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嬋 邵博
一、靈活充分的發布前互動機制
自媒體時代,大眾傳媒越來越獨立化和多元化;博客、論壇等新媒體為社會公眾提供了廣闊的表達空間,其匿名的傳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表達真實想法、暴露真實問題提供了便利。社會輿論反映了公民的意愿和利益訴求,是社會問題的重要體現,因而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一個重要策源地。公眾對義務教育法修訂、大學去行政化、高考改革等話題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對推進相關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動力。因此,制訂教育綜合改革政策,應建立靈活充分的發布前互動機制,政府部門、媒體、公眾利用有效的方法和渠道,進行良好溝通。良好的發布前互動機制應包括三大要素。第一,積極主動的“對話”模式。自媒體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種網絡媒體的出現使教育政策制定者與公眾“無縫對話”模式得以逐漸通過各種方式開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一是通過政府部門網站與公眾進行對話交流,將網上溝通與網下服務緊密結合;二是通過國內有影響的網絡論壇、博客、新聞跟帖等互動載體與公眾對話;三是通過微博、微信和網絡社群等載體,與公眾在線平等交流。第二,真誠有序的互動舉措。一是重視相關輿情分析、網絡調查問卷的發放收集,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了解公眾教育需求,摸清教育領域各種問題的癥結所在;二是針對調研中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公眾教育需求、存在問題,“對癥下藥”制訂教育政策;三是政策文稿征求意見階段謀求參與主體范圍最大化,基于自媒體平臺廣泛征詢意見,給予充分的時間空間共商良策,讓公眾真正參與和見證政策文稿的研制和征求意見過程。第三,科學客觀的造勢鋪墊。充分利用媒體平臺,把握新聞時機,以多樣化的新聞報道先期介紹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關政策制訂的背景、必要性和目標意義等,為政策的制訂和發布打好輿論基礎。只有贏得公眾的理解、爭取公眾的支持,才能讓公眾輿論成為教育發展的精神動力而非阻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整個制訂過程中,政府兩次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并高度重視與傳媒的良好溝通,充分發揮了媒體作為組織者而非僅僅的信息傳播載體的作用,如在人民網開設針對綱要修訂的“談談你的教育期盼”論壇,還通過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傳播媒介對社會不同群體進行意見和建議的收集。公眾借助網絡等媒體表達訴求,對綱要的制訂與修改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份綱要的制訂過程,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輿論的重視,表達了傾聽百姓心聲的意愿,是教育政策發布前良好互動的一次成功范例。
二、權威及時的政策發布機制
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社交新媒介,正對我國社會輿論格局產生新的效應,輿情作用力日趨明顯。教育行政部門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建立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占領輿論陣地,及時、權威發布官方教育信息,牢牢把握網絡輿論引導主動權。2014年6月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門開通的政務微信從6000個迅速發展到逾10萬個,政務微博賬號達24萬個,顯示出對占領自媒體輿情陣地的高度重視和決心。然而,開通了“官微”并不等于提升了電子政務意識和認識,更不意味著建立了科學的發布機制。建立權威、全面的教育政策發布機制是樹立教育政務自媒體平臺公信力的首要前提,主要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暢通的信息資源供應渠道。教育行政部門處于教育政策制定和發布的源頭,擁有其他組織和個人無可比擬的信息資源優勢,因此,加強聯動,建立科學高效的信息資源供應系統,是為建立自媒體政務平臺的信息權威性打造堅實基礎。二是絕對的政策信息發布先機。改以往依靠傳統主流媒體發布、宣傳教育新政的方式為在“官微”首發,引導主流媒體形成關注“官微”、通過及時轉載官微的權威信息獲得新聞先機的習慣。來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政策信源不再僅在主流媒體以“第三人稱”發布,而在自己的平臺上以“第一人稱”發布,“官微”成為教育政策第一發聲的信源。三是零差錯的發布質量保障。細節決定成敗,細微的差錯可能將寶貴的公信力一夕毀于無形。因此,必須以嚴謹的審校把關保證“官微”發布的教育政策文本零差錯,保障“官微”平臺無障礙、最直接、最及時、最真實,為政府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展示平臺,為廣大公眾第一時間讀到完整的教育新政文本提供公信平臺。
三、“頂天立地”的政策解讀機制
