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威,劉建春,林彥鋒,黃海濱,林曉輝
(1.廈門理工學院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廈門 361024;2.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廈門 361023)
目前,磨拋加工的相關方法主要分為手工磨拋、專用磨床磨削、數控機床磨拋和工業機器人磨拋。手工磨拋存在勞動強度大,生產周期長,產品合格率不穩定等缺點;專用磨床雖然適合大規模生產,但通用性較差;數控機床磨拋則成本偏高,并且程序復雜。而機器人自動磨拋,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柔性好等優點,因而,廣泛應用于航空葉片、高檔水暖器材和汽輪機葉片等具有復雜空間曲面產品的磨拋加工[1~4]。
近幾年,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機器人砂帶磨削系統進行了相應研究,例如李成群等[5]設計了機器人磨削系統中的三自由度砂帶磨床,實現了磨削過程中的微量進給;齊立哲等[6]提出了一整套關于組建機器人柔性加工系統的方案;Wang Wei等[7,8]設計了六自由度砂帶磨拋系統的離線編程軟件,為磨拋加工中路徑的空間優化提供了理論支持;Dieste等[9]通過控制加工路徑、工藝流程和數學模型等方面,使自由曲面磨拋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降到了最低。但是大多數相關研究尚未對機器人復雜曲面磨拋系統的搭建,離線編程及實驗進行系統和詳細的闡述。
本文將利用工業機器人,結合自主研發的砂帶磨拋機和系統控制柜等組件,參照人工磨拋的方法搭建與之相對應的自動化系統。該系統旨在模擬機器人砂帶磨拋生產作業,開展離線編程和模擬仿真,并為相關研究提供技術探索和實驗參考。
該機器人砂帶磨拋系統主要由機器人、砂帶磨拋機、夾具和系統控制柜等部分組成,其系統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機器人砂帶磨拋系統
機器人模塊主要由六軸機器人、IRC5控制柜和RobotStudio/RobotWare離線編程軟件等部分組成。
該系統采用的工業機器人,其最大承載重量為60kg,可達距離為2.05m,能夠充分模擬手工砂帶磨拋[10];其配備的IRC5控制柜能夠實現機器人與PLC的DeviceNET通訊;自帶的離線編程軟件能夠保證離線編程和模擬仿真的順利進行。
該砂帶磨拋模塊主要包括傳動系統和氣動單元等部分。如圖2所示,傳動系統由主動輪,張緊調偏輪,上接觸輪和下接觸輪等部件組成,由變頻電機驅動,可以提供1400r/min的工作轉速和最大2.2KN的砂帶張緊力;氣動單元由氣缸和直線導軌等零件組成,可以滿足 60kgf/cm2磨拋力的產品加工并實現支架整體80mm的往復運動。

圖2 機器人砂帶磨拋機整體裝配圖
夾具設計采用了內外螺紋配合和伸縮銷周向定位相結合的機械結構,同時利用氣動控制和機器人運動組合的方案,實現機器人的自動夾取和放置,效果如圖3所示。經過理論分析和計算,該結構能夠承受20KN的軸向力和772Nm的力矩。

圖3 機器人夾具三維截面圖
根據磨拋工藝的特殊需求,結合人工磨拋和機床磨拋生產線的設計思路,設計了工業機器人磨拋控制系統。該系統以可編程控制器(PLC)為控制核心,依靠現場總線和串口完成工業機器人、變頻器和PLC等設備的通訊,能夠實現由人機界面(HMI)到工業機器人和砂帶磨拋機等設備的控制,其系統結構圖如圖4所示。

圖4 機器人磨拋控制系統結構圖
機器人磨拋系統模擬仿真是建立在以RobotStudio/RobotWare為基礎的工作站上完成的,主要包括機器人系統的建立及參數設定,工具模型的建立及參數設定,工作站的布局和Smart組件的應用等部分。
工業機器人自帶的專業離線仿真軟件RobotStudio能夠實現CAD模型導入、自動路徑生成和碰撞檢測等模擬仿真功能。首先,創建帶有目標機器人及其控制柜的工作站。然后,利用Creo繪制仿真實驗所需要的系統控制柜和砂帶磨拋機等設備,并將其導入到該工作站中。最后,利用放置、創建機械裝置和I/O配置等功能實現系統的布局和仿真,其效果如圖5所示。

