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國人民以一次盛大的閱兵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鏗鏘的足音震動全球。
這是一個審視歷史的契機,這是一次面向未來的重溫。
1840年,歐洲第一次對中國瓜分;1894年,世界對中國進行第二次瓜分。半個世紀兩次被瓜分,中國成為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勾勒出我們民族近現代史的曲折軌跡,而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我們民族的一次涅槃,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道過去與未來、沉淪與崛起、衰敗與復興的分界線,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近平主席在回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時,如此定義偉大的抗戰精神。
抗戰的勝利及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勝利和奇跡,向世界證明,中華民族的精神一旦被喚起,其威力是巨大的。反之,戰前、戰中舊中國的種種腐朽也同樣證明,精神一旦墮落,其危害也是任何物質力量所難以彌補的。
作為一個歷史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了,新的時代正在展開新的角逐。一個國家要在世界強大文明的國家中占有一席之地,遇到任何挑戰就不可退縮。
我們紀念抗戰勝利,是因為懂得勝利的來之不易。如何永續和平?惟有自壯自強。不可否認,中國的積貧積弱是百年間屢遭欺凌之源。因此,脫貧困、謀發展,建設一個強大的新中國,就是紀念中國抗戰勝利的應有之義。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作核心目標,將全面現代化當作中國進步的時代追求。中國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國家富強之上,只有強壯了才能把任何圖謀侵略的勢力碾成齏粉。
我們紀念抗戰勝利,就必須看到貧困的嚴峻現實。70多億人共同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而我國目前還有7000多萬貧困的同胞鄉親。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就是要讓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現在我們黨就是要領導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扶貧攻堅戰的總號令。
打仗,離不開精神的對決。陸游曾說“兵魂銷盡國魂空”。一個國家的士兵有怎樣的精神狀態,這個國家就有什么樣的魂魄。抗日戰爭中,我們這個民族展現出“拼將頭顱十萬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精神。打贏新時期扶貧攻堅這場硬仗,我們同樣需要這種決戰決勝的精神,只要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正視一切困難和挑戰,就沒有破不了的貧困難題,就沒有攻不下的貧窮山頭。
天安門廣場的鏗鏘足音在回響,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戰精神需傳承。
當年抗日戰爭時,中國人有一句話:中國不亡,有我!
今天,在決戰貧困的關鍵時刻,我們要響亮地說:中國富強,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