“頂天”指的是站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高度,發揮專業優勢,深度領會和解讀教育政策;“立地”指的是尊重自媒體時代輿論發展規律,尊重公眾教育訴求,用“接地氣”的方式方法闡述相關觀點,提供政策咨詢和解決問題的指引途徑,服務公眾需求,引導公眾以理性務實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教育改革新政的發布,營造開放包容的教育政策輿論環境。教育大計人人關心,家長、學生、教師、教育行政管理者、社會公眾都對教育擁有天然的話語權。然而,人人“談”教育并不意味著人人“懂”教育。學者賀春蘭指出,目前整個社會都關注重視教育,但普通民眾的教育科學素養較低。在新媒體平臺,某些網絡意見領袖在談論教育時,連“基礎教育”“義務教育”的概念范圍都混淆不清,這類情況并不鮮見。在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對話”中,讓公眾對教育問題、教育政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消除公眾的誤解與質疑,是營造理解支持的輿論環境的關鍵。因此,應設立長效的專家介入機制。一是在教育政策制定和發布的過程中,對公眾的輿論反應進行預判,提前主動設置相關議題,同時借助新聞媒體、網絡平臺舉辦論壇、在線訪談等“對話”活動,邀請知名教育專家參與,對政策制定的背景、意義和相關影響等進行全面闡釋,對公眾的疑慮和擔憂進行解答,贏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邀請教育研究機構、教育專家在教育政策發布的第一時間發布專業權威的解讀圖文,對教育輿論熱點問題進行輿情分析,梳理研究公眾的有關需求,從專業的視角有針對性地回應公眾的意見和期待,爭取公眾的輿論支持。三是建立教育輿論引導專家庫,鼓勵專家走出象牙塔,提高新聞敏感度,成為具有專業知識的網絡意見領袖,打造富有公眾影響力微博專家“大V”、微信公眾號等,通過專家的科研成果和自身專業知識的支撐,為公眾進行理性的分析解答,有效引導公眾對教育改革政策的理性認知。2014年秋季開學之初,開通上線僅三個月的“廣東教育”微信公眾號及時推出國家助學公益宣傳系列,解讀國家各類助學政策,為廣大貧困考生提供周到服務。此外,微信團隊不定期在后臺回復網友大量的政策咨詢和提問,幫助提供解決問題的指引和途徑,短時間內吸引了過萬粉絲關注,充分發揮“權威發布、溝通橋梁、服務平臺”三大定位作用。自媒體時代,要實現科學的教育政策發布輿論引導,“頂天立地”的政策解讀機制是關鍵一環。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研究機構、教育專家對教育改革發展政策的正確解讀、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專業引導、對教育輿情科學分析的作用,引導人們正確關注教育熱點難點,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四、及時到位的負面輿論疏導及危機應對機制
研究表明,網絡教育輿情對于話題的選擇并沒有總體性的設定,但修辭基調上大多具有同質性——不同程度的批判傾向。教育政策發布為不同的相關利益群體就特定教育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展開互動交流提供了一個時間和事件契點。在特定契點上,公眾情緒更容易集中釋放出來,各種意見和情緒一旦在激烈的論爭中形成強烈的輿情共振,就容易形成負面輿論趨勢,甚至成為新聞危機。建立及時到位的負面輿論疏導及危機應對機制,可以有效化解負面輿論的形成,舒緩負面輿論的沖擊。一是建立由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輿情與對策分析團隊,針對教育政策的發布建立科學的實時調研分析系統,開展網絡調查、問卷調查及數據分析,梳理研究公眾的有關需求,對輿論熱點問題進行輿情分析,形成輿情應對預案。2014年9月,高考改革方案甫一出臺,民間教育研究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迅速展開公眾網絡調查,回收了5871份有效問卷,為政策決策與執行者在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進行梳理分析,更加清楚地看到網絡輿情走向,看清教育問題的熱點、難點和受關注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參考,也為教育研究機構和教育專家介入教育政策發布的輿論引導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參考。二是建立網絡輿論引導聯動機制,針對教育政策的發布,在同級職能部門間確立分工明確、協調高效的危機管理機制,建立全國性的網絡輿論監測、預警、應對機制和監控、預判、聯動機制,防止出現網絡輿論沖擊波,保證各部門在輿論危機中的信息溝通,確保一旦出現輿論危機,能夠迅速有效聯動應對,把負面影響降到最小。三是暢通問題反饋渠道,通過坦誠的互動溝通疏導負面輿論。在教育改革政策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公眾輿論也發揮監督政策執行、反饋實施效果的重要作用。暢通溝通渠道,及時回應網絡質疑,可以從源頭化解部分負面輿論,避免輿論危機。自媒體時代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多元主體的民主參與提供了多樣化的載體便利。通過基于互聯網的微信、微博、論壇等自媒體工具,促進政府、學校和社會的深入合作互動,能使各種不同的教育利益訴求得到充分表達,教育決策、教育政策與教育立法得到宏觀和微觀的論證和意見反饋,以完善教育領域各方面管理體系,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也為教育政策發布后對貫徹實施主體的監管工作提供有力輔助。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