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文
作為保費規模近7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年以1000億元增速擴張的大陸車險市場,熱議已久的商業車險費率改革備受關注。近日,全大陸機動車輛保險人聯席會議第26次全體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行業車險費改方案確定。一位參會人士評價:「此次商業車險費改的目的,是讓車險損失與價格更加匹配,讓低風險車主擁有更多費率優惠,拓寬車險保障範圍,把車險的產品定價權交給保險公司,把產品的選擇權交給車主。」
車險費改方案會首先在黑龍江、山東、廣西、重慶、陝西等地啟動改革試點後,再根據試點的情況推向全大陸。
對比2012年實行的舊車險條款,新條款的最引人關注的變化在哪裡?究竟能夠給車主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保費將按車型定價
此次車險改革,中保協首次將「零整比」,也就是零部件價格之和與整車銷售價格的比值這一概念引用到具體條款中。今後,零整比越高的機動車,車險費率可能會越高,最終的車險價格也就越高。
此前,機動車保費一般需要直接參照新車購入價格,同樣是100萬元的車型理賠金額幾乎相同;然而由於各品牌零部件售價及維修價格相差巨大,一旦車輛出現全損,險企只能按照車輛折舊後的實際價格理賠,由此形成「高保低賠」和「無責不賠」的行業現狀,受損的最終只是消費者。而據新條款顯示,將明確車損險的保險金額按投保時被保險機動車的實際價值確定。在發生全部損失時,按照保險金額為基準計算賠付;發生部分損失,按實際修復費用在保險金額內計算賠償。也就是說,車險費率化改革後,一款車的「基礎保費」將不由購車價格直接決定,更多取決於這款車的零部件更換價格的標準,也就是所謂的「零整比」。
「車型定價」這種模式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能夠客觀和直觀地反映不同車型的實際風險暴露以及維修成本水準,使得風險保費與實際風險暴露實現匹配,從而解決了車型之間風險暴露和維修成本的水準差異。
合乎用戶的心理預期
事實上,這次車險改革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行業示範性條款》的制定,要求保險責任進一步合乎用戶的心理預期。簡單地說,就是大多數車主預期可以獲得理賠的,保險產品就應納入保險責任的範圍。
比如,新聞中時常會出現車主不慎撞到自己的家庭成員的情況,那麼現在情況下申請索賠,保險公司是可以「家庭成員是第三者責任險的除外責任」為理由拒絕理賠的。但車主卻認為,既然是無意,且車主及家庭成員都承擔了痛苦,那麼保險公司就應該理賠,於是開始產生糾紛。
這次費改,對於現行商業車險條款責任免除中爭議較大的「車上人員在被保險機動車車下時遭受的人身傷亡」、「駕駛證失效或審驗未合格」等15項內容,新條款進行了刪減,將三者險中「被保險人、駕駛人的家庭成員人身傷亡」列入承保範圍,進一步擴大了保險保障範圍,彰顯了人性化的特點。
還有,一些奢侈品牌的跑車,真正上路的時間很少;北京尾號限行,有的家庭為方便用車,買了兩輛輪換開等情況,目前實行的普通保障範圍及費率並不合適。現在的條款是按年來收費的,也就是說,決定買,那就要買一年;不投保吧,上路就要擔驚受怕。這次費改之後,保險公司可以自主開發設計出對應的保險產品,車主們的需求會得到最大的滿足,如「基於駕駛行為或者行駛里程設計保險」,實現比如按天收費、按月收費等。
此外,據中保協介紹,為滿足保險消費者對保險單「即時生效」的需求,此次條款修訂刪除了保險單中「次日零時生效」的約定,遵循契約自由原則,允許投保人在「零時起保」或者「即時生效」之間做出選擇,允許有條件的保險公司自行設計投保單。
價比三家 差異大
近年來,因為各家保險公司紛紛借助互聯網等現代手段開始進行行銷,價格也越來越透明,車主開始養成「比價」的習慣。不過給廣大車主一個印象是,無論大保險公司還是小保險公司,車險報價都差不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基準費率是相同的,各家的折扣差別自然也不會太大。
但在新的車險費率體系中,根據公司的經營成本不同,基礎費率就會有差異。保險公司的費率浮動範圍也將進一步放開,車輛資訊、車主資訊,如車輛類型、安全行車紀錄、車主年齡、性別甚至信用資訊等都會被利用到定價模型中。也就是說,不同安全紀錄的車主,會導致車險保費有很大的差異;不同保險公司給同一車主的報價,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相信不少車主又要問了,這個差異到底有多大?
同樣舉例來說,比如同一車輛,A公司的模型定位優質車,享受保費7折優惠;B公司可能就認定是普通標的,只能按照基本費率承保;C公司可能會評估成危險標的,費率還需要上浮10%。假設這輛車三家保險公司的基本保費都是4000元的話,A公司報價2800元,B公司報價4000元,C公司報價4400元,最大的保費差就是1600元。
可見,今後投保車險,比價環節會變得非常重要。一個車主如果不懂怎麼去比價,甚至可能會多付30%至40%的保費,因此足以引起大家對比價的重視。按照歐美經營經驗,同一車輛在不同公司的報價會有幾百美元的差距,所以車險比價在歐美就發展得比較好。
事實上,大陸也開始出現了一些第三方機構研發的車險比價的APP應用,試圖來解決車主費時費力地電話、上網詢價的問題。這些專案從誕生伊始就得到各路PE的關注,且都給出相當不菲的估值報價。事實上,資金看中的還是互聯網金融、保險、汽車產業在大陸市場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