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胡曉偉 王曉寧
摘要:借鑒美國華盛頓大學專業教育的特點,探索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交通工程專業學生課程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和途徑,包括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需求、引入課題研究新成果、鼓勵自選話題PPT演講、分組討論與經典著作閱讀4個方面,從考核方式、能力培養和教學相長方面總結了經驗,并對未來的探索方向和目標進行了討論,目的是為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專業教育; 交通工程; 參與性; 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TU-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4010804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主要學習交通工程及部分道路工程、交通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交通系統規劃、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有關專業計算機軟件應用的基本能力。其主干課程包括了交通工程基礎、運輸經濟學、道路勘測設計、交通規劃、交通控制、交通環境保護、交通工程設施設計、交通系統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道路通行能力、高速公路建設與管理、公路網規劃、汽車原理及應用等。
文章以交通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運輸經濟學為例,闡明在學校學交通工程專業教學中已有的提高學生專業課程學習積極性的探索,總結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并提出未來的探索方向和目標。
一、運輸經濟學課程概述
運輸經濟學是面向學校交通工程專業(班號代碼:32201)和交通運輸專業(班號代碼:32301)在第三學年開設的一門學科專業課,其先修課程包括經濟學、交通工程學和統計學。目前主要的參考教材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同濟大學嚴作人教授等著的《運輸經濟學》(第2版)。
運輸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是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探討與交通有關的各種問題的一門學科。運輸經濟學的教學目的在于:使
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經濟理論與方法,與工程項目實踐緊密聯系,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運輸和其他經濟活動之間分配資源,科學地認識交通發展和運作中的內在經濟規律,掌握交通中經濟問題的理論知識,提出可行的交通經濟政策發展建議。
二、 已有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探索
(一)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
問卷調查主要分為2種類型,包括了第一節緒論課的經濟學基礎知識摸底調查和結課時的課程建議調查。
首先在第一節緒論課時,對學生進行經濟學基礎知識摸底,采用的是紙質調查問卷的方式,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以便調整教學內容,針對其薄弱環節進行教學。參與的班級包括了0932201和1032201班,分別獲取了28位和34位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情況,了解其對運輸經濟學的理解和期望。
在結課時,對學生進行運輸經濟學課程教學建議調查,采用的是email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了解其對課程學習的想法,想學到什么知識,對哪方面的知識感興趣,并及時地反饋到以后的教學中。參與的班級為1032201班,34位學生中有24位提出了共計40條相關的課程教學建議。
學生所提的建議包括了加強經濟學理論與交通實踐的結合,重視課前預習,拓展專業閱讀材料等方面,從中看出學生對運輸經濟學課程的不同需求,也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以滿足學生的對知識的渴求。
(二)引入課題研究的新成果
及時將課題所研究的新成果引入到運輸經濟學的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引領其了解該領域的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接觸科研,培養其研究興趣及方向。
例如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應用在出行者方式選擇行為和路徑選擇行為的研究中,可以分析出行者在面臨風險和不確定性情景下的決策行為;同時,講解如何將擁擠收費政策與國內的實際聯系起來的應用及研究,以及計重收費政策的應用及其對超載貨車用戶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鼓勵自選話題進行PPT演講
鼓勵學生自選與運輸經濟學相關的話題,通過資料查找、組織和PPT制作,最后開展演講。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文獻檢索、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
。
通過自選話題進行PPT演講,部分學生將演講的題目經過調整后,作為本科畢業設計的題目和研究方向,例如對燃油稅的研究、哈爾濱市CBD區域實施擁擠收費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分組討論與經典著作閱讀
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共同進行經典外文文獻的閱讀、翻譯以及讀后感撰寫,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外文閱讀水平,從經典外文中品味運輸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增強對課本中相關專業術語的了解和掌握,又能夠加強其對經典外文的理解深度,深入思考運輸經濟學理論及交通經濟政策的作用。
其中經典外文文獻的選取以Transport Polic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和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等交通領域的著名國際期刊為主,主要涉及擁擠收費、停車收費、公交收費、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的內容,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認可。
三、取得的經驗總結
考核方式上,采用隨堂測驗和讓學生講課的方式。隨堂測驗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盡快消化和掌握。
讓學生講課有利于學生的檢索、歸納、總結等能力的培養。
能力培養方面,將課程學習與畢業設計和科研相結合,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和能力。
教學相長方面,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溝通師生間關系,教師要不斷學習,將新知識教給學生。
