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初
中國是一個古老文明的國家,她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根據各種現象形成許多有意義的節日,這些民族傳統節日,既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也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為了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內涵,每逢佳節,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慶典活動或祭祀活動,以傳承文明,弘揚傳統。
端午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近幾年不斷被發現、被演繹,已成為推動文化和諧與城市發展的重要因子。浙江嘉興作為傳統端午的保護地,每年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我們在享受端午節這份愉悅的同時,更應客觀、理性地去發現傳統節日新的生長點和新的內容,并使之成為我們生活的需要。為此,筆者以嘉興端午為例,就嘉興端午對傳統節日所影射的現時保護意義、現代流變方式和現行保護措施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并提出個人的一些拙見和思考。
嘉興端午對現時傳統節日保護意義的影射
嘉興端午節所承載的物質成果,所蘊含的文化動能,所包含的情感力量,所昭示的精神價值,都在社會的發展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并從中影射出現時條件下,我們保護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意義。
傳統節日是對家國情懷的一次融入
傳統節日是培育民族文化的沃土,在千百年的傳承與積淀中,熔鑄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嘉興端午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組成部分,凝聚了兩點值得我們去弘揚的家國情懷。一是龍舟競渡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二是追念先祖所包容的家國眷戀情懷。龍舟競渡是一項水上競技活動,至今仍是民族體育的重要內容。它是人們在競技與觀賞中實現精神升華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百姓的民族情懷。而屈原、伍子胥等先祖,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楷模,是對國家忠誠、對人民悲憫的家國英雄典范。我們在享受和傳承端午文化,在獲得倫理教育和生命祝福的同時,也是通過傳統節日對家國情懷的一次融入。
傳統節日是對和諧理念的一次洗禮
據相關資料顯示:“水”是端午節的象征物,也是端午節最關鍵的因素,它屬于陰性物質。而端午節的日期是月日相重的日子,是不和諧、不吉祥的日子,是需要祭祀的。所以,在傳統端午習俗中與“水”有關的祭祀活動,實際上是為了體現陰陽和諧的理念。同時,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許多物品,如五彩絲、五色縷、五以繒、五色桃印、五毒符、五時圖和五時花等都蘊含著五行相生相克的寓意。所以,像端午這樣的傳統節日往往承載著許多有待發現的人文內涵,特別是和諧內涵。事實證明,這種文化內涵既是民眾身心健康的調節器,也是民眾情感的寄托與釋放點。由此,我們在弘揚和傳播端午文化的同時,也是通過傳統節日對和諧理念的一次洗禮。
傳統節日是對城市品牌的一次雕琢
嘉興一直在傳遞著一個信息:嘉興的端午節,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更是不斷放大“文化效應”,展示城市新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的一次“借智”之舉。嘉興通過端午的文化張力,將一座個性鮮明、富有文化品位的城市,得以凸現。端午對嘉興這座城市而言,既是城市品牌的一次雕琢,更是城市品牌最生動、最全面的一次推介。因此,傳統節日是一座城市對傳統文化養分的一次汲取,也是一座城市對傳統文化品牌的一次雕琢。
傳統節日是對經濟發展的一次拉動
一只小小的香粽,一個小小的香囊……得到了嘉興人民的萬千寵愛,成為嘉興端午經濟中不可剝離的一個因子。這些因子已經為嘉興這座“越韻吳風、水都綠城”,帶來了閃亮的文化旅游經濟。現代經濟發展實踐證明,每逢重要節日,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都會大幅增加,盡管不同節日的消費額不同,但重大節日一般都處于消費的峰值。因為“節日效應”是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所以,傳統節日在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保護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經濟發展的一次拉動。
嘉興端午對現代傳統節日流變方式的影射
端午節是承遞群體廣泛的傳統節日之一,當代端午民俗已經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這既是民俗傳統深層延續中的流變,也是順應時代要求的民俗文化內部結構的自發調節,其本質是民俗傳統與城市化的互動演化。
從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名稱的流變
端午也叫“端陽”“ 重五”或“重午”。除這幾個名稱外,端午在歷史上還有過很多不同的名稱,例如:天中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衛生節等等。這些名稱產生的時代不同,其涵義也不盡相同。而且因為各地民間所傳播的文化空間不同,所以在不同地方對其名稱的叫法也是迥然不同。與端午節一樣,我國目前所流傳的許多傳統節日名稱,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點也都有過各種各樣的稱呼。比如:“中秋節”,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 “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所以,從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的名稱,往往隨著歷史的漂移和空間的變化而流變。
