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青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病科,山東濟南250014
曹曉嵐教授系山東省知名中醫藥專家,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醫、教、研工作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異病同治理論指導下,采用調肝法治療郁證及頭風,臨床療效顯著,現將其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抑郁癥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癥的情感障礙性疾病,其癥狀復雜多樣,發病率逐年上升。該病屬中醫學“郁證”范疇,郁證之說源于《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闡述了五氣太過不及可致郁,同時論述了其治療原則:“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火郁折之”。也有較多情志致郁的描述,如《靈樞·本神》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素問·本病論》“人憂愁思慮即傷心”;《靈樞·癲狂》“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饑”;《素問·通評虛實論》“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張仲景繼承《內經》的理論基礎并結合臨床實踐,創立了治郁諸法,其中,小柴胡湯為郁證從肝論治的典范:“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另外,《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論述“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如有神靈所作數欠身,甘麥大棗湯主之”。《諸病源候論》中述“結氣病者,憂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結于內”。元·朱丹溪將郁證列為專篇論述,提出了“氣、血、火、食、濕、痰”六郁之說,并創立了“六郁湯”、“越鞠丸”等治療方劑,至今仍廣泛應用于臨床。《臨證指南醫案·卷六·郁》提出“因情志不遂,則郁而成病矣”。曹曉嵐教授在總結古代醫家經典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出郁證多由七情所傷,情志不遂,致肝之疏泄失職,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所致。情志失調是郁證的主要致病因素,肝氣郁結、氣郁傷神為其主要病機改變,其病位在肝,涉及心神,因而肝郁傷神是抑郁癥的發病關鍵。臨床治療應以肝郁為核心,故治療當從肝論冶。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謀慮不遂,郁怒不解等情志過極,使肝失條達,疏泄失司而致肝氣郁結,肝郁最易化火,因此治療在疏肝解郁的同時,應配合清心安神之法,以清心肝之火,寧心安神。
緊張型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的頭痛,是臨床最常見且難治的慢性頭痛類型。既往中醫治療頭痛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以調整臟腑功能失調為基點,認為該病主要是在感受外邪、情志內傷、飲食勞倦、久病致瘀、頭部外傷的基礎上造成的肝、脾、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邪襲腦絡,風陽內動,痰濁阻滯,瘀血阻絡所致[1-2]。曹曉嵐教授在診治頭痛的工作中,結合人群生活、個體的差異、工作環境變化,在臨床實踐中重新審視了頭痛的病因病機。發現緊張型頭痛是以肝失疏泄為發病基礎的,在伴隨頭痛等軀體癥狀的同時,也存在心理、認知和情緒等的紊亂。緊張型頭痛的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認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維緩慢),情感方面的障礙(煩躁、易怒),工作的積極性及效率下降,社交功能減退,以上各種狀態都是不正常的心理狀態,這種紊亂狀態不僅是頭痛患者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也是加重頭痛的原因所在,如此循環往復,導致了頭痛的持續存在。目前西醫研究表明緊張性頭痛的發病與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3]。國內一項研究觀察了95例緊張性頭痛患者,55.8%伴發焦慮或抑郁[4]。同對照組相比,緊張性頭痛患者經歷了較多的負性生活事件,伴有情緒紊亂的人數要高于正常對照組,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抑郁狀態[5-6]。長久的抑郁狀態可以誘發頭痛,而久治不愈的頭痛同樣容易激發患者的抑郁情緒[7]。已有研究資料顯示抗焦慮、抗抑郁藥治療緊張型有效,尤其對于伴有焦慮、抑郁的患者療效更佳[8-10]。緊張型頭痛屬中醫“頭風”范疇,其發病多與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有密切關系[11]。肝為風臟,主疏泄,調節情志,疏暢氣血,與膽互為表里,且膽經行于頭之巔,布于頭之側,故本病與肝膽二經關系密切。《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氣逆則頭痛。”《素問·刺熱論》:“肝熱病者,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沖頭也”。中醫學認為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而惡抑郁”,長期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為風木之臟,主動,“氣有余便是火”,氣逆于上或日久郁而化火,引動肝風,風火相煽,上擾清竅,發為本病。曹曉嵐教授認為治療緊張型頭痛不應只重視患者的軀體因素,而應同時重視情志調節[12]。提出本病基本病機是情志不遂,肝郁氣滯,肝郁化火,引動肝風,風火上擾清竅,提出“疏肝解郁,息風止痛”的治療原則。
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其發病的病機相同,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治療原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13]。異病可以同治是因為不同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或病機吻合時,便可采用相同的治則治法。證即證候,是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本質的反映,它以一組相關的癥狀和體征,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無論是外感熱病,還是內傷雜證,不同的疾病,只要在疾病過程中見到同樣證侯時,均可應用同一治法治療,異病同治體現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高度原則性和靈活性,一直作為最基本的治則指導著臨床工作,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若能正確理解和運用,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價值。
