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婕
8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天府軟件園A區9棟三層的十分創業咖啡館。放眼望去,無論是書架上的雜志,還是黑板上的涂鴉,抑或是墻上的海報,每個角落都能找到“創業”“夢想”或與之相關的符號。散座其間的年輕人正對著電腦,談著商業模式,說著創業項目。
隨著國家大力鼓勵創新創業,成都也加速開啟“雙創”引擎,創業者幾乎涵蓋社會各個階層。那么他們創業的過程是怎樣的?創業者的期待又是什么?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
從華爾街到成都
徐宸和袁帥是成都外國語學校的同學,幾年前,他們憑著出色的成績分別拿到密歇根大學商學院和耶魯大學的offer,從成都飛往美國。
畢業后,徐宸在華爾街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后加入黑石集團私募基金從事醫療投資。袁帥就職于全球頂尖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的亞洲私募基金。雖然他們工作地點不同,但他們涉及最多的還是康復醫療項目。
“也許這就是緣分。”回憶最初的創業契機,袁帥說當時徐宸到香港出差,那段時間他們都有創業的想法,就約好在香港一起討論。“徐宸提到非常看好康復行業,我關注康復醫院投資也很長一段時間了。”于是他們從晚上11點一直聊到凌晨4點,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做康復項目。
“在國外,一般殘疾人、慢性病及老年病等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出院后幾乎都會接受系統的康復治療。”袁帥介紹。
那么國內康復醫學發展情況如何?從2014年4月籌備至今,他們對全國康復行業進行了深度調研。北上廣發展相對較好,而四川擁有約20萬—40萬人次的潛在康復醫療需求,但目前的康復市場供給只能滿足約3萬余人的康復治療需求,“那么在成都建立一家國際康復醫院,非常有發展前景。”徐宸認為。
如今,袁帥和徐宸均已經辭去年薪百萬的工作,帶著20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作為首期康復項目啟動資金回蓉。
眼下,管理團隊建設和選址已經啟動。一年來,徐宸與多家美國的頂級康復醫院和機構進行了對接,“他們之中的多位知名專家將通過遠程、定期來蓉等方式,成為我們在治療技術、康復培訓等方面的智囊。”
而醫院的位置,他們想選在成都主城區內,與公立醫院形成互補。徐宸說最讓人感動的是,在選址過程中,每個區都很支持。“特別是在錦江區,雖然沒找到合適的地方,但是區領導依然很關心我們,說只要這個項目能夠在成都落地就很好。”袁帥透露,選址已經進行到最后階段,預期在2016年建成第一家國際康復醫院,提供約200個床位。
對于康復項目,徐宸和袁帥信心滿滿:“我們有資本市場背景,擅長資本運作,現在從資本市場回到實業,首先要摸索出一套康復管理與服務的模式,再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行復制并快速發展。”所以他們的長遠目標是以成都為起點,康復醫療業務為核心,探索并建立“醫養結合、分級診療、公私合作”的醫療養老“成都模式”。
為了這個目標,采訪結束的第二天,他們即乘最早班機趕往上海,尋找最好的醫療管理人員、學習先進的國際醫院服務標準。
從夢想到現實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一直是我們三個人的夢想。”在成都高新區天府三街獵人精釀啤酒館里,正在制作糖醋小龍蝦的施京忙里偷閑地對記者說。這是一個看上去很有禮貌的小伙子,T恤、短褲、說話時笑意盈盈。店鋪是典型的北美工業風格,木質的桌椅,粗獷的音樂,一面墻前擺滿了各式精釀啤酒。
1988年出生的鄭陽、施京、梁生三人是發小,從攀枝花來到成都讀書、工作,在各自的行業拼搏著,但是他們心里總覺得缺點什么。
2014年底的一次聚會上,施京提議一起開個啤酒清吧,想到年少時的夢想和約定,鄭陽、梁生當場答應。創業需要的是行動力,他們白天上班,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進行市場調查。經過多方討論,最終決定在天府三街989號開店,因為附近年輕人和白領非常多,下班后可以來店里點一杯啤酒,聊天放松。
于是三人各出資10多萬元,從今年春節開始店面裝修、辦理執照以及尋找進口啤酒貨源。“我們花了三天時間在北京、上海找酒源,試酒,最后確定70多種進口啤酒。”隨后,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證也辦下來了,這一切都很順利,4月6日啤酒館試營業,他們的夢想終于變成現實。
每天下班后,他們到店里準備,晚上7點半營業,凌晨兩點前打烊,第二天又按時上班,基本沒有休息時間。“雖然事前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真的很累。”梁生說,既然開了店,就要一直做下去。
不過,最近有一件事讓三人煩心不已。“我們沒有創業經驗,在開店之前詢問了一些朋友,說辦理營業執照時寫預包裝食品會方便許多。”現在經營了3個多月,生意越來越好,他們想報稅,使啤酒館經營更加規范,但好事“多磨”。
報稅由梁生負責,他了解了相關程序后,帶著營業執照去高新區管委會辦理稅務登記證。由于“預包裝食品”既屬國稅又屬地稅范疇,那么3%的增值稅和8%的營業稅都需辦理。可是,當梁生來到高新國稅,稅務專員告訴他店的經營性質和營業范圍不符,建議按照實際經營性質去地稅辦理,給他開了一張國稅注銷通知單,憑單去地稅即可。
然而梁生趕到高新地稅,出示單據后,又被告知他們啤酒館的營業范圍仍屬于國稅管理,這邊不予處理。為了報稅前后跑了三天的梁生很郁悶,“我們的稅務登記證在國稅已經注銷,報稅必須從頭再走流程,如果走完之后又遇到同樣的情況該怎么辦?”
如今,稅務發票的問題懸而未決,他們也想緩一緩,重點還是打造自己的夢想啤酒館,多舉辦一些文化沙龍,搜尋一些好酒,結識更多的朋友,“做一個多元化的酒館”。
他們對創業者說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創業首先要下最大的決心,不怕吃苦,要去拼要去干,還要虛心向別人學習。第二,要靠團隊。第三,要有良好的心態,經得起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考驗。另外,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最好先到企業里鍛煉鍛煉,有一定的基礎再創業,效果更好。”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我們看到了別人的成功、別人的失敗,還要能夠找準自己的定位,通過自己理性的判斷,把握一個合理的節奏。我經常跟年輕人說的一句話是:博學,認真,加上持之以恒,你就可以干好任何事情。”
南江縣“五郎”黃羊和“紅旗”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其德:“當前的創業環境非常好,而且當下創業出現了一股熱潮。特別是現在剛出來的大學生,對于創業項目一定要慎重考慮,并不是什么熱門就能賺錢。在選好項目后,要用韌性來挺過最難熬的創業初期。”(責編:李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