四、 未來的探索方向和目標
通過學習和借鑒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的交通工程專業授課特色[1, 2-5],未來將在以下4個方面開展具體的探索和應用,具體包括教學設計的改進、理論與工程相結合、課后答疑的完善、分組與教材的補充。
(一)教學設計的改進
現有的教學設計一般是由授課教師準備,上交至教研室或院系批準,并在學校的教務處備案,但是學生對教學設計知之甚少。而在UW則有專門的Syllabus設計,第一節課人手一份,包括課堂要求、學習目的、考核方式、答疑時間等,標明上課的時間、學習的章節、課前預習的內容和需要閱讀的材料,布置作業和收作業的時間等,同時每門課都有課程網站,實現了課程的網絡化管理。
結合目前正迅猛發展的幕課(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授課方式,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教學實踐,例如Ben-Akiva教授在MIT OPEN COURSE WARE上的課程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Demand and Economics[6],其中涉及了交通成本、定價理論、交通建設項目投資及評價等,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加入一些視頻影像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深入程度,同時可以及時檢查學習效果與反饋。
今后將在教學設計方面深化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預習內容的布置和補充學習材料的準備,二是考核方式的明確化。
(二)理論與工程相結合
目前在交通工程系的專題報告和講座中有的是專家學者的總結性或專題性報告,與運輸經濟學的結合不緊密,同時時間安排有沖突,學生不一定有時間去聽。而在UW的嘉賓論壇(Guest lecture),邀請與本課程相關的有專門研究或實踐應用的專家和學者,其目的是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工程實踐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提高其學習興趣和擴展其研究方向。
今后將邀請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等相關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講解工程經濟分析、財務評價等內容,演示運輸經濟學中的相關知識運用。同時參照國家級教學名師張少實教授和黑龍江省教學名師徐崇泉教授的課題講解經驗,將自己在工程實踐中的體會與學生分享,滿足學生的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需求。
(三)課后答疑的完善
現有的課后答疑與交流部分是課間休息和下課后就課堂內容進行交流,對學生的建議反饋不及時;而在UW設有專門的Office Hour,每周至少安排2個小時在教師自己的辦公室和學生見面,為學生答疑和解惑,擴展和深化了課堂教學,促進了課堂和課堂后的有機結合,對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特別重要。
今后將采用多種方式答疑,如網絡答疑、預約答疑、固定答疑、集中答疑,每周設定固定答疑時間,并通過郵件和QQ的方式與學生交流[7]。對學生的課程建議,一方面通過郵件及時反饋教師給本人,另一方面調整和完善下一屆的課程講解內容。
(四)分組與教材的補充
在UW的課堂教學中,強調團隊合作,通過學生自由組合再進行分組和討論,每組3~4人,學生通過自行分配課題研究內容,合作完成某一項目,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研究結束的時候,各個小組分別做Presentation,由授課教師和助教共同打分。同時UW的專業課程講授不受某一本教材的約束,而是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對課程的理解來安排課程內容和進度。教師會明確學生在下次上課之前課前閱讀的資料,包括課本和網上資源Supplemental materials,具體到頁數。
今后分組討論和翻譯的學生規模控制在3~4人,提倡組內討論,有利于組員之間的分工和協作;同時參考Small教授等的著作The economic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將國外的理論和知識引進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其外文閱讀能力。
五、結語
以交通工程專業主干課程運輸經濟學為例,借鑒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專業教育的特點,探索如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包括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引入課題研究的新成果、鼓勵自選話題進行PPT演講和分組討論與經典著作閱讀4個方面的探索,并總結了取得的經驗,對未來的探索方向和目標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進,以期為提高學生的學習
積極性提供參考和幫助。參考文獻:
[1]Hu, X., An, S., Wang, J. Courses taught 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China [C]. 2013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tober 11-13, 2013, Weihai, China. 985-988.
[2]吳紹春. 從11門課程看美國大學的教學方法和理念[J]. 西安歐亞學院學報. 2008, 6(3): 15-18.
[3]黃云志.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性教學對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J]. 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9, 31(增刊): 83-86.
[4]劉亮亮. 華盛頓大學和北京大學跨學科研究生培養項目的比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6, (7): 35-36.
[5]Dubrow, G., Harris, J. Seeding, Supporting, and Sust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nd Strategies. Seattle (WA): The Graduate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6. (13 July 2006; http://grad.washington.edu/Acad/interdisc_network/ID_Docs/Dubrow_Harris_Report.pdf ).
[6]Ben-Akiva, M.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alysis: Demand and Economics. http://ocw.mit.edu/courses/civi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1-201j-transportation-systems-analysis-demand-and-economics-fall-2008/ (MIT Course Number: 1.201J / 11.545J / ESD.210J).
[7]董玉琦. 高校教師教學手冊[M].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