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畢淑敏
鉆石之眼
⊙ 文 / 畢淑敏


畢淑敏:女,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注冊心理咨詢師。一九五二年十月出生于新疆伊寧。一九六九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十一年。從事醫學工作二十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出版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散文集《婚姻鞋》等暢銷書。多篇文章被選入現行新課標中、小學課本。曾獲各種文學獎三十余次。
這個坑,大得簡直不像話。戰戰兢兢登臨它的崖邊,直視著它,有一種身臨淵藪的極度恐懼感。洞壁筆直下切,坑底的水由于和地表相距甚遠,顯出不真實的湛藍。
這就是南非的金伯利鉆石礦坑。從一八七一年七月這個礦被發現而動工開采,至一九一四年八月關閉,它總共被不間斷地開采了整整四十三年。剛開始是從地表挖起,那時的礦工們僅憑手中的鎬頭和鐵鍬,狠狠地朝著地心深處挖掘,一日日一年年,竟然在此地生生摳出一個深1097米,占地17公頃的大坑。
平均需要開采250噸的“金伯利”巖,才有可能蘊含1克拉的鉆石。所以,鉆石昂貴。我身后的黑人教授說。
他是專家,在“非洲之傲”列車上開過專門的鉆石講座。
沒來非洲之前,我以為黑人的黑,是一個整體。來了之后才發現,由于地域和混血程度的不同,黑也是有層次感的,從稍稍有一點點近乎淺棕的微黑到墨炭一般的純黑,不可同日而語。
此教授身材高大,穿咖啡色花呢西服,結暗藍色條紋領帶,襯著紅黑色的皮膚,像個威嚴的非洲酋長。
我們沿著大坑旁的平臺緩緩走過。
有沒有……人不慎掉下去?我心頭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化作結結巴巴的問話。
當然有。人們總想在這礦坑的遺址上找到鉆石,每年都有勇敢的貪婪者墜下大坑。為此,坑區還專門組織了救護人員。教授說。
我沒出息地退后三步,以盡可能地拉開和礦坑的距離。
你知道這里為什么叫金伯利嗎?教授說。
我之前約略看過一些資料,稍稍了解一些。但我搖了搖頭。在古老的礦坑旁邊,聽一位專家講述,應該別有特色。
鉆石是我們這顆星球上最堅硬的物質,它來自遠古,大約形成于45億年之前,形成的地點在地表200公里以下。教授說。
那為什么要在地表挖這么大的坑?它再深也到不了地下200公里啊。我不解。
教授說,南非金伯利的礦床,是由于火山噴發才來到地表的,它們大約是在1.2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來到地表的。那時正是中生代白堊紀,所以,這里的鉆石應該見過恐龍。
我被這古老的時間擊趴,拜倒在這碩大礦坑面前。
教授說,鉆石和老老實實的煤礦不同,脾氣古怪。不是大面積地散狀存在,而是以垂直的管狀形態蘊藏于地下。所以,這里的鉆石礦最初的開采方式,都是采用由上至下的露天挖掘法。
我四處張望,只見三三兩兩的游客,既想看又不敢看地在礦坑周圍徘徊,卻不見一個腳蹬膠靴、頭戴安全帽的礦工。
教授說,金伯利礦的歷史要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說起。一八六六年,南非一位少年在玩耍時,無意中撿到一塊重達21.25克拉的金剛石。對了,你可知道1克拉是多少重量?
這我是做了功課的,答,1克拉等于0.2克。
教授說,那粒金剛石被英國殖民總督送到巴黎的萬國博覽會,取名為“尤瑞卡”。這是一句希臘語,意思是“我找到了”。要知道,每一顆鉆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鉆石是愛講故事的寶石。所有的大鉆石都有履歷表,時間地點非常清晰,它們是鉆石當中的皇親國戚。之后的某一天,礦工們在鉆石開采場干了整整一天卻一無所獲,筋疲力盡地回到工棚,發現廚師喝得大醉,忘了給他們做飯。惱怒的礦工們,丟給廚師一把鎬,罰他去挖鉆石,對他發狠說,如果你找不到鉆石,就別回來啦!