從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起源的流變
在嘉興,關于端午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以伍子胥為主體的傳說最多。據了解,在150多則故事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30%,遍布嘉興各地,尤以桐鄉和嘉善兩地最多。在嘉興境內至今還留存著南湖胥山、秀洲吳越國界橋、嘉善千金塘、平湖水仙廟、海鹽尚胥廟、海寧海神廟和桐鄉天花蕩、紀目墩等多處與伍子胥有關的歷史文化遺跡。然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事實上,關于端午起源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根據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戈春源的說法,加上伍子胥,中國的端午一共紀念過5個人,因為屈原名氣最大,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筆者看來,端午節姓“屈”還是姓“伍”,這并不影響人們對先祖的那份哀思之情,以及其中所彌漫的那份文化情感。所以,從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的起源,也并非只是單一的固有模式,它也往往隨著傳承群體和文化空間的變化而流變。endprint
從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食品的流變
一般人們在“端午節”來臨的時候,飲食黃鱔、黃花魚、黃瓜、咸鴨蛋(咸蛋黃)、雄黃酒俗稱“五黃”及粽子等食品,這是端午習俗中最傳統的節日食品。事實上,受節日經濟的影響,現在的端午食品日趨豐富。許多地方特產也逐漸進入端午飲食的范疇。由于地方端午習俗的差異,每個地方所推崇的端午食品也各不相同,而且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日漸豐富或日漸式微。但是,不管怎么變化、怎么取舍,傳統節日食品在流變中的種類和特點,都還是保留著傳統端午飲食的痕跡和印記的。就像中秋的月餅、清明的青團、臘八的臘八粥、冬至的餃子一樣,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流變性,但是它對渲染節慶氣氛、增添節慶魅力以及傳承文化理念的作用還是有跡可尋的。所以,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的食品,往往隨著節日的周期性和地域性而流變。
從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內容的流變
2009年,“嘉興在線”曾以“回眸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文化,讓城市更美好”為題,對嘉興的端午活動作了深入報導。點評嘉興的端午活動是一次精雕細琢的“城市策劃”,是一次盛況空前的“城市推介”。之所以對此次活動予以高度評價,關鍵在于嘉興端午民俗文化活動的“放大效應”。這種效應除了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與端午的活動變化有著一定關系。一是活動主體的變化。這幾年每屆的端午民俗活動,嘉興市都從政府層面對整個活動進行策劃和組織,把它提升為一種政府行為。像嘉興端午一樣,現在的國祭活動、祭孔活動、祭大禹活動也都成為了政府層面的一項重要活動。二是配套活動的加入。每年的端午民俗文化節,嘉興市都恰到好處地將文化與經濟、與民生融合,配以相應的經濟活動或民生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端午文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使民間與政府實現了互動,使文化與經濟產生了共鳴。所以,嘉興端午影射出傳統節日的活動內容,與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有關,它也往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發展水平而流變。
嘉興端午對現行傳統節日保護措施的影射
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演繹的是一幅生動而多彩的畫面,彌留的是對未來的遐想和憧憬。我們在盡情感受傳統節日文化魅力的同時,更多的則應該是思考。
嘉興端午與文化生活的融合,影射出傳統節日與百姓生活的思考
中國傳統節日的內容來源于人民大眾,繁衍于百姓生活。這幾年嘉興依據民間習俗舉辦市民裹粽大賽、香囊制作大賽、龍舟競渡等等,進一步彰顯傳統節俗文化的魅力,著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古老的民間習俗重新融入百姓生活,重新煥發青春活力。可以說,嘉興端午從活動的策劃,到內涵的充實,再到載體的創新,一直在思索、在挖掘、在創新。大家一直在努力的尋求哪些活動、哪些項目、哪些民俗,能讓端午的氛圍更能貼近生活、貼近傳統,讓“過端午,到嘉興”這句宣傳口號不失為過。
只有生存在民間的傳統節日才能有活力,只有浸潤于生活的傳統節日才能源遠流長。而要讓傳統節日回歸生活,首先要在傳統節日的發展過程中,多創造一些適應當下社會需求的與時俱進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節日成為一種互動、達成一次交融。其次,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合理創新,多去探索、多去嘗試哪些載體是能夠喚起百姓心聲的,哪些項目是能夠引起百姓關注的,只有這樣,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才能走下圣壇,才能進入尋常百姓人家。
嘉興端午與文化認同的融合,影射出傳統節日與城市發展的思考
就嘉興端午節而言,其傳統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文化整合力。這幾年,嘉興市以端午文化作品為載體,將作者、作品、讀者構成了一個小舞臺。鼓勵和引導廣大市民通過閱讀嘉興民間故事和原創詩詞作品,去深刻的感悟嘉興的活力和生命力,從而使他們對自己所生活著的這個城市產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情,使他們與這個城市的發展聯系的更加緊密。
