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愛霞
[摘要] 目的 探討腸寧湯治療66例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脾腎陽虛證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6例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觀察組采用腸寧湯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積分情況。 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醫癥狀總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腸寧湯治療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療效好,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腸寧湯;老年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7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5)15-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angningtang in the treatment of 66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of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Methods 66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by Bifid Triple Viable powd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 Changningtang treatment, compared the efficiency and TCM symptoms total score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7.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8.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CM symptoms tota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CM symptoms total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hangningtang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can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angningtang; Elderly;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腹瀉作為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泛濫和用藥的不合理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可分為抗生素相關菌群失調性腹瀉和假膜性腸炎這兩類[1]。AAD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排便不正常,多為稀水樣或糊狀便,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痛、腹脹、惡心、神疲倦怠、形寒肢冷、嘔吐、肝腎功能不良及嘈雜泛酸等并發癥[2]。近年來,AAD在老年患者中發生率逐年升高,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治療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方法。我院采用腸寧湯治療老年AAD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結合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消化內科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66例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中醫診斷標準,主要參考《中醫內科學》和《中藥新藥治療腹瀉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確診患者為腹瀉,并且所有患者在治療之前經倫理委員會通過及患者知情同意[3]。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60~74歲,平均(65.5±1.1)歲,病程1~4周10例、4~8周8例、8~16周6例、>16周9例;對照組男14例,女19例,年齡61~75歲,平均(66.5±2.5)歲,病程1~4周9例、4~8周7例、8~16周4例、>16周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內科學》相關規定進行判定。主癥:腹中伴有冷痛感,每日大便次數超過3次,清稀、不成形或如水樣。次癥:①體倦乏力;②神疲懶言;③形寒肢冷;④腰膝酸軟;⑤嘈雜泛酸;⑥口苦、口干;⑦舌質薄黃、苔薄或淡胖。凡具備主癥,且出現次癥①~④中任意2項,⑤、⑥中任意1項,診斷為脾腎陽虛證。endprint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營養液和生理鹽水,以補充患者由于腹瀉而流失的營養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在內科的治療基礎之上對照組的老年患者采取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小培菲康,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S10970105,規格1g/包)治療,2包/次,3次/d,1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采用腸寧湯治療,腸寧湯的處方組成為烏梅12g、薏苡仁30g、炒山藥25g、附子25g、黃連12g、當歸10g、黃芩10g、干姜10g、黨參10g、炙甘草9g、川椒6g、細辛3g、肉桂3g。每日服用1劑,一日早晚各一次,1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為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中醫癥狀總積分情況。治療有效率的判定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評定標準,具體如下[4]。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證候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觀察癥狀包括里急后重、腹瀉、肚痛、黏液膿血便及乏力5項,證候積分的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治療有效率的計算標準為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5]。
1.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6,P>0.05);兩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8,2.58,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總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32,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12,P<0.05)。見表2。
