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小明 黃 烯 徐佳煒
1. 青海省果洛州工程建設監理公司 西寧 810001;2. 上海壹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2;3. 上海浙鐵綠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
背景工程位于上海市奉賢區,占地面積40 687.50 m2,基坑開挖面積32 760 m2,挖深7.85~8.35 m(局部8.95~9.15 m),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開挖深度示意
場地地層從上往下為:①1-1層雜填土、②層粉質黏土、③淤泥質粉質黏土、③夾層砂質粉土、③層淤泥質粉質黏土、④1層淤泥質黏土、④2層含黏性土粉砂、⑤層粉質黏土、⑥層粉質黏土、⑦1-1層黏質粉土、⑦2層粉砂。
本場地地層起伏較大,西北區域分布有④2層灰色砂質粉土,東側⑦1-1層砂質粉土缺失,根據④2層及⑦1-1層的有無,可分為3個地質分區。
1)開挖規模較大。
2)環境保護要求高:本基坑北側及東側為交通干道,其下埋設有市政管線。北側東段與待建軌交5號線延長段的車站相連,北側西段與電力管線距離小于1倍開挖深度;西側與富竹路下的通信管線距離小于1倍開挖深度;南側與小區住宅距離在2~3倍開挖深度之間,東南角地下室外墻距離煤氣管線8.60~9.90 m,因此這幾側均有一定的環境保護要求,基坑圍護需采取合適的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3)地層有起伏,地質情況較復雜:
(1)本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存在③夾層,該層滲透系數較大,易產生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質現象。
(2)第③、④層為淤泥質軟土層,屬于飽和、流塑狀態。這層土抗剪強度低,靈敏度中-高,具有觸變性和流變性特點,且層厚較厚,對變形控制不利。
(3)場地西北部局部存在④2層,需考慮微承壓水對基坑的影響;東部深層⑦1-1層缺失;地層起伏較大。
4)業主的要求:地下室需整體開發;圍護結構造價上盡可能經濟;工期要求非常高。
施工首道支撐時,表層卸土1.80 m,完成混凝土擋墻,并在墻后用好土回填。結合計算結果,采用φ850~950 mm的鉆孔灌注樁,考慮到對北側、東側道路市政管線及房屋的保護,相應位置采用950 mm的樁徑,其余位置采用850 mm的樁徑;靠邊深坑處的樁徑、樁長適當增加[1]。
潛水:本基坑開挖范圍內存在③夾層砂質粉土,滲透系數較高,易產生流砂、管涌等不良地質現象,因此對止水的可靠性要求較高。本方案設計攪拌樁進入坑底7 m以上,且樁端均插入滲透系數較低的④1層淤泥質黏土層中。
(微)承壓水:擬建場地內分布有上海市第一承壓含水層第⑦層,局部有微承壓水層④2層灰色砂質粉土。計算表明,地質分區1中坑底土體不滿足抗承壓水頭穩定性要求,因此地質分區1需考慮(微)承壓水控制,本方案設置隔水帷幕將分區1承壓水全部隔斷,并設置備用降壓井。
基坑典型剖面及支撐平面布置如圖2、圖3所示。

圖2 第1道支撐處圍護剖面示意

圖3 第1道支撐布置平面示意
為有效控制坑內土體的深層變位,在坑內沿圍護樁設置雙軸水泥土攪拌樁加固暗墩,中樓板至坑底采用低摻量水泥土攪拌樁加固。加固區域主要為:基坑開挖面中部、陽角位置,電梯井、集水井區域。
結合本基坑形狀,南北向、東西向中部分別采用3組對撐,可較好地控制中部變形;4個角部采用角撐的形式,可形成較大的挖土空間。在2#樓、機房落深區域以及6#、7#樓區域,開挖深度為8.95~9.15 m,局部設置第2道支撐。典型剖面及支撐平面布置如圖4和圖5所示。南側的第2道支撐為開口支撐,未形成封閉圍檁,且設置有多跨角撐,圍檁和圍護樁之間剪力較大,因此對圍檁和圍護樁的連接節點進行了加強處理;另外第1道和第2道支撐不完全對齊,2道支撐局部增設了立柱[2,3]。
本項目屬于深大基坑,土方量達2.79×105m3,如大面積同步開挖,將造成顯著的坑底回彈、周邊地表沉降。為保護周邊環境,本基坑首道支撐下的土方采用分區開挖的形式,以控制基坑單次暴露的面積。結合基坑的特點,總共分為3個區域(圖6),開挖順序為①→②→③,具體為:

