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脫郁說:“這里沒有西裝革履,這里十幾億身價的老板走出去也就像個屌絲。”創業者脫郁是成都本土企業成都端點星科技運營的四川首家互聯網信托平臺51平臺的創始人, T恤、牛仔褲、皮鞋,這身打扮似乎有些隨意。“要不是想著今天要見你,我可能還會穿得更休閑。”脫郁笑著說。
天府軟件園里的對話
位于天府軟件園A區的51信托平臺只是這棟樓里的一家創業公司,在這層樓里,分布著好幾家創業公司,他們都屬于成都尼比魯有限公司——一家創業型公司。這家公司給小型的創業公司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并在初期注冊投資時給予一定的投資贊助。
在舒適的開放式會客廳,記者和脫郁就創業開始了以下的對話。
記者:在四川信托這樣的大公司待著挺好的,為什么會有想出來自己做的沖動呢?
脫郁:2011年我從重慶信托來到了四川信托,開始做業務。之后遇到了一個客戶,她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當時她湊集了300萬資金來買一個兩年期的信托產品,但在這期間她父親得了癌癥,急需用錢,可是信托不能中途轉讓,雙方都沒有辦法。這件事對我影響很深,我覺得我應該為這部分客戶做點什么。
記者:出來創業,創業本金是怎么籌集到的呢?
脫郁:創始人有3個,我們3個人將自己的所有積蓄拿出來,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些,完成了第一筆創始資金450萬元。隨后母公司又出資50萬元完成了我們的初期創業注冊。
記者:創業除了資金,還需要人才,人才相對于資金來講重要性如何呢?
脫郁:人才太重要了。因為我是純金融背景的,所以急需和有技術的人合作。他們懂線上的技術開發維護和推廣,這些對于我們初創的公司都是特別特別重要的。但是由于是初創,所以會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在溝通和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在公司成立不久,一個技術人員就因為和我理解上有偏差而留了一紙辭職信走了。他的出走,直接導致我們的上線計劃往后拖了整整一個月。我們現在的團隊,18個人,有一半的人都是做技術的。
記者:創業面臨的困局有哪些?
脫郁:基礎技術開發的難題。推廣運營人員的缺乏。其實技術還好解決,吸納人員確實太難了,推廣運營人員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那邊有阿里巴巴、京東等專門做線上的大公司,他們培養的人員絕大部分都留在了那里,成都做過這方面的人太少了,渠道也少,更不用說對項目的預期判斷和風控。所以如果有機會,我們也會將公司搬到北上廣深去。
記者:你們的遠期目標是什么?
脫郁:在5年內,做成全國首家信托產品交易所。讓普通老百姓能夠像在下班路過紅旗超市一樣方便地了解和購買我們的信托產品。
資金、政策、人才,一個都不能少
脫郁只是大眾創業中的一分子,2014年12月開始的創業之路,到現在僅僅半年多的時間,但是憑借他們的堅持,現在平臺上的客戶量已經達到1億。從他的創業痕跡中可以窺見絕大多數80后甚至90后的創業路徑。
資金從哪兒來?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80、90后當道的眼下,創業變得越來越低齡化,但低齡化并非是盲目的、沖動的。據了解,許多年輕的創業者在創業之前都會對項目進行一定的社會調研和前期的準備工作。而他們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自籌資金。80后的資金多數是憑借自己幾年來上班積攢的,而90后多是家里能夠拿出一部分資金給他們創業。因此,自籌成為了創業者創業初期的主要資金來源。
政府有哪些支持?創業不單單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事情,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大環境已經為創業者們提供了相對成熟的創業環境和配套。除此之外,市場空間、政策紅利、“互聯網+”延伸出來的創業機會,創業似乎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政府在引領大眾創業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就像脫郁介紹的,他們現在的辦公場所是尼比魯公司免費給他們用的,而這一層的辦公樓正是高新區政府免費給尼比魯公司進行創業發展的。同時,政府還減免了不少初創公司的稅收,定期為這些公司提供人員的培訓和技術的培訓。
創業者的年齡有哪些變化?據《廣州日報》報道,在北京中關村出現了所謂“21歲”創業熱潮,創業者年齡大都在21歲左右,以大學三年級學生為主。數據顯示,2013年中關村新創辦企業超過6000家,2014年上半年新創辦企業超過9000家,實現歷史性飛躍。從騰訊開放大數據中發現,三年多來,騰訊開放平臺上的創業者人數增長36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創業浪潮中。這也在脫郁的團隊里得到了證實,現在他的團隊幾乎一半的人是90后,而81年的他已經算是創業中的老人了。
創業,比想象艱難
馬云在淘寶十周年慶典的演講中講到:我們大家都認為電腦夠快,互聯網還要快,我們很多人還沒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了;我們在沒搞清楚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又來了。變化的時代,是年輕人的時代。
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是創業的契機,契機帶來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對于真正投入到創業中的人來講,創業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美好。資金限制、人員限制、缺少好的領路人、關注度低等問題制約著剛剛起步的創業者們。但是更迫切的是需要有一雙獨具慧眼的眼睛。
脫郁想創立51信托平臺,就是因為放眼了整個市場大環境,發現還沒幾家公司在做這個事情,于是他覺得要做就要做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同時借力“互聯網+”的影響力,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創業項目。
當然,多數情況下,從傳統行業跳出來創業的人都會面臨這樣的挑戰,自己會變成整個公司的核心管理者,這就必須強迫自己具備更復雜多樣的應變技巧和統領能力。脫郁以前只是一個單純的做業務的人,但是自從開始創業后,他必須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小到回復客戶的一條短信,大到理順公司的財務報表,再到為公司的發展做宣傳推廣。“很累,每天睜開眼睛就需要做很多事情。”脫郁的情況和絕大多數創業者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他們都需要全方位鍛煉。前不久,脫郁到了北京中關村,在那里,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業精神。那里的年輕人口中談論的全是創業,一天里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創業上。
而另一家在天府軟件園創業的成都余香信息科技公司,一位負責人為了公司能夠順利上“新三板”,而將家搬到公司里,幾個月的時間不出公司,吃喝拉撒睡全在公司,整個人已經陷入了幾近瘋狂的地步。
創業大潮的翻滾,那么美又那么殘酷,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想吃螃蟹的人。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夢,也是最難的夢”,創業者們,這場創業的戰斗才剛剛開始。(責編:李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