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2015年7月30日,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收于每桶58.52美元。9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53.31美元。預計今年,國際油價仍將維持低位徘徊。
油價持續低迷,使美國和加拿大的眾多頁巖油井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亟待資金入場才能維持生產,加上美國健全的法律環境等因素,讓打算“抄底”石油資產的資本嗅到了一絲機會的氣味。特別是對于在高油價周期只能“望油興嘆”中小石油企業而言,似乎機會來了。但具體投資到哪些油氣資產收益更高,采取哪種投資方式和防范哪些投資風險?仍將困擾這些企業。
基金紛紛出海
中小企業投資海外石油資產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是到海外建立公司;第二是收購當地的油氣企業;第三就是純資本石油基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特別是2014年國際油價走低之后,在全球的石油投資中,石油基金漸漸成為并購投資的主力軍,而被投資的對象多為缺乏資金的美國和加拿大頁巖油氣資源。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小企業只需極少資金就可以大顯身手,中國企業也已經進入其中,以石油基金的形式投資。
據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羅佐縣介紹,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后,全球油氣交易的中心轉向了北美。2014年,美國非常規油氣(包括頁巖氣)資產并購活動較2013年翻倍增長,全年交易金額高達681億美元。數以萬計的各類企業成為美國油氣交易主體。
在此形勢下,中國的石油基金紛紛出海。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師于鵬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中墨能源基金、中非發展基金、中俄投資基金等都涉足油氣領域,中加基金(投資于加拿大油氣資產)和延長KKR全球資源基金等則傾向于投資美國石油資產。
特別是一些中國民資油企,已經著手進入美國和加拿大的頁巖油氣市場。于鵬說,2013年,海默科技和美國卡里索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合作收購美國一個頁巖油項目14%的權益投資額為2750萬美元。實現了中國民資進入北美市場零的突破。
晨開美洲能源基金(簡稱,晨開基金)也是在這波大潮中進入美國油氣市場的。據該基金負責人梁洪濤介紹,他們曾經對國內的油氣資產進行過投資調研,發現除了行業壟斷等不利因素外,國內具有較高回報率的油氣資產多數都在“兩桶油”手中,其他小油田投資價值有限。此后,他們又對美國和加拿大等地的石油資源進行了調查。因為美國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者可以任意將手中的油氣資產進行分割出售,這就使得無論是數十萬美元還是數十億美元,都可以投資這里的油氣資產。
除了對資金規模要求低和土地私有化程度高的優勢外,美國的各種配套資源,包括人才資源也相對充足。瑞生國際律師事務所油氣業務負責人張清彥表示,在美國可以聘請到很多曾經在大公司工作的地質專家,他們可以幫助中小企業確定石油資源富集的區塊,大大節省前期的投資開采成本。此外,美國成熟的市場和健全的法治也有利于石油基金的投資。
青睞財務投資
在美國和加拿大,石油基金更多采取的是財務性投資,這種以獲取中短期財務價值為目的的投資方式,在產權市場十分發達的美國,既有其合理性,同時又存在一定風險,因為在礦產資源多次轉手后,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的投資結果。
晨開基金也選擇了這種投資方式,他們依靠當地的中小石油公司,從他們的項目中選擇投資回報高的項目,對于當地石油公司的股份卻從不覬覦,這就是財務性的投資。以晨開基金在美國投資的第二口油井為例,他們的勘探和開采成本約為60萬美元,預計最高產量約為一天300桶。在2015年7月正式投產以來,實際產量已經達到每天約100桶,根據經驗,產量將繼續增長。
據了解,該項目一共由10口油井構成,作為投資者之一,晨開基金投資額共占這一項目的10%,他們最初的投資金額將在600萬美元以上,這樣的資金規模完全在他們的承受范圍。他們所組建的項目團隊是由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工程師、會計師和職業投資管理人等組成,技術方面基本是在美國通過外包的方式招攬人才。
在具體項目的開發過程中,美國公司一般是先繪制價格相對低廉的二維圖紙,結合地質學家的具體實地勘察和研究,在確定了項目具備開發價值之后再簽訂土地租約,最后是尋找純投資人,晨開基金會在這時進入項目,這樣不但可以保障投資利益的最大化,同時可以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于鵬說:“一般油田的開發黃金時間也就10年-20年,到時候私募基金會退出合伙人石油公司。而油田的壽命也就在20年-50年。所以說私募退出的時候,油田一般就處于低產期,或是中高含水期了。”
據了解,自2000年開始,我國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同時開始涉足油氣領域。私募基金的規模一般都在1億元人民幣左右。而分析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于鵬說:“他們中既有自然人以合伙人形式投入自有資金的,也有和國營企業合股的,還有自然人、國有企業、外國主權基金、境外風險基金入股的?!币恍┯芯惩猱a油國主權基金支持的私募基金在未來有可能在海外油氣投資領域大放異彩。
收益風險并存
任何投資都是在風險和利益間的游走,投資海外的能源基金也是一樣的。
總體而言,美國在礦權開放方面的法律和體制是十分完善的,這也是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據于鵬介紹,首先,石油公司與不動產業主的合作主要是以地塊租賃模式為主。這套體制在19世紀末美國西部石油開發潮期間就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固定模式。這都有賴于美國完善的物權法。
其次,美國從法律上保障了天然氣和石油管道的公平接入權利。這使得美國油氣開發商在輸送段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美國當年啟動反壟斷法案,將洛克菲勒財團強行分解的時候,就注意到洛克菲勒石油財團占有全美90%的石油管線,從而在輸送端占據壟斷地位。
但風險也是一樣存在的。風險之一就是在產權交易十分頻繁、市場化程度高的美國,一個區塊的勘探和開采權可能數次易主,當油田尚未產生效益時也許還好,一旦油田進入高產階段就可能出現問題。
如果賣方是該油氣資源的原始獲取人,即首次從政府手中購得該區塊的租賃權,風險相對較小。但如果賣方并非原始獲取人,就要掌握該地塊的全部轉手信息,以保證每一次轉手都是符合當地法律和規定,且手續齊全。
還有一種風險是因為石油資源在任何國家都是戰略資源。“任何國家為了保護這種資源,都會設置一套法律體系和行政審批體系。即使是進入發達國家的油氣市場,也要對能源開發限制壁壘保持足夠的警惕,因為任何國家對能源市場都視為戰略資源領域。”于鵬說。
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如果雙方簽訂的是產量分成合同,且該資源國有自己的國家石油公司,則該公司也擁有同意權。因此,如果轉讓該資源,不但要獲得政府的同意,也要獲得國家石油公司的同意,否則也將被視為違法。
另外一種風險來自于對當地環保以及稅收政策復雜性的低估。在油氣資源轉手過程中,就算其賣家曾發生違反當地的環保和稅費規定的行為,產權的交易仍然是可以繼續進行的。一旦買方入手相關資產后,買方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最終可能會影響買方油田的作業和資產價值。
對于國際油價的變化也是必須考慮在內的風險之一。于鵬認為,目前油價相對較低,對全球的頁巖油和頁巖氣開發形成了巨大壓力。因此全球范圍內非傳統油氣的開發風險敞口擴大,要統籌考慮投資的風險。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