礦工們以為廚師一定會在深夜精疲力竭灰溜溜地返回。不料幾小時后,失職的廚師竟然捧著幾顆鉆石回來了,人們趕緊問他是在哪兒找到的鉆石?廚師如實稟告。聽到消息的人們炸了鍋,狂熱地撲向那個小山丘,用手中的鎬和鐵鏟拼命向深處挖掘。很快,那個小山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坑。這個坑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喏,現在咱們看到的這個地方,就是當年廚師挖出鉆石的小山丘。
教授捋捋被風吹亂的紅發,手指著深不見底的金伯利大坑。
教授接著說,那時的金伯利還不叫金伯利,它有一個非常拗口的名字,叫弗瑞特艾格特。一八七三年一月,英國執政官來此視察。第二天,恰好開普殖民地的金伯利勛爵也來到這里。金伯利勛爵向英國執政官抱怨說這個地名太難寫了,改個名字吧。執政官就地取材,說那就以您的名字命名吧。從此,此地就叫金伯利了。歐洲投機商和投資者紛紛涌向金伯利,掀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鉆石勘探開采熱潮,此地當時成為南部非洲的第二大鎮。
教授再次用手指向大坑說,許多年來,從這個巨坑里,一共挖出2250萬噸礦石,從中篩選出1450萬克拉、相當于2722公斤的鉆石。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鉆石叫什么名字嗎?教授時不時地提問。
我說,叫庫利南。
教授說,對。每一顆著名的鉆石,都像皇室的名馬,有它的譜系,要從何人何地何時發現它講起。一九〇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庫利南”被發現,由于它品質極高,個頭又太大,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后來由地方當局用15萬英鎊收購,被當作禮物,于一九〇七年送給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作為生日禮物。英國王室得到這顆大鉆石,欣喜異常,把它送到琢磨鉆石最權威的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付了8萬英鎊加工費委托加工。“庫利南”的個頭實在太大了,工匠認為需要劈切分割。到底怎么切割好呢?荷蘭工匠不敢輕易下手,反復琢磨。到了一九〇八年二月十日,方案終于成熟,開始動手了。鋼鍥敲擊之后,“庫利南”按照預定計劃裂為兩半。大家松了一口氣,一回頭,操刀的工匠卻找不到了。原來因為緊張過度,此人昏倒在地上了。
“庫利南”被劈開后,三個熟練工匠又進行了八個月的琢磨,把“庫利南”磨成了九粒大鉆石。最大的一粒名叫“非洲之星1”,鑲在英國國王的權杖上。次大的一粒叫作“非洲之星2”,現鑲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帝國王冠”上。它倆至今穩坐世界上最大鉆石的冠亞軍。
我略帶敷衍地聽著,心想在中國文化里,并不特別推崇鉆石。它晶瑩剔透和格外堅硬的特性,與中國人溫潤柔和折中圓融的美學追求,相符之處較少。
教授說,在南非之前,印度曾經是最大的鉆石生產國。你可知在印度文化中,誰是鉆石的守護神嗎?
這個……不知道。我本來想猜大象,后來生生吞了回去。思謀以大象的塊頭,對微如塵埃的鉆石,估計看不上眼,守也守不住。
教授說,公元前三五〇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印度,在一個深坑中發現有鉆石,但鉆石周圍毒蛇環繞,毒涎噴射,可在數十米之遠就讓人斃命。亞歷山大何等精明,心生一計,選明媚晴天,命眾軍士一齊手執鏡子,照射毒蛇。反光將熱能聚焦于蛇身,毒蛇先是掙扎,之后就被燒死了。可毒蛇雖死,鉆石并不能自動爬出深坑。亞歷山大又命士兵將羊肉剁得細碎黏膩,扔進坑內。這樣鉆石就沾在羊肉上面。羊肉的味道引來了禿鷹,禿鷹連羊肉帶鉆石一齊吞入腹內。最后的步驟是士兵們跟蹤追殺禿鷹,捕獲后破開鷹腹,這樣就得到了鉆石。所以在印度文化中,毒蛇是金剛石的守護神。
哦,原來是這樣。想不到來自印度的鉆石,竟有如此恐怖而曲折的身世。我說,教授,您對鉆石這樣有研究,自己一定也擁有很多名貴鉆石吧?
教授大笑起來,紅發搖動。他說,人們常常這樣問我,我回答,你以為治療癌癥的醫生,就把所有的癌癥都患過一遍嗎?正因為我研究鉆石,在我眼里,鉆石不過是金剛石。
我知道金剛石是鉆石的母體,問,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教授說,我尊敬金剛石。它具有超硬、耐磨、熱敏、傳熱導、半導體及透遠等優異的物理性能,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有很多重要的工業用途,如精細研磨材料、高硬切割工具、各類鉆頭等等。
我說,金剛石變成鉆石之后,這些優秀品質難道都消失了嗎?
