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軍
青海是全國最典型的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自然條件嚴酷,各種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農牧業發展基礎薄弱,生產力發展滯后,農村牧區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實現脫貧致富受到多重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特別是農牧民擔保難、貸款貴,農村基礎金融服務不足,農牧民金融知識和市場意識缺乏等問題最為突出和明顯。
為有效破解這一系列難題,2014年,青海省扶貧開發局決定在全省實施金融扶貧示范村建設工程。2015年,在全省建設1個金融扶貧示范州、10個金融扶貧示范縣,以精準扶貧、精準發力為導向,積極探索財政扶貧資金有償使用方式,充分發揮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斷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貧困地區、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步伐。
無償資金和有償資金“兩輪驅動”
一是政府主導,完善機制,確保扶貧富民工程有效開展。按照開發式扶貧和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銀行參與、融資推動”的原則,在廣泛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會同省財政廳、金融辦、中行西寧中心支行、中國保監會青海監管局等部門聯合制定印發了《關于創新金融扶貧機制加大產業化扶貧工作力度的意見》,建立了扶貧開發金融服務主辦銀行制度,省信用聯社、郵儲銀行青海分行作為第一批主辦銀行。進一步擴大了扶貧資金來源渠道,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繼續對民貿和民族特需商品生產貸款實行優惠利率,落實貧困地區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新增支農再貸利率再降1個百分點的優惠金融政策。貸款發放堅持“政府引導、平臺擔保(縣級支農信貸擔保體系)、金融機構自主放貸”原則,財政扶貧資金主要用于擔保和貼息,按銀行年基準利率的3%-5%貼息,貼息期限與貸款期限一致。財政部門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則,對貸款對象的擔保、貼息資格及所選項目效益進行評估、審核、確認。建立了金融扶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金融扶貧制度設計和溝通協調,建立考評考核獎勵機制,為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致富產業資金“瓶頸”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圍繞重點,加大宣傳,促進扶貧富民工程扎實推進。工程實施過程中,針對貧困農牧民對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政策認識不到位,了解不全面的問題,省扶貧開發局及時策劃方案,積極與媒體對接,組織媒體記者走進貧困村,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選派鄉鎮扶貧專干和駐村干部進村入戶宣講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政策要求、扶持范圍、對象、產業、貸款發放程序等等,讓廣大貧困群眾清楚的知道金融扶貧富民工程要干什么、哪些人能夠貸款、貸款支持哪些項目,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努力營造一個社會各界理解支持、廣大農牧民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讓“金融扶貧”這池活水更好地澆灌貧困地區。
三是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穩步推進富民工程健康發展。選擇村兩委班子能力強,帶頭講團結、講穩定、講信用,信貸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高、產業基礎好和能人帶動強的貧困村先行先試,積累經驗后再逐步分批次推進實施,最終實現貧困村、貧困戶的全覆蓋。
去年10月、11月中旬,分別組織西寧、海東市和海南、海北、海西州及所轄縣區扶貧開發局項目干部及省局業務干部共36人組成2個學習考察組,先后赴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對三省區的金融扶貧工作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學到了實招,為青海省創新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注入了強勁動力。
截至目前,全省金融扶貧示范村已達到148個,引導金融部門以基準利率發放貸款18.6億元,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2015年,力爭撬動資金規模突破20億元,提升了扶貧開發工作水平,為扶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創新模式,注重實效,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進程。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創新多樣化金融扶貧模式,構建多元化金融扶貧資金供給保障體系,使貸款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使金融扶貧資金真正發揮最大效益,形成集中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主要形成了四種創新模式:
