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監測,我省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川西北高寒地區,面積達82.19萬公頃,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的88.97%。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2007年以來,我省相繼在甘孜、阿壩部分縣開展了防沙治沙試點以及沙化科學考察等,累計治理沙化土地26.4萬畝,治理區林灌草植被得到逐步恢復。實踐證明,川西北地區的土地沙化尚屬于初始階段,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最關鍵、最有利時期。這次到內蒙古自治區考察學習,看到沙漠變綠洲,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川蒙兩地在降水、積溫等防沙治沙關鍵因子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川西北的優勢是降水量多,劣勢是年有效積溫小。相對來說,解決積溫不足問題尚無可行辦法,為發展以林草為原料的沙產業帶來巨大障礙。因此,學習借鑒內蒙古自治區以及鄂爾多斯市的做法,扎實推進川西北防沙治沙,還必須緊密結合四川實際,重點在思路創新、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上下功夫。
深化沙化危害認識,落實防沙治沙責任。川西北土地沙化,不僅是生態問題,更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事關我省藏區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四川要美,川西北必須美;四川要富,川西北必須富。土地沙化不僅影響著我省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戰略目標的實現,而且影響著長江、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省級有關部門特別是沙區各級黨委政府要學習內蒙古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把防沙治沙作為最要緊的生態建設來抓的經驗,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增添動力、增強信心、落實責任,切實抓好防沙治沙工作。
加快治沙工作推進,加大治沙政策支持。2013年,包括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在內的《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已獲批復,并已啟動實施防沙治沙項目。當前的重點是要抓好項目實施。一是積極爭取所規劃項目逐年落實和實施推進,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并認真總結研究推進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二是及早研究《規劃》防沙治沙項目的中期評估,在全面掌握實情的基礎上,提出提高投資標準、優化建設規模的具體建議。三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出臺川西北沙化區域禁牧、休牧、輪牧、退牧政策,建立沙區特別是治理區林灌草植被和濕地保護激勵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土地沙化、沙化程度加重以及治理區沙化逆轉。
強化沙化科技支撐,推進科學防沙治沙。沙化土地治理是世界上難度最大的生態治理工程之一,必須有先進科學技術作為強力支撐。從全球來看,高寒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的關鍵技術、成熟模式和適宜生物質材料等方面都還缺乏過硬成果,川西北治沙仍以傳統治沙技術手段為主。學習借鑒內蒙古自治區的科學防沙治沙經驗,一是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研究,設立川西北防沙治沙重大科技專項,開展多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系統性聯合攻關,盡快研發形成先進沙化生態治理技術和沙產業開發利用技術,盡快篩選培育出適合川西北高寒沙區的治沙植物(尤其是沙生藥材、沙生食材)。二是積極加強對外交流合作,適時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邀請省外乃至國外的防沙治沙科研教學機構以及治沙企業的專家和能人到四川實地考察指導。三是加強科技成果推廣,在重點治理區建立3-4個防沙治沙科技示范區。
切實轉變治沙思路,努力推進變害為利。在堅持改善生態、改善民生,服從和服務于沙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前提下,積極學習借鑒鄂爾多斯市的治沙經驗,推進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和諧共生、相互促進,積極發展防沙治沙富民產業。一是結合實施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快建立灌草結合的人工食草基地,大力發展和做大做強特色經濟林果產業、中藥藏藥產業。二是結合旅游產業發展,探索建設和發展沙漠公園、沙漠科技館、沙漠體驗營,大力發掘和穩步開展沙漠旅游,一方面拓展旅游項目、發展旅游產業、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建設成為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陣地,促使游客在體驗優美高原生態的同時關注和關心土地荒漠化問題。三是結合沙產業發展,著力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積極引進治沙企業開展營利性治沙。
積極開展教育培訓,穩步推進專業治沙。緊緊圍繞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和解決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勞務施工以及招投標相關問題,積極加強農牧民教育培訓特別是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發展等專業技術培訓。一是通過培訓,就近組建防沙治沙和沙產業發展專業隊伍,條件適合的發展成為專門的勞務公司直至治沙企業,解決川西高原工程建設所需勞動力。二是通過組織參加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建設以及產業發展勞務施工幫助農牧民增收致富。三是通過教育培訓和參與勞務施工等,逐步轉變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農牧業生產對草地的依賴和超載過牧對草地的破壞,間接助推防沙治沙。(責編:賀貴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