教授搖頭說,金剛石經過琢磨切割變成鉆石之后,就成了裝飾品。它不再是卓越的實用工具,而成為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征。有人說鉆石象征著勇敢堅定和專一,但這是屬于人類的美德,和一塊幾十億年前形成的石頭,有什么相關呢?所以,我并不積攢鉆石。
我說,那您積攢金剛石?
教授說,鉆石是金剛石的精加工產品。就如同埃及的長絨棉和巴黎服裝展覽上的時裝。我既不搜集長絨棉,也不積攢時裝。
我們已經繞著大坑走了很遠,有人招呼我們進到金伯利的礦洞里參觀。坐著纜車進入礦洞,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問教授,在中國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是來這個洞子之前,千萬不要剪指甲。最少要把自己的指甲養半個月以上……
教授很迷惑,打量自己的雙手,嘟囔著,指甲……為什么?
我說,據說留著長長的指甲,在參觀的時候,讓指甲在金伯利礦洞的石頭上順勢劃過,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從指甲縫里帶出一小顆鉆石。不知可否有人成功過?
教授笑得前仰后合,紅發幾乎遮住眼睛。哦哦……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兒。他說。金伯利巖母礦很硬很脆,母巖開采下來之后,要用專門的裝置將它破碎解體,這樣鑲嵌在金伯利母巖當中的金剛石塊粒就會脫穎而出。指甲,完全派不上任何用場。
我無意中當了一回流言終結者。這就是——在金伯利礦洞中,再長的指甲也摳不出金剛石。
我們又參觀了鉆石展覽館,到處都是熠熠生輝的鉆石。我匆匆走過,教授吃驚地說,能在巨大的鉆石面前保持漠然的女人,很少。
我說,歸根到底,它是一種石頭,就算再稀有,也不必五體投地。
教授俏皮地眨眨眼睛,說,鉆石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稀有哦。不過是人為地控制著它的產量。
我說,您的意思是每年只是有計劃地投放一定量的鉆石,維持高價,以保證商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從鉆石身上榨取利益?
教授不置可否,岔開話題說,你知道波皮蓋隕石坑嗎?
我說,它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教授說,那個坑是遠古時期,由一個大型隕石或者說干脆就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成。撞擊坑直徑約100公里。它的存在和發現,簡直是全世界鉆石商人揮之不去的噩夢。我想如果有可能,他們恨不得用自己的骨頭把這個坑填平。
我說,鉆石商人為什么對這個隕石坑恨之入骨?
教授說,波皮蓋隕石坑蘊含豐富的鉆石礦資源,簡直就是一個裝滿了鉆石的超級大漏斗。這類鉆石被稱為“沖擊鉆石”,是地外星體高速撞擊地殼的石墨礦床而產生的。這類鉆石比普通鉆石更硬,個體更大,品質更高。想想看吧,據說它的儲量達數萬億克拉,就是說高達幾十萬噸,是現在世界鉆石總儲量的十倍。就算從此以后,全世界所有女子,每人都結三次婚,每次新娘子都佩戴全套鉆石戒指和項鏈,這個無與倫比的鉆石坑,也可以足足供應全世界三千年的需求。那里戒備森嚴,連直升機都被禁止從它的上方飛過。
我先是設想了一下大量鉆石面世后的可怕情形——每一個女子都珠光寶氣星芒四射,好像無數小太陽蒞臨人間,忍不住笑起來。馬上又起疑問,如果說鉆石產地嚴防死守,禁止無干人等進入尚可理解,怎么天上的飛機也不得經過呢?
教授說,他們要防止飛機經過時產生的上升氣流,裹挾起鉆石,然后把鉆石吸走。以前的蘇聯人就是現在的俄羅斯人,是很精明的。他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發現了這個盛滿鉆石的大坑,保守秘密幾十年。長時間的秘而不宣自有道理,俄羅斯人深知海量鉆石一旦涌入市場,會給它的價格帶來災難性的影響。他們希望維持鉆石產量的恒定,自己才能源遠流長地享受鉆石的高價格,天長日久受益于這個大坑。
我就更不買鉆石了。教授很嚴肅地說。
二〇〇五年九月,金伯利最后三個地下礦井停產,結束了這個小鎮一百三十四年的鉆石開采史,登上了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
人的壽命苦短,大多不過百年,也許這就是我們對恒久時間充滿尊崇,對凝蘊了漫長光陰的事物心懷敬意。鉆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俘獲了我們,討巧地成了時間的代言人。據說一粒鉆石一旦形成,就永遠不會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鉆石占有者,都不過是它的匆匆過客。
在短命而絢麗的非洲落日映照下,金伯利大坑如同蒼茫獨眼,凝視冷暖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