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偉++張嘉寧
當前眾多的教師成為照本宣科的“教書匠”,學生成了一個被不斷灌輸的容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廣大教師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社會學習”,主要表現為觀摩優秀教師的公開課,而一些公開課在目標和達標方式方面并沒有提供正確的示范,結果還得到某些具有話語權的權威的推崇,其中有的甚至成為公開出版物的內容。
學校認識到要打造高效課堂,首要的工作必須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于是蕩中人在原無錫市教科所江坤才所長的指導下,在學習借鑒包括洋思、永威、杜郎口等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踏上了“新目標”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征程。
一、什么是“新目標教育”
何謂“新目標教育”?“新目標教育”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育,是強調師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共同以《綱要》及其派生的《課程標準》要求的新的目標要求和新的達標方式要求開展的教育。其基本涵義和本質特征在“新”,即強調依法治教,把《綱要》及其派生的《課程標準》看作國家意志和社會要求的集中反映,按照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實施目標教育,從基于教師自身經驗或教科書的課程實施,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它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一)目標“新”
1.教學目標的確認方式新
教學目標源自課程標準,而非教材或教師經驗。對教師來講必須在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課程標準進行解構,再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結合教科書的內容,對課程標準進行重構,形成單元/課時目標,并據此來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活動方式。
教學目標由師生共同確認。要求師生逐步做到共同確認并揭示切合如上要求的目標,以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目標,從而有利于師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切實發揮目標的作用,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目標“教師包辦”和“目標保密”等傾向。
2.教學目標的內容新
不僅說明“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根據課程標準說明“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體現“三維”要求,即“雙基”目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學會學習”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突出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目標偏頗,過于注重知識、特別是標準化文化考試的分數的傾向。
3.教學目標的描述方式新
要求目標描述科學,力求具體、明確,使其對師生的教育活動發揮應有的作用,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目標模糊等傾向。
(二)達標方式“新”
達標方式強調課堂教學逐步做到在共同目標指引下,處理好“共同目標指引”“教師有效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三者的關系,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改變傳統應試教育乃至現實的課堂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教育活動偏離目標”“教師主宰課堂”或“放任學生”及“為完成教師預設的教案而教”等傾向。其著重體現如下思想:
1.以課程標準作為新目標教育的首要參照標準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像專家一樣”整體地思考標準、教材、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問題,思考“教什么”和“怎樣教”“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這些同樣重要的且互相關聯的四大核心問題,并作出正確的施教決定。
2.實施以全員互動為主要特征的新目標教育
全員人際互動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利于發揮群體動力作用,生成和開發利用新的尤其是學生的教育資源。它要求我們教師要科學合理地組建課堂學習小組,建立和完善小組集體活動的行動規則和評價指標,如主題中心、學生實際參與度(發言和傾聽他人)、合作互助、實際體驗等。
3.把國家規定的制度課程轉化為學生的體驗課程
教師要精心設計或篩選客觀現實的體驗環境,它可以是社會生活的原型,或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虛擬的,但確是客觀真實環境再造的典型,體現教學生活化。
4.新目標教育是簡約化教育
新目標教育是基于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簡明清晰地設計教學目標和開展達標教育的教育。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地壓縮和簡化教學內容的教育,而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對學生規定的學習行為及結果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及需要和可用時間,按照課程標準傳導的教育理念、原理,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去繁就簡,選擇教學目標,并在目標導向下精選和加工教學內容,選擇和創造性地妙用教學方式,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加凝練和清晰,凸顯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思想方法。
二、怎樣開展“新目標教育”
學校遵循課堂教學的內在規律,把“新目標教育”課堂教學模型的教育過程邏輯表示為“立標—達標—查標—補標—評標”五個環節。以此為抓手,在全校教師中深入持久地開展“新目標教育”課堂教學研究性改革實踐,并提出了分層推進策略,即全校教師“入格”(具體包括學習和模仿等)—骨干教師“化出”(具體包括正確使用和將范型化為變式等)—優秀教師“創新”(具體包括拓展、重構和開展教學實驗等)。
(一)強化理論學習,統一思想認識
