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平勝
云從哪里來
文/王平勝
此次去麗江,離開北京時,天空中的霧霾讓大腦失去了正常思考的能力,混混僵僵。加之趕飛機早晨不到五點就起床了,飛機升空后便粗糙地睡去了。當我醒來時,飛機已經到了云南境內。大片的、厚厚的、潔白如雪的一朵朵云就在眼前,緊貼著一座座青山在慢慢地散步……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間隔,與北京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而蜿蜒鑲嵌在崇山峻嶺中的那幾條河流,比帝王級的翡翠還要仙靈。于是乎瞬間我知道小鵬為什么把自己的旅行最后歸一站定在麗江,因為這里是云的家鄉。
當然,所說緣份并不是說我和小鵬有多熟悉或者有多深入的交往。在2009年的夏天,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巴黎北郊的莫奈故居。我們的交集是因為各自的“工作”,我當時在一本叫做《汽車旅行》的雜志做主編,而他是“職業旅行家”。我們在一起大約有十幾天的時間,恰好有時我們是被分住在一個房間,所以有了較為深入一點的彼此了解。其實,盡管小鵬很健談,但給我的感覺他并不是一個愿意講話的人。只是常年在世界各地旅行,除了愿意做的發自內心的微笑,就只好是不愿意做的張嘴說話。他的思維我覺得給人一種超越當時年齡的成熟,而他平靜的臉顯得比他的真實年齡還要年輕。我記得當時他帶著一臺佳能數碼相機,并不是“紅圈兒”鏡頭。他謙虛地說自己不會拍照,我全然相信他說的話了。當我以后看到他的那本成名之作——《背包十年》中18張照片的時候,我知道羞愧的不應該只有自己,還有那些浪得虛名“旅行攝影家”。
如今在他麗江的“背包十年-青年公園”的圖書館里,除了最為豐富的系列地理叢書、旅行叢書,最多的就是小鵬十多年來,記錄的世界各地的“精彩瞬間”。當然還有一樓陽光窗臺的一輛奔馳SLS車模,而我這次是來“還愿”的,給他帶去了一輛1990年限量版BMW 850i。因為在小鵬的《背包十年》中,只有在德國紐倫堡章節中出現了汽車品牌,有且只有一輛寶馬和一輛奔馳。其實你也可以認為這只是我想見證夢想成真的借口。因為在他的微博上每天看他對這座客棧的精心“建設”,一座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中國最好的青年旅社一天天在日臻完美。
1985年。那一年小鵬七歲。一天為了去公園玩,把院子里的廢品賣了七分錢,花五分錢坐車到公園玩了一下午。1988年。小學四年級期末考試結束,暑假就在眼前,姑姑問,小鵬夏天去哪玩呀?巴黎、倫敦、紐約……一長串地名脫口而出,就像報菜名一樣。姑姑笑了。幾年后,小鵬想起自己吹的這個牛皮就覺得自己的臉上有些發燙。現在,每當想起這些往事,一件件歷歷在目。初中畢業,那時候流行畢業通訊錄,在你的夢想一欄,小鵬寫到:我要去巴黎。被班主任叫去狠批,“快要中考了,還整天說胡話,去巴黎,你能耐大呀!”
南開大學畢業國際貿易專業后,同學們大多數都是按部就班找工作、上班,而小鵬也是嘗試著這樣做。可是一顆從小就不安分的心,使其難以像大多數同學一樣朝九晚五。無論是在頂著CCTV出境記者的光環,還是國內最好旅游雜志的編輯工作……這些顯然都以按捺住他那顆不安分的心,他要像云一樣去旅行、去行走、去漂泊。
2006年盡管已經開始在路上,成為環球旅行家儼然還是夢想,也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夢想只是深植內心的一種執著感覺,很多人沒有機會實現。但更多的人并沒有為之努力。而小鵬在停不下來的日子中,知道了這一點: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當我們都在為生活做加法時,房子、車子、老婆、孩子……這些都成為我們幸福的指數、也是難以“遠行”的羈絆時,小鵬一個行李箱就是全部家當,隨時準備上路。當你羨慕別人的人生時,想想你自己做了什么。