圖4 局部2道支撐處圍護剖面示意

圖5 局部第2道支撐布置平面示意

圖6 分區開挖平面示意
1)卸土2.50 m,至首道支撐底標高,澆筑支撐系統;
2)待支撐達到設計強度后,分層、分塊開挖①區土方至第2道支撐底標高,澆筑第2道支撐;
3)待第2道支撐達到設計強度后,分層、分塊開挖①區土方至坑底標高,澆筑墊層及底板;
4)分層、分塊開挖②區土方至坑底標高,澆筑墊層及底板;
5)分層、分塊開挖③區至第2道支撐底標高,澆筑第2道支撐;
6)待第2道支撐達到設計強度后,分層、分塊開挖③區土方至坑底標高,澆筑墊層及底板;
7)待底板及傳力帶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局部第2道支撐;
8)向上施工B2層地下室及中樓板傳力帶,待中樓板及傳力帶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第1道支撐。
坑中臨時邊坡留設時,坡比小于1∶1.5,中間平臺寬度不小于3 m,并采用鋼絲網細石混凝土護坡。立柱樁應避開斜坡面,但在開挖過程中,坡頂作為施工道路承受較大的車輛荷載,而坡面未經固化處理,暴雨浸水后,出現了小范圍的滑坡,后采用鋼板樁在坡腳位置進行了加固,但開挖至坑底后,仍有部分工程樁樁頂出現了偏位。
圖7為北側03地塊1道支撐區(CX2)和南側05地塊2道支撐區(CX13)開挖至坑底標高時,2個測斜點的監測數據。這2個點的數據可作為本基坑圍護樁變形的代表值。首道支撐落低2.50 m,由于大面積卸土后,未及時澆筑支撐,且期間經歷了臺風暴雨,導致樁頂位移較大。部分區域開挖至坑底時,未及時澆筑墊層,坑底土暴露時間較長,也導致坑外地表有較明顯的沉降。墊層及底板完成后,變形得到有效控制。直至拆除首道支撐時,南側小區住宅樓的沉降監測點大部分小于15 mm,距離基坑1~1.5倍開挖深度范圍的小區附屬建筑沉降略大,在30 mm左右。

圖7 測斜孔監測數據
圖8中2個監測點ZL05和ZL18位于南側1道支撐區域南北向對撐上。2013年12月10日,該區域開挖至基礎底標高;2013年12月下旬至2014年1月上旬,陸續完成底板澆筑。由圖可見,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支撐軸力不斷增大,且開挖至坑底后,仍在持續發展。底板完成后,支撐軸力逐漸穩定。與計算值相比,支撐軸力普遍偏小,最大值為1 500 kN。綜合分析原因為:由于無支撐暴露時間長,圍護樁樁頂發生了一定的變形,圍護樁吸收了原本主要由支撐體系承擔的應變能,故支撐完成后,其軸力會有所下降。

圖8 支撐軸力監測數據
圖9為立柱豎向位移監測數據,LZ06和 LZ19均位于南側1道支撐區域,其中LZ06位于邊桁架位置,LZ19接近基坑中心。由圖可知,立柱均表現為向上隆起,累計位移約10 mm,靠近基坑中心的LZ19累計位移量較LZ06略大。開挖至坑底標高后,位移量逐日增加,即使底板完成后,仍有所發展,可以推斷,坑底隆起已進入塑性狀態。

圖9 立柱豎向位移監測數據
就基坑自身安全和周邊環境而言,本項目實施過程較為順利,有幾點經驗可供類似項目參考[4,5]:
1)基坑開挖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分層、分塊的原則,坑內臨時邊坡應滿足穩定性要求,如作為臨時車道,必須進行加固處理,避免邊坡失穩造成工程樁傾斜。工程樁糾偏不僅延長工期、增加投資,且使得基礎底板無法及時封閉,對基坑安全非常不利;
2)立柱作為水平支撐體系的豎向承載系統,是整個支護體系的核心構件。基坑開挖時,應特別注意對立柱的保護,立柱周邊的土方應對稱、均勻開挖,避免立柱承受水平附加荷載;立柱周邊如出現臨時超挖的落深區,應有加固措施;
3)深大基坑存在明顯的時空效應,土體應力松弛,徐變變形顯著,且風險源較多,因此,開挖至支撐、基礎設計底標高后,應立即澆筑支撐、墊層及底板,縮短無支撐、無底板暴露的時間,降低基坑風險;
4)深基坑大體量卸土后,坑底土體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回彈,同時帶動立柱體系向上隆起。支護體系設計中應適當考慮立柱隆起對支撐體系承載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