郁證和頭風發病的病機相似,皆以情志不遂,肝郁氣滯為基礎,基于異病同治的原則,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曹曉嵐教授自擬解郁飲治療郁證和頭風,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解郁飲由柴胡、枳實、陳皮、青皮、郁金、香附、梔子、淡豆豉等組成。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疏肝解郁,升發陽氣,透邪外出,使肝氣得以條達,并引藥入肝經,《神農本草經》云:“柴胡主心腹腸胃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枳實破氣消積,其與柴胡為伍,取四逆散疏肝理脾之義,一升一降,加強其舒暢氣機之功,二者共為君藥。梔子清瀉三焦火邪,淡豆豉除煩宣郁,二者合為梔子豉湯,清宣心胸郁熱,使郁邪得解;青皮和陳皮一主肝脾,一主脾肺,陳皮味辛,其氣溫平,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青皮辛苦溫,疏肝理氣,消積止痛。二藥伍用,疏肝和胃健脾、理氣止痛快膈,四藥共為臣。香附理氣解郁,活血調經,為調逆氣,行瘀血之要藥。郁金長于行氣解郁,具清心、利膽之功效。辛能散,苦能降,郁金善降逆氣。《神農本草經疏》記載:“其性輕揚,能開郁滯,故為調逆氣,行瘀血之要藥。”二者既可增君藥柴胡、枳實疏肝解郁之功,亦能助臣藥梔子、豆豉清熱除煩之效,為臣亦為佐藥。郁證者多見失眠、思慮、急躁等癥狀,在此基礎上可加炒棗仁、合歡皮、珍珠母等,三藥皆入心、肝二經,其中炒棗仁養血寧心以安神;合歡皮疏肝解郁以安神;珍珠母瀉肝火、潛肝陽以安神。全劑配合,共收疏肝解郁、清心安神之效,使全身氣機疏通條達,血行通暢,心神得養,神有所藏,魂有所舍,精神振奮。頭風者多見肝郁化火生風,故可加龍膽草清瀉肝經實火,珍珠母平肝息風鎮痛;因祛風之品氣輕味薄,升散宣達,有引藥上行,疏導氣機之功,善入肝經,故加以白芷、細辛疏風止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息風止痛之功。曹曉嵐教授在異病同治原則指導下,多年來應用解郁飲加減治療郁證和頭風,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借鑒應用。
患者林某,女,25歲,山東淄博人,于2013年6月3日初診。主訴:頭痛2年余,加重1個月。現病史:患者自訴2年前,因考研情緒緊張誘發頭痛,以雙顳側疼痛伴緊縮感為主,無惡心嘔吐,勞累及緊張時加重,伴心煩易怒,納可,眠差,二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緊。既往史:平素體健。中醫診斷:頭風(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西醫診斷:緊張型頭痛。治宜疏肝理氣解郁、熄風止痛,方選解郁飲加減。方藥組成:柴胡12g、枳實15g、陳皮 12g、青皮 12g、梔子 9g、郁金 15g、香附 15g、炒酸棗仁 30g、珍珠母 30g,龍膽草9g,川芎 12g、白芷12g、細辛3g,14劑,水煎服。二診:患者頭痛較前有明顯改善,心煩減輕。上方加石決明30g,14劑,水煎服。三診:患者諸癥消失,告知其停服中藥,調暢情志即可。
患者丁某,女,42歲,山東濟南人,于2013年5月10日初診。主訴:情緒低落1年余。現病史:患者自訴1年前,因工作壓力大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興趣,伴頭痛,緊張時加重,自服逍遙丸無明顯效果。之后癥狀逐漸加重,遂來我院就診。現癥見: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對生活缺乏興趣,情緒波動較大,伴頭痛,雙顳側緊束感,心煩,喜哭易怒,納差,眠差,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大便干,小便調。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緊。既往史:平素體健。中醫診斷:郁證(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西醫診斷:抑郁癥治宜疏肝理氣解郁、清心瀉火安神,方選解郁飲加減。方藥組成:柴胡12g、枳實 15g、陳皮 12g、青皮 12g、梔子 9g、淡豆豉15g、郁金 15g、香附 15g、炒酸棗仁 30g、白芷 12g,14劑,水煎服。二診:患者頭痛較前有明顯改善,仍缺乏興趣,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改善不明顯,納眠一般。上方加川芎12g、夏枯草30g,14劑,水煎服。三診:患者情緒較前有明顯改善,心煩減輕,可集中精力做事,頭痛基本緩解,納差,眠安,二便調。上方加焦三仙各6g,去梔子、細辛,改郁金6g,14劑,水煎服。四診:諸癥基本消失,鞏固服藥兩周,隨訪1年未有復發。
[1]韋啟志.緊張性頭痛中醫藥診療近況[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4):246-248.
[2]黃粵,丁元慶,王志程.中醫藥治療緊張性頭痛的近況與用藥規律分析[J].四川中醫,2006,24(4):37-38.
[3]Miangolarra Page JC.Interaction between anxiety,depression,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parameters in chronic tension-type headache[J].Eur J Pain,2008,12(7):886-894.
[4]郭那那,吳川杰,連亞軍,等.101例偏頭痛和95例緊張型頭痛患者伴發焦慮和/或抑郁臨床分析[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2,18(9):529-531.
[5]賈海燕,韓宗峰,王德功,等,慢性緊張型頭痛患者的心理與藥物聯合治療模式[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2):7088-7099.
[6]Mueller L.Tension-type,the forgotten headache:how to recongnize this common but undertreated condition[J].Postgrad Med,2002,111(4):25-50.
[7]徐向青,亓超.緊張型頭痛與中醫心理紊亂狀態的相關性研究 [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98-100.
[8]王正軍,呂明,劉光健.黛力新輔助治療伴有抑郁和(或)焦慮狀態慢性緊張型頭痛30例[J].醫藥導報,2008,27(2):196-198.
[9]王路,彭淼,池丹妮,等.緊張型頭痛的心身機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1,17(5):56-61.
[10]桑雄.帕羅西汀聯合地西泮在神經內科門診防治緊張型頭痛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2,33(24):5223.
[11]劉明照,劉靜生,龐國明,等 .劉學勤教授從肝論治頭痛經驗總結 [J].中醫學報,2012,27(7):815-816.
[12]徐向青,齊向華.緊張型頭痛伴中醫心理紊亂狀態辨證思路探討[J].環球中醫藥,2014,5(6):451-452.
[13]《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簡明中醫辭典(修訂本)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3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