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紅等



摘要:于2014年秋季在黃河蘭州市區段設置7個采樣斷面對魚類資源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的魚類有13種,隸屬于4目5科。其中鯉科魚類占優勢,有9種,占總種類數的69.23%。鯉科魚類中鰷數量最多,占總漁獲物數量的28.41%,鯉魚的體重最大,平均為312 g/尾,占總漁獲物重量的83.78%。黃河蘭州市區段魚類區系具有5種區系復合體特征。本次調查結果表明黃河蘭州市區段魚類種類明顯減少,漁獲物中小型魚類數量占很大優勢。建議加大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適時進行經濟魚類的增殖放流。
關鍵詞:黃河蘭州市區段;魚類資源;調查
魚類是水生態系統重要的生物組成部分,位于食物鏈的頂端,對所處的環境變化比較敏感,其捕食作用通過下行效應對整個水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對浮游生物、底棲生物以及小型魚類等,通常被用來作為評價人類活動對水生態系統健康影響的重要指示因子[1]。此外,魚類種群結構組成的變化是對人為影響及其生境變化的直接響應,其相關演變過程不但可能導致漁業功能的退化,而且也可能使河流生態系統失去重要的自我調控功能,最終導致生態平衡失調[2]。黃河漁業資源全面調查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蘭州段區域性調查始于上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污水和工廠廢水的大量排入,黃河蘭州段水質受到嚴重污染,魚類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此外黃河河道無節制的采砂以及在魚類繁殖季節偷捕等人為因素的影響,黃河魚類資源量已呈下降趨勢。此次黃河蘭州市區段魚類資源現狀調查,旨在調查清楚該河段區域內漁業資源現狀,為下一步黃河蘭州段漁業資源恢復和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理論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區域概況
蘭州地處黃河上游的隴中高原區,位于北緯35°51′至38°,東經102°30′至104°30′之間,城區海拔1 520 m,黃河自西向東縱貫整個城區。蘭州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干旱氣候,溫差大,降水少,冬季冷而長,夏季熱而短,秋季低溫,霜凍較早。年降水量360 mm,年平均氣溫10 ℃,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 446 h,無霜期180 d以上[3]。蘭州市區段黃河河道全長78 km,流經西固區、安寧區、七里河區、城關區和什川鎮,沿途接納了湟水河、莊浪河、宛川河等支流[4]。
1.2采樣時間和采樣地點
于2014年11月,根據黃河蘭州市區段的地勢地貌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在研究區域(劉家峽水庫至什川鎮)共選擇7個具有代表性的采樣斷面(H1~H7)(見圖1)。
1.3樣品采集方法和種類鑒定
根據黃河蘭州段河岸的具體情況,魚類資源調查采用現場捕撈為主,輔以市場調查、走訪當地漁民和漁業主管部門等形式,了解魚類資源現狀及相關的歷史資料。現場捕撈采用的漁具有流刺網(網目為2 cm、4 cm、6 cm)、定置刺網、地籠、拉網、電魚機、鉤釣等,網具使用時間控制在7~8 h,電魚時間3~4 h。所有漁獲物現場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帶回實驗室進行鑒定[5],依據相關文獻[6-8]進行種類鑒別,統計數量,記錄體長體重等參數。
2結果與分析
2.1魚類種類組成
本次魚類調查顯示,黃河蘭州市區段有魚類4目5科13種,其中,鯉科魚類最多,有9種,占總的漁獲物種類的69.23%;鮭科1種,占種類數的7.69%;鰍科1種,占種類數的7.69%;鲇科1種,占種類數的7.69%;塘鱧科1種,占種類數的7.69%。
2.2漁獲物組成分析
本次調查共獲得各種魚類共88尾,總重量為3.58 kg,漁獲物有鰷、鯉魚、麥穗魚、黃河鮈、鯽魚、鲇魚、黃黝魚、棒花魚、鰱魚、池沼公魚、甘肅高原鰍、拉氏鱥、高體鰟鮍。
從數量上看,鰷數量最多,有25尾,體長平均為6.46 cm。數量占總種類數量的28.41%,其次是麥穗魚和鯉魚,分別占總種類數的12.50%和11.36%。在重量上,通過實地捕撈及走訪調查,鯉魚的體重最大,平均體重為312 g/尾,總體重占總漁獲物重量的83.78%。重量最小的是高原鳑鲏,占總漁獲物重量的0.06%(見表1、2)。
2.3魚類區系組成
根據尼可爾斯基(1960)區系復合體的概念,本次調查區域魚類的區系可分為5種區系復合體,池沼公魚、拉氏鱥屬于北方山麓復合體,鰱、棒花魚等屬于中國平原復合體,麥穗魚、黃河鮈等屬于第三紀早期復合體,甘肅高原鰍屬于中亞高山復合體,黃黝魚屬于印度平原復合體(見表3)。
3討論
此次調查發現,近年來由于黃河蘭州段人口的增加、石化工業的發展以及人類的濫捕、濫放等因素的影響,嚴重破壞了該河段水域生態平衡,使得魚類原有的生境發生改變,從而導致了此河段水生生物種群結構和區系組成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河流生態系統中,魚類的種類組成及群落分布主要依賴于河流環境中的生境多樣性和穩定性。調查顯示,黃河蘭州市區段由于工業污水排放嚴重,河道及河床開發和擾動頻繁,生物賴以棲息的生境穩定性遭到破壞,使得魚類的種類組成趨于單一,主要表現在以鯉科魚類為主。此外調查的魚類獲物數量占優勢的主要是一些小型魚類,如鰷、麥穗魚等。這一調查結果與袁永鋒[9]等調查的黃河干流中上游魚類資源現狀和沈紅保等[10]調查的黃河上游魚類資源調查結果較一致。已有研究表明,河道的開發和河床的擾動改變了水流、泥沙以及一些營養物質等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從而影響了某些特殊物種(主要是一些土著種)的時空分布格局。此外,人為引種和不合理放流(放生)對原有土著魚類產生一定的威脅,不但限制了土著魚類的生長空間,還破壞了原有水域生態系統結構。最重要的是區域水環境污染加劇,部分河段常年或者部分季節水質處于嚴重污染狀態,影響了魚類的生存與繁衍,從而導致了魚類資源的減少以至于個別物種出現滅絕。
綜上所述,影響黃河蘭州市區段魚類資源結構變化的因素不是單一的,是多種環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及時采取減少水質污染、禁止河道采挖、進行適度增殖放流等措施,對保護魚類生物多樣性及流域生態平衡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武瑋,徐宗學,殷旭旺,等.渭河流域魚類群落結構特征及其受環境因子的影響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14,34(5):1298-1308
[2] 侯文華,胡夢紅,劉其根.千島湖刺網漁獲物中魚類群落結構及多樣性特征分析[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4,23(6):826-833
[3] 李毅華,張國珍,楊改強,等.黃河蘭州段市區段水資源價值的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3):41-45
[4] 朱延盛.黃河蘭州段水環境質量的模糊評判[J].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1994,7(2):13-16
[5] 孟偉,張遠,渠曉東,等.河流生態調查技術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92
[6] 張春霖.中國魚類志[M].北京:科技出版社,1960
[7] 陜西省水產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生物系.陜西省魚類志[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8] 蔡文仙.黃河流域魚類圖志[M].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9] 袁永鋒,李引娣,張林林,等.黃河干流中上游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09,2(6):15-19
[10] 沈紅保,李科社,張敏.黃河上游魚類資源現狀調查與分析[J].河北漁業,2007(6):37-41
(收稿日期: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