要想使教學改革實踐走得深遠,首先需改變教師觀念。針對對新目標教育提出的目標,我們把轉變教師理念作為一個重要專題進行培訓,具體做了以下工作:①“新目標教育”理論的解讀。②“新目標教育”方案的學習、討論,在日常研究的基礎上作經驗歸納。③蔡林森教學法再學習,主要學習永威學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及其各學科的變式,領會精神實質和操作要領。④學習梳理“問題驅動”或“問題解決”相關理論和經驗。
通過學習統一了思想認識,讓全體教師明白,課堂教學是決定學生的生存質量和發展高度的重要手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科學引領,智慧創新。
(二)強化規范管理,完善實驗機制
為確保實驗在規范的軌道上運行,我們采取了如下相關舉措,建立起可靠機制,提高管理效能。①建立組織網絡。學校建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為成員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做到人人職責明確。②實行計劃管理。為了使實驗工作按計劃有序展開,并能落實到位,學校制定了課題研究行事歷,每項活動都有具體的責任人。做到活動有計劃,活動有記錄、活動有成效。③建立機制,提高管理效能。包括構建“四大機制”、完善“五項制度”和制定考核制度。
(三)邀請專家來校,進行有效指導
學校注重專家引領,邀請了省教育學會周德藩會長,省特級教師孟曉東、儲建明,原無錫市教科所所長江坤才來校進行專題指導。聘請了原錫山市教研室主任吳永華為指導“新目標教育”學科課型研究的顧問,每學期至少三次到校進行指導。他們不僅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而且對教師家常課、展示課進行全方位的專業指導。
(四)確立專項課題,深入開展研究
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性應基于學科特點和課堂類型,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堂類型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需要教師對新目標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還需要教師對學科教學特點、課堂類型的教學特點有足夠的認識,能正確理解與掌握學科課程標準。為此,我們在實驗中立項了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目標教育”的學科課型研究》,對教師明確提出:通過課題研究的形式,對新目標教育學科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堅持以應用性為主,以行動研究為途徑,以解決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核心,切實推動實驗工作。要求各教研組在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學中,結合“新目標教育”課堂模式,抓住課堂中目標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等環節,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建構“新目標教育”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做法是教師輪流開試驗課,本組老師聽課評課,開課老師寫教后記,成功的課整理成課堂教學實錄,在積累了若干好課以后,按教學模式的要素進行抽象概括,逐步形成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
(五)開展專項活動,推進課堂改革
1.案例探討(課堂會診),營造研究氛圍
當零星的教學問題成為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時,那么學科組的教師就會群策群力,一起坐下來進行案例探討。首先是聽一節或兩節以課題研究為主題的研究課,然后圍繞研究專題進行沙龍式對話互動。教師們在這里暢所欲言,用自己對“新目標教育”的理解來詮釋自己的教學行為。活動中,每個聽課教師都寫教學反思,以自己的實踐經驗去分析、思考,然后共同研討,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各抒己見,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的反思,能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為有更新、更全面的認識。這種百家爭鳴、具有個性的科研態度,把教師帶入教學觀念策略模式等方面的另一種選擇—新的嘗試與探索。
2.“一課”多人上,拓寬教學思路
為優化課堂教學,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開展了集體“磨課”,即“多人上一課”的教研活動。這里的一課不是“同課異構”,而是“同課同構”。先有備課組教師一起研究教材、學生、教學設計,然后上課、聽課,最后形成聽評課報告。學校通過這一舉措來推進課堂教學的規范(課堂符合“新目標教育”模式)。同時,教師在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教材內容和容量的把握、課時的處理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還能在聽課、評課中領悟他人的教學思想,開拓自己的思路,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水平。
3.活動展示,提高實效
學校每學年開展一次以“新目標教育”為主題的區級大型研討活動。通過優秀課和各類教學活動展示,促進學校教師積極領會“新目標教育”、探索改革,打造精品課,以及交流課堂研究和實踐成果。
我們深知,一項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有時還會出現反復,在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有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又回到了過去的做法。分析其原因是教師覺得現在的課堂教學改革工作量太大,因為在課前,教師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必須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又要隨時準備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些問題又難以及時解答而面臨尷尬的局面。當然他們更害怕學生考試成績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但是,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不能夠以一次或者兩次考試論成敗,關鍵是我們能否堅持一個周期或者更長的時間,我們相信,教師在堅持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一定能夠找到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使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將隨著知識的積累、思維方式的改變、學習主動性的增強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