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蔚
近日,筆者跟隨單位進行了精準扶貧的調查摸底工作,在入戶走訪中發現了一些現象。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尚在,但是兒女遠在他方(部分戶口遷出)。單看留守老人條件確實很差,但是既然老人尚有兒女,在認定貧困戶的時候是否應該將子女的義務和責任計算在內?
“父母在不遠游。”當前,一些農村青年外出務工經商打工,留老人守屋,無人贍養,更無人慰藉。更有甚者,一些人長年累月出門在外,不僅不與家中老人聯系,更不給老人經濟幫助,致使家中的老人成了被子女遺忘的孤家寡人。
中華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成人,在我們有能力之時,理當贍養老人,在生活和精神上給父母應有的照顧?;鶎诱诰珳史鲐氈幸怀鲎优狆B父母這條底線,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和教育其子女履行孝順和贍養父母的義務,爭做孝親敬老的模范。

扶貧更要扶德。作為基層黨員干部不僅要深入基層,體民情、察民意、知民愿,更要扮演好組織員、宣傳員、服務員的角色,成為農村道德建設的示范者、推動者、踐行者,切實把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扶貧的分開關,將道德扶貧與項目扶貧、經濟扶貧、人才扶貧捆綁在一起,構建農村思想道德新高地,消除小農思想、封建殘余和舊風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