支持能人大戶提高帶動發展能力。充分發揮貧困村能人大戶的幫帶作用,實行多戶聯保+大戶幫帶+基地+理事會+農牧戶參與+整體推進的經營模式,實現了農牧戶共同參與、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例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哈勒景蒙古族鄉哈勒景村將150萬金融扶貧資金作為擔保基金向銀行質押,銀行按1:10的比例放貸,發放貸款1500萬元。民主選舉產生村扶貧擔保基金理事會、監事會。確保精準扶貧“落地生根”,采取“能者多貸、10戶聯保、能者幫貧”的方式,對信用度較高的能人和大戶分配較大額度的貸款。獲得貸款的大戶必須義務幫帶一個貧困戶,保證其年創收至少1萬元。對確無能力貸款的特困戶,從大戶貸款時交納的4%扶貧滾動基金中按每戶2000元至5000元給予補助,用于購置周轉牲畜或務工設備。在扶貧資金的杠桿撬動下,積極培育和發展舍飼養殖、牛羊販運、飼草飼料、旅游四個主導產業,經濟效益顯著。全村165戶戶均年增收2.2萬元,人均增收5500元以上。
支持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提高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加大對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貧龍頭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充分發揮扶貧龍頭企業依托自身資源、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實行基地+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運作模式,結成利益聯結體,實現雙贏。2014年,投入金融扶貧貸款貼息資金900萬元,直接拉動各類金融機構貸款3.8億元,扶持全省44家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用于流動資金,技能改造升級,建設產業基地等。直接間接輻射帶動農牧戶14.47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87萬戶,吸納貧困勞動力7767人,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支持貧困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積極協調引進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和農信并簽訂合作協議,中和農信三年共出資1.8億元、青海省配套投入0.9億元,在西寧、海東等9個貧困縣實施免抵押、免擔保、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合作小額信貸扶貧工作,目前,2700萬元項目資金已安排落實到位。例如: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截至8月中旬,累計發放貸款320萬元,經回訪調查,貸款的貧困戶普遍反映中和農信服務好,放款靈活快捷,有效緩解了農戶發展生產、生活周轉資金短缺問題,為貧困群眾增收和扶貧開發增添了后勁。
支持大學生創業能力。為切實解決青年創業資金短缺的瓶頸,助力實現返鄉大學生的創業愿望,在全省20個貧困縣開展了青春創業扶貧行動,實施青春創業貸款項目113項,貸款規模達7565萬元,有1838名貧困家庭大學生和有志青年通過創業貸款實現就業。
創新金融破解脫貧難題
通過精準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發展特色產業,產生了綜合效益,提高了扶貧開發水平,加快了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進程。
首先,解決了貧困戶貸款和擔保難的問題。“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作用是通過財政扶貧資金,為貧困戶貸款提供擔保,降低準入門檻。扶貧小額信款政策的出臺,拓寬了致富產業發展的融資渠道,有效緩解了貧困農牧民發展致富產業資金短缺的問題,加快了脫貧步伐。
其次,放大了扶貧資金的總量。借助銀行這個平臺,進一步擴大扶貧資金來源渠道,不斷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將更多扶貧資金運用到貧困戶的民生上,引導金融機構放大扶貧資金的投放規模,逐步增加扶貧資金總量,擴大扶貧覆蓋面,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再次,解決了貧困戶貸款貴的問題。財政扶貧資金為貧困戶貸款提供貼息,金融機構適當讓利,既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農牧戶“貸款貴”的問題,對民間借貸也有很明顯的“擠出”效應,讓貧困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
最后,推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步伐。積極搭建農牧區青年創業就業金融平臺,鼓勵創業就業,拓寬致富增收渠道。通過資金、技術、培訓、電商、咨詢服務等支持,實現培育市場主體,壯大扶貧產業的雙贏目標,為扶貧攻堅匯聚了持久的澎湃動力。
實踐中總結經驗與啟示
在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的具體工作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工作啟示:
啟示之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吸引和帶動銀行信貸資金、社會資金甚至民營資本進入扶貧開發領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啟示之二:堅持科學發展,創新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和銀行的溝通協調與通力合作,深化精準扶貧,強化攻堅合力,形成齊抓共管、全面發展、整體推進的局面,才能保證金融扶貧富民工程持續、健康、高效發展。
啟示之三:在資金分配、項目的選擇和實施上,只有廣泛聽取貧困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考慮當地的傳統習慣和生產生活需要,才能調動農牧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是搞好融扶貧富民工程的關鍵。
啟示之四:以抓好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抓點示范,擴面帶動,把試點中好的經驗、做法、亮點,采取多種形式展示成效,讓更多的貧困群眾了解和享受到國家扶持政策的支持,提高自己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和能力,讓金融扶貧成果更鞏固、更長遠、更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