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熹
2500年后再回首,在所有的神化和貶低之外,我們試圖探究孔子真正的智慧,以此來回答一個問題:人們為什么需要孔子?
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人類文化的軸心時期。在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中國出現了孔子,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在猶太人世界出現了耶穌。
孔子出生的那個時代禮崩樂壞,他要建立的底線是“文明”,孔子提倡詩教、文教、雅用詩書禮樂來為文明設置底線。
之后的2000多年,孔子和他的學說,在困頓和落寞之后,又遭受火焚和禁毀。但終于一點點被理解和接受,直至天下尊崇……今天,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儒門孔學再次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諸多領域……
20世紀80年代一個春季,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集聚巴黎,他們在會議宣言中寫道:“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代表著一個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認知。
當然,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需要孔子”已經不是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功利目的,它更意味著一個民族在精神家園的尋覓與回歸。越來越多的社會熱點事件讓人痛心“精神家園淪陷”,渴望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此心安處。如梁漱溟所說,仁的本意就是心安,為什么需要孔子?因為,心安。
在山東,建設中國人精神家園的理想,在古老土地落地生根。百家孔子學堂,從弘揚傳統文化出發,在學校、社區、企業等地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發展相契合的著力點。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新域”。我們跟隨百家孔子學堂成長的腳步,探尋孔子的真智慧,為什么需要孔子?答案日漸清晰。
2014年度中國人文學術十大熱點揭曉,排名第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的關系引起空前關注”。入選理由為“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國的世道人心,乃是重塑精神世界與道德秩序的基礎性資源”。
“君子和而不同”,回望兩千多年前馬車上那個風塵仆仆的背影,伴隨著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星光般璀璨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