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新
邁克爾·劉易斯,有著華爾街從業經歷的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他的成名之作《說謊者的撲克牌》被公認是描寫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文化的經典名作。另一本《大空頭》高居全美商業圖書各大暢銷榜首,該書延續了劉易斯的一貫風格,同樣是描述華爾街“小人物”成功的紀實文學,大膽質疑、抓住漏洞、全力擊打、獲得勝利,激發人們對資本主義金融文化的反思。
這些“小人物”主要指三家小型對沖基金的管理人:邁克爾·巴里、斯蒂夫·艾斯曼、查理·萊德利和他的伙伴加米·麥,以及德意志銀行的債券銷售員格雷格·李普曼。美國房地產泡沫迅速膨脹,華爾街的各大交易所不停追加次級抵押貸款的投資規模,但這一小群人發現了其中的經濟學悖論,并對此窮追不舍。他們的調查方式和數據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答案都是:次貸市場的狂熱擴張即將到頂,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場空前的大崩潰。因此他們都選擇了做空。
這個過程,與其說巴里等人的洞察力令人佩服,不如說華爾街“精英”們的盲目更讓人驚訝。“怎么可能?絕不可能!”是什么蒙蔽了他們的眼睛?巴里等人獲得的資料和數據并不是絕密文檔,幾乎每個華爾街人都可以看到,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找到其中自相矛盾的各種問題。艾斯曼對標準普爾公司的銷售代表提問:“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會對抵押貸款違約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位代表居然無言以對,因為他們采用的地產市場模型根本不接受負增長。沒有什么東西是永遠上漲、不可下跌的。這是一個常識,人人都知道,華爾街人士更不可能不知道。當大多數人抱著僥幸心理,以“皇帝的新衣”的態度對待次貸市場的時候,“草根”巴里們就像那個純真的孩子,一眼看破了市場真正的面目,并且動手戳破了氣泡,所以,他們贏了!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當你的想象力已經超越了眼睛所及,這個時候就不要指望眼睛能幫上多少忙。”精英們不僅缺乏想象力,并且長期在安逸的環境中,因而形成了僵化的定向思維。華爾街從來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地方,在大眾眼里,金融精英是聰明、敏捷,可以快速應對突發狀況的大人物,但這場危機無情地剝下了他們閃亮的外衣,裸呈出內在的蒼白、軟弱、保守,以及貪婪。他們按照制定的模型辦事,想當然地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有序且連續的過程,但是,世界并不是連續的,它時斷時續地發生著變化;他們按照評級機構的報告分析,卻忘記了長久的合作和利益勾連,早就稀釋了這些評級報告的權威性,漂亮的賬面信息掩蓋了背后隱藏的危險。
這場金融風暴的禍端與美聯儲在格林斯潘時代實施的低息貸款政策有關。無保障收入者可以輕易通過貸款政策獲得多處房產,各大銀行、金融公司對于賬面利潤的盲目追求,次貸市場、債券及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復雜,讓身處市場漩渦的華爾街人漸漸迷失,甚至連專業人士都不清楚那些復雜債券的內涵,更勿論洞察其中隱藏的危險。鮮花著錦和烈火烹油,只有一線之隔。豪伊·許布勒,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債券交易員,最終以90億美元的巨虧,刷新了華爾街歷史記錄。為什么一個席位就能虧掉90億?為什么整個公司都沒有人發現許布勒即將犯下的錯誤?連公司總裁約翰·麥克都無言以對。
金融危機的幽靈依然在世界上空盤旋。回望曾經,最讓人百思不解的或許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沉迷于次貸市場的虛假繁榮?《大空頭》是一部視角獨特、敘事流暢、思考深刻的成功作品。它并非宣揚新的華爾街神話。作者明確指出,巴里等人也有賭博、投機的動機,他們的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遵循了市場規律。它不僅揭示了次貸危機的來龍去脈,更闡明了在群體無意識的氛圍里,保持個人自由意志和清醒認知顯得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