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衛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相互依存,我們要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不斷溝通生活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的聯系,使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教學時要經常審時度勢,巧妙地設計生活問題情境,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切實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如在教學“積的近似值”時,我們模擬到商店買商品的情境,由教師擔當營業員,讓學生輪流當顧客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學生甲:每千克12.32元果凍,買2千克。 營業員:請您付24.6元。學生乙:每千克10.52元的水果糖,買3千克。營業員:請您付31.6元。突然,有學生質疑,“老師,不對,不對,應付31.56元”。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再引出學習內容。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拉近了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二、開展活動,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如,教學長方形面積時,可以這樣設計:假期里我們教室地面要鋪方磚,小組研究要 考慮哪些方面的問題?經過大家討論,達成共識:(1)測量教室的長、寬;(2)計算教室的面積;(3)選擇需用方磚的大小;(4)計算大約需要多少塊方磚。有的學生還可能考慮到方磚的運費和工人鋪地面的勞務費等。再如在教學小數加減計算時,可讓學生拿來購物小票、電費收據、電話費收據等,通過讓學生思 考、交流,弄懂每個小數的意義、來源,進而進行計算。這樣聯系實際訓練,學生摸得著,看得見,理解透徹,記憶深刻,既學會了知識又解決了實際問題。
三、利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人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單靠課堂教學不可能完成這個目標,必須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后,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因此,當學生學習了數學后,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學習了“圓的基礎知識”,可請學生解釋車輪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圓形,而要做成圓形呢?又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問學生為什么電線桿支架、自行車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學習了“長、正方形面積計算”后,讓學生計算如果給教室鋪地磚,需要買多少塊地磚等等。這樣學以致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事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在教學中盡量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用學生熟悉的活動代替了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的事物,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也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正可謂“一舉兩得”。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在學生學完新課后有必要經常出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數學。
總之,體驗學習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學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把學好數學當作是一種迫切的需要。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在體驗中進步,在體驗中快樂。讓數學學習的重點放在解放學生的眼、耳、口、手、腦,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學生的體驗,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的和諧統一。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