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花
近幾年來,隨著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大,養殖產量的不斷提高,各種病害日漸增多,甚至有的池塘由于病害原因造成絕收。如果防治不正確,就會給養殖單位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通常魚發病后,漁民采取潑灑氯制品、硫酸銅和殺菌劑,不但存在潛在危險,還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和污染水域環境,甚至殺害水中有益微生物,造成微生態失調。為此平頂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決定在養殖配合餌料中加入微生態制劑進行對照試驗,取得一定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試驗池塘和對照池塘情況確定在葉縣漁場實施。該場是平頂山市國營事業良種場,葉縣漁場池塘養殖集中,池塘條件相近。我們選擇4口池塘,1、2號池塘面積共0.47 hm2作為試驗魚池, 3、4號池對照池養殖面積0.2 hm2。主要培育具有代表性的鯉魚種。
1.1.2魚種放養試驗1、2號池投放0.8~1 cm的小規格鯉魚苗21萬尾。對照3、4號池投放同規格鯉魚苗9萬尾。夏花魚種下塘前,進行體外消毒。選用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魚體,殺滅病菌、寄生蟲等,一定要掌握好藥物的濃度、水溫的高低和魚體耐受程度,確定消毒時間,既要消毒徹底,又要防止對魚種產生副作用。
1.1.3選用微生態制劑采用復合微生態制劑——三色生態菌。
1.2方法
對照組的飼料不加三色生態菌直接投喂,試驗組的飼料加入三色生態菌投喂。具體操作方法:每次投喂時,提前30 min在飼料中拌灑三色生態菌,拌施后投喂,不曝曬飼料。用量為每公斤飼料加2 mL。為了拌施均勻,微生態制劑應先加水稀釋3~5倍后再噴灑。
2結果
2.1產量
試驗1、2號池共產鯉魚種3 686 kg,平均規格25.0 g/尾,平均單產7 998 kg/hm2,對照3、4號池共產鯉魚種1 540 kg,平均規格24.8 g/尾,平均單產7 700 kg/hm2,試驗池比對照池平均單產提高298 kg/hm2。
2.2成活率
試驗1、2號池投放0.8~1 cm的小規格鯉魚苗21萬尾,產出魚種14.742萬尾,成活率70.2%。對照3、4號池投放0.8~1 cm的小規格鯉魚苗9萬尾,產出魚種6.21萬尾,成活率69.0%。試驗池比對照池提高1.2個百分點。
2.3餌料系數
試驗1、2號池共投喂鯉魚種飼料7 000 kg,餌料系數1.9。對照池3、4號池共投喂鯉魚種飼料3 200 kg,餌料系數2.1,餌料系數提高9.4%。
3效益分析
3.1投入
1、2號池投入共計32 200元,主要包括魚種費2 500元、飼料費17 500元、人工工資5 600元、水電費2 800元、生態菌費300元、藥物及其他3 500元。3、4號池投入共計14 300元,主要包括魚種費1 080元、飼料費8 080元、人工工資2 400元、水電費1 240元、藥物及其他1 500元。
3.2效益
鯉魚種單價12元,試驗1、2號池鯉魚種的產值44 232元,投入32 200元,利潤12 032元,平均利潤25 600元/hm2。對照3、4號池鯉魚種的產值18 480元,投入14 300元,利潤4 180元,平均利潤20 900元/hm2。
試驗池比對照池的平均利潤高4 700元/hm2。
4小結與討論
4.1三色生態菌能夠促進魚類生長
在同等的養殖條件下,試驗池比對照池平均單產提高298 kg/hm2,平均規格高0.2 g;本對照試驗充分說明三色生態菌能夠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強對飼料的吸收利用,改善飼料品質,提高飼料營養成分。
4.2改善機體微生態系統,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
試驗1、2號池鯉魚種成活率70.2%,對照3、4號池鯉魚種成活率69.0%,試驗池比對照池提高1.2個百分點;試驗證明三色生態菌能夠調節機體微生態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形成高效價的特異性抗體,增加魚類免疫力,減少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4.3餌料系數
試驗池鯉魚種的餌料系數1.9比對照池的餌料系數2.1低0.2。
4.4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試驗池比對照池的平均利潤高4 700元/hm2。經濟效益提高22.5%。
4.5提高魚的品質
養殖過程中使用化學藥品,不但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和污染水域環境,而且還會殺害水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微生態失調。在病害防治中,如果進行微生態調控,盡量不用化學藥品,這樣既可防治疾病,又能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生產健康的綠色食品。
4.6三色生態菌拌飼投喂魚類對水質的作用
我們通過對養殖水體的溶解氧、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的監測,對照分析,飼料種加入三色生態菌和不加入三色生態菌沒有明顯的變化。
(收稿日期: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