以人為本,按照員工的能力為其設定具體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緩解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員工工作更加主動,這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十分有利。
(二)提高企業管理層對戰略創新的認識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代表著更高的生產效率與更強的創造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和附加值。甚至在某種情況下,知識越來越成為比企業擁有的其他物質資源更為寶貴的戰略性資源,對知識的開發、使用與管理成為企業經營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只有進行經營管理創新,才能不斷獲得資源和動力,從而提高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使企業所擁有的一切都能夠為其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和提供支撐。此外,還應通過多種途徑保證企業技術創新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快速性,在良好企業文化的影響下,最大限度地釋放企業的物質與精神能量。
(三)充分發揮知識型員工的帶動作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今非昔比,引進人才除了要具備較強的自我實現意識和愿望外,還要在其他方面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相契合。比如,企業要尊重員工,通過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員工的積極性,使之發揮更大作用,而不是將員工看作“物”來加以管理。此外,還應按照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對知識型員工特別對待,使之能夠主動從事相應工作,以便全面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帶動作用。只有這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雇傭關系才能得到緩和,員工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肯定與尊重,企業的發展才能獲得更為充足的動力。
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在工業經濟時期,企業的組織和資源結構的安排都要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經濟和技術因素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客觀因素。當時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以金字塔的形式存在,領導者處于塔尖,對企業運營起到直接作用和影響,但當時代發展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后,這種結構安排就因缺乏必要的靈活性而受到質疑和排斥。如果不對知識經濟作出積極反應,就會導致成效緩慢與發展滯后。企業只有在傳統意義的經濟形態中解放出來,以知識經濟為載體,構建新型經營模式,才能更加能動地發揮市場調配和資源配置的作用,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更多能量。
[參考文獻]
[1]胡偉宏試論知識經濟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J]包鋼科技,2013(2):93-95
[2]楊菊花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分析[J]中國商貿,2011(36):9-10
[3]顧其銀知識經濟視閾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探析[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2(2):90-91
[4]李哲知識經濟下企業管理創新研究[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78-79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