3 討論
腹瀉屬于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20世紀50年代,抗生素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新生兒住院抗生素使用率高達100%。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此產生。AAD是指應用抗生素后發生的與抗生素有關的腹瀉,屬于抗生素使用中的一種常見并發癥。臨床研究表明,氨基糖苷類、四環素、新霉素、桿菌肽等均可直接引起吸收障礙性腹瀉[6]。另外,紅霉素可使胃腸蠕動增快,阿莫西林也可導致運動性腹瀉[7]。AAD可分為假膜性腸炎及抗生素相關菌群失調性腹瀉兩大類,作為AAD的一種特殊類型,假膜性腸炎致死率約為20%。近年來,AAD作為一種突出的不良反應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由于腸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壞后的恢復功能沒有年輕人快,對糖的代謝能力也不太好,導致腸腔中的有機酸、陽離子和糖類大量的聚集在體內,引起患者的不適。止瀉藥物由于其強大的吸附作用會與同時服用的抗生素等藥物,快速吸附其有效成分,導致胃黏膜無法完全吸收兩種藥物的有效成分,臨床療效隨之降低,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止瀉藥涉及病因不確定等問題,不適合于抗生素類藥物同時服用,因此對于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應用止瀉藥不是最佳選擇。與此同時,如果采用西醫的方法治療,其治療方案亦是停止使用抗生素,或者是選用敏感窄譜抗生素。
研究表明,相比于西醫治療,中醫藥治療AAD具有顯著優勢。AAD屬中醫學“泄瀉”范疇,病位為肝、腎、脾、胃及大小、腸,病機為脾病濕盛,虛實夾雜。中醫藥治療從多環節、多層次及多靶點進行整體治療,進而加速患者恢復。其治療基本原則為溫陽固澀、健脾利濕[8]。AAD的辨證分型主要為濕熱內蘊、寒濕困脾及脾腎陽虛三大類,本研究探討腸寧湯治療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脾腎陽虛證的療效。目前臨床上中醫治療形式包括單味藥、中成藥及復方湯劑等,為將各味中藥的藥效最大限度發揮出來,有效調整菌群失調,促進菌群生長,常采用復方湯劑形式進行治療。腸寧湯是在痛瀉要方及柴胡疏肝散基礎上加減而成,處方組成包括烏梅、薏苡仁、黃連及黨參等多味中藥[9]。方中烏梅為主藥,味酸能柔肝,收斂自如,善治久利;川椒、干姜、肉桂、附子及細辛均屬辛溫之品,可在助運化的同時發揮溫補脾腎功效;黃芩、黃連性寒味苦,可清熱解毒燥濕;薏苡仁、山藥、當歸及黨參具有調氣和血及健脾化濕作用[10-11]。上述諸藥合用可協同發揮療效,共奏化濕解毒、健脾溫腎功效[12-15]。現代醫學理論認為,作為腸寧湯中的主要功能成分,烏梅對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葡萄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烏梅可有效保護消化系統,通過發揮抗菌作用防止食物在腸胃里腐化;當歸可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及特異性免疫功能,在發揮抗菌作用的同時具有抗變態反應及抗炎作用;黃連的主要成分是小檗堿,可發揮廣譜抗菌功效;細辛在直接作用或熏蒸下均可抑制真菌生長繁殖;黨參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炎作用強大。本研究得到采用腸寧湯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0%,顯著高于對照組(78.8%);另外,觀察組中醫癥狀總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上述結果表明相比于西醫治療,采用腸寧湯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有助于緩解老年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綜上所述,采用腸寧湯治療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療效明確,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娟.中醫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3,28(1):97-98.
[2] 劉冬梅.腸寧湯治療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研究[J].山西中醫,2013,29(6):43-45.
[3] 劉冬梅,任維敏,李勇,等.腸寧湯治療老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研究[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第二十四屆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及論文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12:1.
[4] 馬曉宇,莫穎寧.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中藥新藥治療研究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2014,16(10):1318-1319.
[5] 王碩,齊文升.中醫藥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現狀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0,29(11):879-882.
[6] 朱欣榮.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危險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J].抗感染藥學,2010,7(4):269-271.
[7] 丁艷鳳.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研究[J].藥物與人,2014,27(5):123.
[8] 李云虎,韓旭.辨證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驗案3則 [J].江蘇中醫藥,2010,42(6):43-44.
[9] 羅太碧.腸寧湯治療功能性腹瀉42例體會[J].吉林醫學,2011,32(7):1324-1325.
[10] 孫樂,劉冬梅.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中西醫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2,27(4):841-842.
[11] 劉浩端.腸寧湯治療功能性腹瀉49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2):62.
[12] 楊文娟,王良花,戴安偉.健脾腸寧湯加減防治急性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2):2277-2279.
[13] 房栩丞,王嬰.結腸寧湯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6(4):31.
[14] 潘錦瑤,周妙英,馬軍.結腸靈湯內服及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6):566.
[15] 紀家貴,紀建華.腸寧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5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1,23(11):842.
(收稿日期:2015-05-22)endprint