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山
讀閻受鵬的《海鷗悲歌》,聯想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有一種屬于海的蒼涼與悲壯。《海鷗悲歌》寫了海鷗在海上高歌翱翔、與無機心的人相依相親,遭擒后失去自由被當作玩物而寧死不屈。“與其失去自由而茍生,不如壯烈地犧牲生命”。作者嫌這樣立意還不過癮,又加了一段話:“不擇手段扼殺海鷗的天性稟賦,一心想將其馴為服帖的玩物,以遂一己之私愿,不僅愚昧,而且殘酷。”讀后,凝重感油然而生。
陳桂珍的《站成一棵草》是修性潛志之作。“不是所有的佳句都有千古留香的機遇,也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有揚名立萬的條件。”“淪落草野的高才賢士也有自己生命的方向,即使成為一棵草,一棵生命短暫的草,他們也一樣燦爛地綠著,向大地展示自己最美麗的身姿,哪怕沉睡千年,也不遺憾。要站成一棵這樣的草,真是不容易!”語言樸實,卻入木三分。
海納的《尋找柔軟的夜晚》,娓娓動聽地向一位好友傾訴著自己用多少年沒用的鋼筆寫字的心情,尋找著那個柔軟得像一片湖的夜晚。海納從平凡細小的事物中寫出了柔美的文字。
吳筱的《夢縈老宅》,構思獨特,寫了一個夢境。夢中,回到老宅三進平房、庭院和廚房近鄉情更怯。“為何有種紛亂的心緒在作祟,彌散了先前的欣喜?”這是一篇鄉愁激蕩心靈之作。
啊嗚的《村戲》,反映了當前農村的物質生活改善了,而精神生活卻非常貧乏。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景象寫得具體生動,既有自然的“談話風”,又有耐讀的“青果味”。
朱紅萍的《仙居,根的歸土》,記述了爺爺顛沛流離的一生,及作者去仙居尋根的感受“百年的距離,在同一個空間,找到一種共同的存在。”語境親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