圖5 仿真模擬實驗平臺在RobotStudio中的搭建
在機器人磨拋系統的離線仿真過程中,主要采用RAPID語言實現系統邏輯和動作控制。利用系統的坐標參數,工具數據,功能指令和I/O信號等數據編寫仿真程序,其控制流程如圖6所示。
根據圖6的任務流程進行模擬仿真。在仿真中,機器人首先夾取工件,然后磨拋機向PLC發出工位到達信號后,將其到達指定位置的信息傳遞給了機器人,機器人接收到信號后便迅速進入磨拋模式。該模式結束后,機器人放回水龍頭,同時砂帶磨拋機退回原點。由此保證了在整個磨拋過程中機器人,磨拋機和夾具等設備的協同工作。

圖6 機器人編程流程圖
為了驗證以上方案的可行性,以鍛鑄銅合金普通水龍頭外表面磨拋為研究對象,根據設計方案及仿真流程,編寫相應的PLC程序和人機界面,進行加工實驗。實驗用到的主要儀器如表1所示,其中加工工件表面的粗糙度由泰勒—霍普森表面輪廓儀上獲得。

表1 主要實驗設備型號
在加工實驗時,設定砂帶張緊力為139N,電機轉速為1400r/min,磨拋力閥值為500N。按照圖7所示流程分別對水龍頭進行粗磨和細磨實驗。加工前后工件對比效果如圖8所示。

圖7 機器人磨拋實驗加工流程

圖8 工件實驗前后對比圖
根據工件加工前后對比表面,加工后工件表面光滑,無明顯毛刺、磕碰和劃痕等缺陷。利用泰勒—霍普森輪廓儀,選取半徑為22.4818mm,最大峰-谷高度為0.0785um的標準球為基準進行校準。然后選取長度為5mm的行程長度,在粗磨和細磨后的加工表測量得出表面粗糙度分別為Ra=2.2672um和Ra=0.7616um,以最小二乘法擬合各點結果如圖9所示。分析最終加工表面粗糙度值遠小于1.6um,完全可以滿足工件電鍍和配合等要求。

圖9 加工表面粗糙度

1)本文根據實際生產需求完成了機器人砂帶磨拋系統的整體搭建。在此過程中,自主研發并生產了砂帶磨拋機、系統控制柜和夾具等設備,為該試驗平臺的搭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利用RobotStudio實現了整個磨拋系統的模擬仿真及機器人軌跡的離線編程,保證了生產加工的順利完成。最后以水龍頭為對象進行磨拋實驗,證明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科學性和高效性,為機器人磨拋系統的自主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持和有益探索。
[1] Song Yixu,Yang Hongjun,Lv Hongbo.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a robot belt grinding system[J].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2013,21(3):716-724.
[2] Sun Yunquan,J Giblin D,Kazerounian K.Accurate robotic belt grinding of workpieces with complex geometries using relative calibration techniques[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9,25(1):204-210.
[3] Volkov D I,Koryazhkin A A. Adaptive belt grinding of gas-turbine blades[J]. Russian Engineering Research,2014,34(1):37-40.
[4] Wu Shuihua,Kazem K,Gan Zhongxue,et al. A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optimal selection of robotic belt grinding system parameter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3,64(1-4):447-485.
[5] 李成群,付永領,贠超,等.三自由度柔性砂帶磨床的設計與磨削力位姿的分析[J].機械科學與技術,2011,30(3):345-350.
[6] 齊立哲,甘中學,孫運權,等.復雜型面潔具機器人磨削拋光系統[J].機械設計,2011,28(5):38-41.
[7] Wang Wei,Yun Chao,Zhang Ling,et al. Desig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an off-line programming system for Robotic Belt Grinding Process[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24(4):647-655.
[8] Wang Wei,Yun Chao.A path planning method for robotic belt surface grinding[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1,24(4):520-526.
[9] Dieste J A,Fernández A,Roba D,et al. Automatic grinding and polishing using spherical robot[J].Procedia Engineering,2013,63:938-946.
[10] 葉暉,管小清.工業機器人實操與應用技巧[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