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今年,孝昌向全縣416個建制村、28個社區選派444名黨員干部任村支部“第一書記”,實現全覆蓋。那么,“第一書記”如何履行好“建強基層組織、推進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這四項職責?我認為須從當好“村里人”、用好“村里人”、帶好“村里人”、轉變“村里人”這四個方面入手。
身到心到,當好“村里人”。機關干部到村任職,如果不放下架子,不褪去官氣,就容易被老百姓當作“外人”,就摸不到實情、聽不見實話、打不開局面。作為駐村“第一書記”,要轉換角色、說話做事接上地氣,不僅身到農村,還要心到基層。身到,就是堅持入村開展工作,住農家、下農田、同勞動、共生活,參加會議、走訪群眾,體察民生、幫貧扶困,能夠同村民坐在一條板凳上“咵天”,在交談中相互熟悉、培養感情,在干事中加深對農村工作的認識。心到,就是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牢記使命、盡職盡責,把駐村當家鄉、把群眾當親人,為群眾致富傾心竭力,為駐村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干出幾件群眾稱道、組織認可的實事、好事,用真情實績來贏得群眾信賴。
整合資源,用好“村里人”。“第一書記”要根據駐村自身特點來打開局面,既不能單打獨斗搞“特立獨行”,又不能指手劃腳“紙上談兵”。要找準干事的著力點,就離不開整合各類人脈資源,引好、用好“村里人”。要用好村“兩委”班子,當好村干部之間的“萬能膠”、“潤滑濟”,維護班子團結、形成工作軸心,使大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用好黨員大戶和村里的“明白人”,組織、發動村里的黨員、大戶,引導他們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帶領群眾共同創業致富;動員有威望的長老賢達,組成各類理事會,為治村、興村積極貢獻。要用好在外“四有人士”,利用鄉情、友情、親情,聯絡在外能人、老板籌資捐款,建設村級公共基礎設施,改善鄉村環境,引導他們反哺家鄉、造福鄉里。
建強組織,帶好“村里人”。“第一書記”任期雖僅為3年,但對于農村的發展卻沒有期限。因此,幫帶一支堅強有力的隊伍、建設一個有勇有謀的班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是“第一書記”的份內之責。“第一書記”要引領支部規范組織生活,凝聚黨員力量,建強村級組織活動陣地,將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體現出來,把黨員模范帶頭的作用發揮出來,筑牢黨的組織基礎。要善于發掘“潛力股”,把見多識廣、年輕有為的“能人”納入村級“兩委”班子,使村務有能人管、發展有能人推、隊伍有能人在,以確保駐村發展不停滯、不倒退、有后勁、有前景。
教育引導,轉變“村里人”。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面貌首先要改變群眾思想觀念,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關鍵是要教育人、改變人。“第一書記”要在宣傳教育群眾、改變思想觀念上下功夫,積極為群眾帶新知、開眼界、拓思路。要充分利用縣電視臺黨建頻道、農村廣播“村村響”、“農民夜校”等載體,教育引導村民模范履行義務,遵守村規民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文明素質,不斷增加大家村強我強、村榮我榮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作者系孝昌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