在積極看待嘉興端午文化的同時,應該將文化認同延伸到我們現時傳統節日對城市發展的思考。因為傳統節日不僅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淀和廣闊的延展空間,還有著久遠的承繼歷程和眾多的實踐群體,這個群體所呈現出的是民俗傳統的模式化與習俗化的影響力。發動了這個群體,發揮了這種影響,區域文化的認同就轉換成現實,城市發展的力量就得到了整合。應該說,嘉興的端午模式為探尋當代城市發展的基本走向和有效模式,為創造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城市發展提供了一種思路。
嘉興端午與文化品牌的融合,影射出傳統節日與城市推介的思考
數千年的生活足跡沉淀了嘉興濃厚的歷史底蘊,也醞釀了嘉興獨具江南特色的民俗文化。作為具有強大民間影響力的傳統節俗,嘉興端午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無比豐厚的。近年來,嘉興端午的各項民俗活動,讓傳統的端午節日重新回歸百姓,使“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成為嘉興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又一張“金名片”。嘉興端午既是對嘉興城市品牌的一種塑造,更是對嘉興城市文化的一種推介。嘉興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隨著濃郁的民俗文化味香飄四海。
一個成功的文化品牌,既是挖掘和弘揚特色文化資源,引領和重建主流文化發展的舉措,更是一個城市實現借梯登高,推介自我的法寶。雖然每個傳統節日所包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空間都不相同,但是作為政府層面推崇傳統節日的一個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如何將這個城市附以恰當的文化內涵?如何將這個依附著濃郁文化內涵的城市,通過有效的載體和平臺推介出去?我們在組織和籌劃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活動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非常鮮明的文化符號。這個符號既要樹立自己的特色,打響自己的品牌,更要統領全局。否則,就是一盤散沙。其次,要形成一個系列。把這個系列組合成一個有脈絡的、鮮活的、色彩繽紛的歷史積淀和思想結晶,并為積淀和推介這個城市而服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勢必要求我們去更多的反問自己。我們該如何把傳統節俗的過去、現在和發展呈現給大家?如何又通過文字、線條、色彩、影像等形式和手段,把傳統節俗的過去、現在和發展表現出來?所以,創立文化品牌也好,尋求文化符號也好,在一定程度上,傳統節日品牌都是對城市文化的一次推介,我們要圍繞這個載體,緊扣這個主題,做足城市推介的文章。endprint
嘉興端午與文化旅游的融合,影射出傳統節日與文化競爭的思考
“你想感受端午民俗的氛圍嗎?你想體驗水鄉旅游的樂趣嗎?看龍舟、制香囊、品美食、嘉興端午民俗旅游等你來!”這是嘉興端午民俗文化旅游的廣告詞,也是嘉興端午文化旅游的一個縮影。這幾年,嘉興堅守端午的內涵精髓,積極拓展和發掘新的文化空間。并在廣泛的民眾生活和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將其作為一種人文旅游加以發展,作為一種節俗色彩加以彰顯。端午,在今天的嘉興已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正充盈地展示著這座文化名城的無盡魅力。
人們應該從更深的層次,去理解、去應用“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是生活的一種表象,文化更是一種生活常態”的含義。增強文化的競爭力,并不是簡單的求變,而是在充分開發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用戰略性思維對傳統的文化元素進行重新組合,全新策劃。既要在不斷挖掘傳統節日的地方資源,創設多種平臺加以合理保護。更要通過“傳統節日”這個載體,實現地方民俗文化的整合、展示和創新。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這個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張力,從而凝結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競爭力。
嘉興端午與文化傳承的融合,影射出傳統節日與傳承方式的思考
基地化,是嘉興推進端午等傳統節日保護和其他“非遺”資源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項目研究與合作機制的深入和拓展,通過傳承基地這個平臺,所呈現出的成果是斐然的。比如,將某些特定的端午節俗產品與食品餐飲業、旅游觀光業、日用品生產業、收藏展會業等行業和產業結合,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提供信息指導服務。由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感受嘉興,感受江南,加深他們對嘉興端午的印象,提升他們對嘉興城市的感知。
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展不能完全局限于民間的自發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參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形式,對某些節俗產品進行基地化生產,對某些口傳心授的技藝進行基地化傳承,對某些文化內涵的拓展進行基地化研究。其重點,可以在“四個一”上下功夫。即:一個平臺,一個網絡,一組項目,一批人才。“一個平臺”是指讓傳統節日的研究人士,通過基地這個平臺得以會合、得以交流、得以提升。“一個網絡”是指依托互聯網,加強合作與鏈接,進而形成強大的傳統節日研究網絡。“一組項目”是指發展節俗產品的產業項目,傳承基地除了進行研究之外,可以把具體的項目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讓企業和市民都能從中獲得更加具體的獲益。“一批人才”是指吸引一批有志之士到各種傳統節日的傳承基地來,讓他們能更好的關注傳統節日、研究傳統節日、宣傳傳統節日,從而助推我們傳統節日更好的保護、更好的傳承、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發揚光大。
|作者系浙江省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