當我們從法國回來,記得在北京后海“南門涮肉”小聚過一次,而后就都各自忙各自的了。一年后的國慶節出差,在首都機場的書店看到了《背包十年》這本書,作者就是小鵬。我欣然買了一本,在飛機上看了幾個章節。寫的太好了,這根本不是普通的旅游圖書,應該算是文學旅游,飽含著他對世界的認知與人生思考。內容遠勝惠勒夫婦《當我們旅行》,可以媲美阿波頓的《旅行的藝術》的文筆。這至少是國內最好看的旅游類圖書,我們姑且這樣分類,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該將《背包十年》如何定位。盡管我是第一次看到,但這已經是第三次印刷,隨后突破十次重印……而我再次回憶我們一道在法國自駕的小鵬,覺得他太不可思議了。其實是當時我根本不認他有如此之才華,寫作文筆以及書中的他拍的照片,直觸我最敏感的神經。我們習慣看到別人手捧玫瑰,卻極易忘記如何采摘這帶刺的鮮花。我誤認為這是小鵬的第一本書。其實在《背包十年》前小鵬寫了兩本書,第一本是《我把歐洲塞進背包》,第二本是《蓮花之上》。然而頭兩本書從商業出版角度看,都不成功。但對于小鵬來講,卻是奠定他《背包十年》一書名揚天下的基礎。緊接著,他馬不停蹄又寫了《我們為什么旅行》,依舊是中信出版社出版。市場反響盡管不如《背包十年》熱烈,依然是熱銷旅游類圖書排行前幾名。小鵬的成功,加之出境游火爆,激發了旅游圖書的又一波高潮。很多人開始模仿他的模式,其中“逃學去旅行的唐立人”就是一位。還有眼前絡繹不絕的只為見個面“鵬粉”,多數不修邊幅、但個個才華橫溢。
2010年。七年后重返麗江,小鵬住在花間堂客棧。一天晚上他一個人逛到四方街,夜色中看到幾個年輕人背著大包抹著汗水正在尋找住宿的地方。看到此時的他們,小鵬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此時開客棧的想法已經駐扎在心間,只是他心中還有一段旅程要走:南美洲的格瓦拉之旅。就是完全按照摩托日記中的路線走南美洲,最后登上南極大陸。給自己的十年背包旅程劃上一個句號。至于說是否完美,只有他自己有資格評價,因為你連世界都沒看過。很多人是透過別人的瞳孔了解的世界,已經算是有見識了。
在這次南美旅行時,小鵬已經暗下決心,這是自己旅行的最后一站。盡管自己依舊對世界理想、單純。但是地球上已經沒有吸引他再次一往無前的旅行沖動了。想看北極的光,買上機票,十幾個小時后就實現了。姑姑知道,想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他都可以去。哪怕像小時候報菜名一樣,都可以實現。但是哪里才是自己的“停靠站”。其實小鵬已經有了打算,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最要好同學說了,他們都很支持他:在麗江建客棧。
而我知道“背包十年-青年公園”時,有一點小意外。是在小鵬的微博上,因為他從蓋客棧第一天開始,就微博直播。從購買土地,清理廢磚爛瓦開始直至今年十月六號客棧開業。眼見著平地起客棧,我的內心都能感受到那種欣喜,那種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在腦海里我曾無數次想象客棧的樣子,房間的樣子。親眼見到,我不敢說一模一樣,感覺完全是夢想中的樣子。從客房的名字、房間的裝飾、定制的床單、浴巾……小鵬實現了自己的夙愿,給拿下流浪的孩子一個舒適的家。因為自己背包在地球上走過十年,知道“背包旅行者”最需要的是什么,除了一張柔軟舒適的大床可供休息,這些“文藝青年”對精神的追求甚至勝過身體的舒適,在“背包十年-青年公園”里有二十四小時地理咖啡圖書館、露天電影院(可自帶片源與人一起分享)、可以看玉龍雪上的屋頂超級大露臺,當然可以住帳篷、數星星……
麗江的時光是那么緩慢的流淌著,坐在圖書館里,喝著咖啡,與小鵬對面而坐。聊著過往,特別是旅途中的故事,聽得我入迷,乃至向往。你知道他的人生有多精彩,有多豐富。這些故事聽上三天三夜也聽不完,也聽不煩。就像他《我們為什么旅行》一書的最后一頁上的話:我走過,我見過,這一生,我來過。也只有他有資格這樣說,不僅因為他走過最多的旅程,更是因為他的思考。
我知道,《背包十年》是對小鵬追夢之旅的最好回報。而這家“背包十年-青年公園”才是他人生新旅程的一個新起點。
思緒萬千,我又回到飛機即將降落麗江機場的一剎那: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那是云起的地方,是云的家鄉。可云又從哪里來呢!?
致夢
《追夢無悔》
要做那不可能實現的夢
對抗無法匹敵的對手
承受難以承受的悲痛
去往勇者都畏懼之地
不管多么絕望
不管多么遙遠
為夢想而戰
致夢:為了年華老去時不鄙視自己
—摘自小鵬《背包十年》最后一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